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典型案例
“为祖国,没啥不能舍弃”
2013年07月09日 18:18
2月3日,郑州新郑机场停机坪。沈战东的妻子、妹妹怀抱烈士骨灰、遗像走下飞机舷梯。刘书亭摄(人民图片)
天山脚下 英魂长逝
■医生诊断:“劳累过度,猝死”
离春节还有半个月,年味儿已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飘散。看着一张张脸上舒展的笑意,沈战东的心里“踏实”了。
沈战东,河南省新郑人。生于1982年1月30日,2005年成为一名公安民警。生前为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特警四大队民警,三级警司警衔。
1月29日22时许。结束了一天巡逻,沈战东回到驻地参加每天例行的晚点名,然后回宿舍备勤。
23时40分,沈战东和同屋战友申晓飞商量完第二天的行动安排,随后打开电脑记下了注意事项。合上笔记本电脑的那一刻,沉重的疲惫感袭来,他无声地倒在床上,沉沉地“睡”去了。
申晓飞喊他,毫无反应。跑过来推他,发现裤子是湿的。不祥之兆顿生。10分钟后,120急救医生赶到。零时30分,医生宣布:已无脉搏和心跳。
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怎么也不能相信,这位进汶川救灾、赴北京保奥运、来新疆保安宁的“战神”,怎么就这么倒下了?
医生的诊断只有6个字:“劳累过度,猝死。”
1月30日,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优秀特警战士,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天山脚下……这一天恰是沈战东28岁生日。
藏区维稳 汶川救灾
■日记:“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需要,第一时间赶赴哪里”
2009年7月7日21时许,正在公休的沈战东接到紧急命令:即刻赴新疆执行任务。没有丝毫犹豫,郑州市特巡警支队的“全能队员”沈战东,以最快的速度穿上防弹背心、战靴,装好枪支、警棍、盾牌、手电等一切装备,和战友们一起,星夜直飞乌鲁木齐。
执行突发性任务,沈战东已不是第一次。事实上,仅有4年警龄的他,已称得上是“身经百战”。
2008年赴藏区维稳,他和战友们不得不穿越一条海拔4000米的雪山公路。路面上厚达50毫米的冰雪,让车轮滑得难以前行。沈战东第一个跳下车,把自己的棉被、褥子和防寒服铺在车轮下。随后,他又带领大家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一起将车推着“走”了几公里。在随后四天四夜里,沈战东和战友们顾不上疲劳、寒冷和痛苦的高原反应,抓捕14名犯罪嫌疑人,出色完成任务。
首次维稳归来,沈战东受到了河南省公安厅的隆重嘉奖。这个贫寒农家走出的孩子,倍感自豪和骄傲。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5月15日,公安部前线指挥部命令: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徒步赶赴汶川县漩口镇实施救援。
那一天,沈战东出发时的模样,在战友唐石磊心中永远定格:背着鼓鼓的黑色双肩包、胸前挎着一只硕大的迷彩背包,一手提着一只重重的黑色提包。这4个包里塞下了两箱火腿肠、一箱午餐肉、一箱矿泉水,还有一箱药品和纱布。背负着30多公斤重的物品,徒步38公里,要在没有路的地方找路。沈战东冒着随时可能发生余震的危险,为灾区群众送去救命物资。
沈战东第一个冲进长达986米、已经变形得可以随时吞噬生命的隧道,成为大队第一个抵达漩口镇的队员。此时,这座小镇已经断水、断电5天。沈战东和7位战友把物品分发给受灾群众后,又徒步返回了都江堰,设法让镇上的灯亮起来。几人一合计,把发电机绑在钢钎上。抬着钢钎翻山越岭,跨过一条条危险的裂缝,整整一天,硬是把100多公斤重的发电机抬到了漩口镇,在震后废墟上架起临时线杆。第一盏灯亮起来了,乡亲们流泪欢呼:“这是生命之灯,希望之灯啊!”这时候,沈战东悄悄地看了看自己的手:十指间,泥土已经和鲜血模糊在一起。
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橙色预警。10时50分,沈战东听到电台里喊:“青莲大桥上有人!”他顾不上穿救生衣,迅速驱车冲到青莲大桥。此时,汹涌的洪水冲击着桥底呼啸而过,大桥随时可能垮塌,而桥面上两位老乡却浑然不觉。“桥上危险!”沈战东大喊着,可是声音却被咆哮的洪水淹没。千钧一发,他不顾一切地冲到桥中央,救下了两位老乡。
事后有人问他:“你不怕危险吗?”沈战东笑笑:“没想过。” 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穿上了警服,头顶着国徽,就要用行动来为这个称呼践行。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需要,作为一名特警就应该第一时间赶赴哪里。”
鉴于在汶川地震中的出色表现,沈战东荣立了个人三等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雨狂风 寒夜巡逻
