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中国牛奶标准为何全世界最低?
2013年07月10日 14:41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对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喝奶是一种奢侈,不喝奶是一种习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手中逐渐有钱的中国人开始处于“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的狂轰滥炸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将喝奶作为一种必需、一种习惯,中国奶业由此迅猛发展。然而,好景不常,2004年大头婴奶粉事件使中国奶业出现信任危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奶业的打击则几乎是毁灭性的,很多人放弃了好不容易养成的喝奶习惯。两年过去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2010年6月1日,乳业新国标开始实施,其“生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细分指标均低于1986年的国标。这一质量标准被媒体称为“历史新低”,“一夜倒退25年”。为什么中国人制定了全世界最差的牛奶标准?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日前中国奶协召开了“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对记者表示,中国乳业行业标准是全球最差标准;但又有人认为:中国奶业现状取决于国情,同时披露现行标准门槛低系因农业部顾及散户奶农利益。
细菌数允许200万个/毫升——“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
按照我国最新奶业安全标准,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
牛奶标准落后的现实因素。
中国乳业国标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一直以来,对于生乳(又称鲜乳),中国奶业从不乏标准,引用最频的当是1986年农业部颁发的收购标准,以及2003年卫生部的鲜乳卫生标准。
三鹿事件后,奶业标准混乱之弊屡被提及。2009年初,卫生部受托领衔清理原有乳业标准,再造新国标。
此前国务院曾明确要求“把提高原奶质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总数”。前有国家指导思想,后有三鹿事件血泪教训,大家都认为,新国标必将更趋严格。
然而,2010年4月,等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国标正式颁布时,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若单纯从数值上看,新国标甚至连25年前都不如了,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下调至200万,均为历史新低。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更是严至中国的数十分之一。
年近八旬的原国家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质问:“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标准放低至此?二十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历史经验,为什么骤然被推翻?”
现实因素:中国生乳质量的确太差
但“七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11个部委机构的联合”不可能完全是摆设,“全球最低标准”的背后,是尴尬的现实——中国的生乳质量的确太差了。
的确,1986年国标中的蛋白质含量是2.95%,但这个2.95%却并非强制标准,从没有被严格遵守过,所谓的“一夜倒退25年”并不严谨。比如辽宁奶协秘书长就说,他们发现40%的奶户原奶质量不能稳定在2.95%之上。农业部官员亦表示,“没有哪个企业敢说它没有收过2.95%以下的牛奶。”
从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颁布至今,中国奶牛的养殖水平仍在低水平徘徊,生乳质量也没有顺时改善,反而频露混乱之相。这就是必须正视的无情现实。
甚至有专家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强调蛋白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户奶农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
生乳质量为何会这么差?
个体散养模式降低了牛奶质量
中国奶牛的小规模养殖比例较高(超过70%),因养殖水平低、奶牛生存环境较差导致菌落控制不易;同时,粗饲料结构单一、奶农不舍得花钱购买优质饲料,导致即使良种奶牛,蛋白含量也偏低。
根据国内外养殖经验,奶牛养殖是一个标准的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发达国家的平均饲养规模至少要在50头以上,而我国饲养5头以下的比例为32.4%。
