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双反”热 价格冷——对欧盟葡萄酒“双反”调查之思考
2013年07月10日 14:07
一个月前,商务部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但在一个月时间里,除了涉及葡萄酒行业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有所上扬之外,国内葡萄酒批发零售市场领域价格波动不大,即便是进口葡萄酒价格也未出现大规模上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强大的消费能力与欧盟疲软的消费能力形成鲜明对比,但如何将“消费力”转化为“话语权”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对欧盟葡萄酒进口依赖度低
根据全球消费、产品和市场情报供应商英敏特最新发布的行业分析报告:中国目前葡萄酒年市场消费能力已经达到8.4亿升,总额超过463亿元人民币。全球葡萄酒行业协会的预测表明:到2017年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能力将达到28亿—30亿升,消费总额翻番,有望超过900亿元人民币。
不过,中国并不依赖欧盟价格高昂、血统纯正的欧盟葡萄酒来支撑国内的消费市场。来自中国—东盟葡萄酒协会对会员单位的统计数据表明:只有32%的葡萄酒来自欧盟国家和地区,46%来自澳大利亚、智利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在商务部公布“双反”调查程序启动后,中国并未出现加快进口欧盟葡萄酒的趋势。
常年在中国西南省区从事进口葡萄酒销售的经销商柏氏林说:“中国进口葡萄酒来源地非常广泛,既有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也有大量来自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甚至还有来自美国、巴西。就我经营的酒庄而言,欧盟国家的葡萄酒和新大陆的葡萄酒基本上处于4:6的比例。”
中国-东盟葡萄酒协会副会长吴建琴说:“这意味着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葡萄酒进口大国,但进口葡萄酒来源多元化,‘一棵树上吊死’的情况不可能发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欧盟葡萄酒尽管名声在外,但价格昂贵属于“贵族消费”的定位,使得在经济形势不明确的情况下,新入行的经销商不太敢大量进货,而南美洲的葡萄酒价格相对低廉,加上人民币升值效应,使得这一区域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的份额快速飙升。
广西天健酒庄副总经理覃志邦说:“现在钦州保税港区进口的葡萄酒,40%以上都是来自于澳大利亚、智利和阿根廷等新世界,欧盟葡萄酒价格高,但属于奢侈品,只能支撑少数高端消费群,大量中低端消费群体还是喜欢饮用价廉物美的新世界葡萄酒。”
多元化经营规避风险
中国葡萄酒协会理事郭缪说:“作为葡萄酒商人,我们既支持国家的行动,也愿意通过自身的多元化渠道优势,拓展进口来源,规避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
已经获得出口产品地理标志的广西永福山葡萄酒酒庄经营者李标说:“从保持葡萄酒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一方面要尽量实现进口葡萄酒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则要尽量扶持本土品牌,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国内市场需要。”
中国西南地区酒类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吴衷说:“国内葡萄酒价格并未受到‘双反’调查的影响,这意味着国内市场的多元化,也意味着中国正在成为位居全球前列的葡萄酒消费市场,相比之下,消费市场对生产国的依赖程度,要远低于生产国对消费市场的依赖程度。”
广西天健酒庄总经理黄天健谈到自己的葡萄酒“渠道经”时说:“作为进口商很关注国家贸易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国人购买力提升,葡萄酒原产国当然有理由提高价格,但消费国和经销商完全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满足国内葡萄酒消费的需求。”
“话语权”仍待进一步提升
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法国都是传统的葡萄酒生产大国,这些葡萄酒也正是凭借着“原产地”“血统纯正”而价格节节攀升的。2006年以来,欧洲葡萄酒价格平均翻了一倍,高档如拉菲一类的葡萄酒,价格飙升了300%—1000%,如今的价格已经高达每瓶上万元。即便扣除关税因素,价格也比在欧洲本国购买上涨了200%—500%。
表面上看,这种价格上涨是国内高档消费层对“高贵血统”的过度炒作和国内豪华奢靡之风造成的,实际上,这与欧盟葡萄酒产地协会和联盟联手抬拉葡萄酒价格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葡萄酒价格的飙升,离不开生产国对葡萄酒价格的操纵。在这个过程中,签订了条约,支付了大量渠道经销定金的中国经销商“话语权”明显不足。
作为世界消费大国,中国如何将“消费力”转化为“话语权”?
首先,要正确评估中国在全球市场和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和价值。随着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人财富聚集程度已经今非昔比,人均消费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消费决定一切”的经济环境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继续妄自菲薄,自贬身价,而应该认真重视,充分理解消费能力赋予我们的巨大话语权。
其次,要将消费市场“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协会效应”“聚合效应”。目前,中国行业协会众多,但真正意义上能将大企业、大市场、大行业聚合在一块的行业协会却不多,导致我们在铁矿石进口、葡萄酒进口、大豆进口等领域,都面临着被国外强势行业协会“分而治之”的尴尬。一个小小的缺口,就足以将此前谈判的所有成果毁于一旦。
再者,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国家政策的出台需要民间行业协会的支持,民间行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指导。国家政策出台前后和日常运行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调查、掌握、了解行业状况,以最大限度地指导行业更新换代、行业协会在国际市场上“话语权”的提升。(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0/7221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