■日记:“每一次步巡,甚至每迈出一步,就是一个安全的信号”
2009年7月8日8时30分,沈战东和战友一起来到六道湾派出所,开始了第一次在乌鲁木齐街头的巡逻。边城的盛夏,骄阳似火。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他们戴着沉重的头盔,身穿厚厚的防弹衣和笨重的陆战靴,腰挂警棍,手持盾牌,一步步、一圈一圈地巡逻在大街小巷。到不了中午,身上的装备就好似从水里捞出来一样,黑色的作训服浸出了一圈圈白色的汗碱。
日复一日,在大雨中巡逻,在狂风中巡逻,在寒冷的夜色中巡逻,直至晨曦初露,乌鲁木齐又迎来平安宁静的早晨,满身疲惫的沈战东和战友们击掌庆贺。初来时,繁重的勤务一度让他口腔溃疡吃不了饭,他悄悄吃上几片药,硬挺过去了。
“郑州特警辛苦了!”听到街上市民们一句亲切的问候,沈战东和战友们就忘记了一切疲劳。
一次,沈战东在走访中了解到,乌鲁木齐市仟叶培训学校地处黑龙江路与公园南路交叉口,每天有2500多名学生分多个时段上下课,横穿门口车水马龙的黑龙江路时,家长和学校十分担心。沈战东马上与校方领导联系,主动担当起了路口的交通指挥。无论刮风下雨,全副武装的他和战友们风雨无阻。时间久了,孩子们从这里经过时,都会习惯地举手敬礼。
2009年8月,乌鲁木齐发生“针刺事件”,人们刚刚平复的心灵再次笼罩在阴云之中,沈战东和战友们也在经历着一次特殊的考验。9月2日下午,沈战东和其他10名队友一起在小西门附近抓获了一名涉嫌针扎群众的青年,正准备移交处理时,围观的群众情绪激愤。沈战东何尝不是个嫉恶如仇的汉子!可是,情绪不能替代法律。沈战东和战友们一起,用身体护挡着,将这名青年押上了警车。
暴风雨过去了,乌鲁木齐又恢复了平静。但是,这座城市的安全依然是党和政府的牵挂。巡逻,巡逻……依然是每一位特警在乌鲁木齐的全部生活。每天,沈战东都在用双脚一次次丈量着乌鲁木齐的街道小巷,单调、乏味、艰苦,需要默默地承受着。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坚信,每一次步巡,甚至每迈出一步,就是一个安全的信号。它会驱散边城百姓心头恐慌的阴霾,让平安和谐重归这座经历过磨难的城市。”
海地地震中遇难的8位中国维和英雄的事迹令沈战东震撼。1月20日,他写下了生前最后一篇日记:“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祖国给我的坚强和温暖,我的胸膛里燃烧着我对祖国的感恩和热爱。为了祖国,我没有什么值得吝惜,没有什么不能舍弃。”
10天后,他以身殉职……
援疆特警(链接)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公安部从全国抽调公安特警援助乌鲁木齐维稳。半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公安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援疆特警积极投身维护乌鲁木齐社会治安稳定工作,积极开展爱民实践活动,不断和谐警民关系,增进各民族团结,为促进乌鲁木齐社会治安稳定大局的不断好转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2010年1月31日,各援疆特警队共执行清查任务2369次,协助当地公安机关查破各类治安刑事案件1503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3334名。与此同时,各援疆特警队深入社区、学校、厂矿单位和各族人民群众家中,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沟通,救助、服务群众57444起,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00余万元。
编后
28岁,风华正茂,沈战东毫无保留地把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穿上了警服,头顶着国徽,就要用行动来践行。”这份责任感,让他在祖国召唤时义无反顾,让他在生死关头奋不顾身。
这些年来,在抗洪的激流中,在抗震的危难时刻,在抓捕暴徒的危急关头,在奥运安保的关键时刻,冲在最前面的,总少不了这些无私无畏的人民警察。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沈战东短暂的一生,集中体现了人民警察对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目标和事业的追求;体现了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体现了新时期特警队员尽职尽责、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品质。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9/7221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