纵观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奶业的飞速发展,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国家拥有的奶牛总数不如中国多,但产奶总量和质量却远远高于中国,正是因为中国新增的奶牛大多处于个体散养状态。而中国奶业的发展,也是基于数量上的粗放式增长,在单体增长上几乎无所作为。
这样的养殖模式,是“政策之果”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各地政府一直把“稳定国营和集体奶牛场、大力发展个体养殖户”作为当地原料奶生产的指导方针。并动用国营和集体的力量,扶持群众养奶牛,还采取低息贷款、划分饲料地,以奶换料等政策,鼓励奶牛专业户,抓家庭奶牛场,出现了一批奶牛专业村。
任何会危及个体养殖的事件,都会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比如黑龙江曾出现过饲料涨价幅度过高,养牛效益下降的问题,并挫伤了养牛农户的积极性。为此,黑龙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解决当前奶牛生产滑坡问题的紧急通知,调整了饲料和鲜奶的价格,扭转了奶牛生产滑坡的局面。
而本次农业部门弃2.95%取2.8%的用意之一,正是怕强制性新国标定高了,要么会增加散户奶农造假的几率,要么“万一出现企业拒收,奶农倒奶,则事关三农稳定的大局了”。
中国为何不向国外学习
中国不是没有搞过大规模奶牛养殖,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政府一直都限制私人养牛,也不允许私人投资奶牛业,奶牛生产者只限于国营或集体奶牛场。
根据多年数据对比显示,国有大型奶牛场的平均产奶量远高于个体散养户。
但这样的国有大型养殖却有个致命问题:公有产权导致劳动激励低、劳动积极性不高,缺乏节约成本的内在动力。随之带来的是国有奶牛场的成本过高。
如果说个体养殖是“低投入低产出”,那么国有奶牛场就是“高成本高产出”。两者都不会带来高收益,而国有奶牛场还会带来国家资金投入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一些民间资本打造的“奶业基地”正在蹒跚中起步,却屡遭不正当竞争的侵害。
牛奶标准落后的人为因素
我国乳品行业存在两大派系
我国乳业行业目前存在两个协会, 一个是中国奶业协会, 一个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奶协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农业部,乳制品协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奶协和乳协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各自为政、针锋相对。
奶协代表着部分南方奶企的利益,倡导鲜奶。
乳协代表着部分北方奶企的利益,倡导常温奶。
所谓鲜奶,即“巴氏杀菌奶”,通过低温消毒后,营养流失少,原汁原味,在国际上通行。
所谓常温奶,即“超高温灭菌奶”,营养流失较多,但可长期保存,易于长途运输。
国家标准,正是“派系斗争”之后的产物
新国标的制定从始至终,一直被指责受企业干扰。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是,新国标起初吸纳了某些大企业参与,这本是国标制定的惯例,但后来引发指责,最终的折中结果是,新国标有史以来第一次没了起草人和起草单位的栏目。
新国标专家起草组组长王竹天也承认,新国标是“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
在2009年5月的一次专家研讨会上,某乳业公司质量总监制定的《酸奶安全标准》遭到对方阵营的炮轰,对方认为应杜绝该公司掌握而自己并不掌握的新技术。这引发很多与会者的反感,而该公司质量总监也被气得“浑身发抖”。
而在6月份的专家组会议上,关于蛋白含量的争议,“会场就像是钟摆,左边喊2.8,右边喊2.95,甚至还有喊2.7的,莫衷一是。”
到了8月份,双方似乎在博弈后取得了共识:常温派系认可了巴氏奶标鲜的地位,易于其市场识别;而在蛋白质标准上,则适当倾向于常温派系阵营的诉求(2.95%)。“再也听不到2.8%的呼声了”。
但局势在此之后再次急转直下,代表养牛业利益的中国奶协接管了剩下的程序——先是两个月后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中,蛋白质含量标准被折中为2.95%,附加每年5-9月为2.8%,至正式发布稿,则只余2.8%了。
一年后,卫生部声明,“据调查,标准颁布以后,绝大多数奶农赞同现行生乳国家标准。”
乳品企业混乱竞争,导致牛奶质量止步不前
2004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的现场,一位山东乳品公司老总上台演讲。语气激动地指责“两家上市公司”到该企业的奶源基地抢奶,“投资几个亿的基地还不如几毛钱的利润。”
在原本应该注重奶源地建设的时候,乳品企业依然醉心于通过低价战及不正当竞争抢占市场。
4年之后的那个夏天,由于“考虑到市场的巨大需求,各家企业对奶源争夺都很激烈”,三鹿领导班子决定,对已被封存的奶粉,三聚氰胺含量在10毫克以下的予以放行。之后,由于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一标准又被放大到了15毫克……
中国乳业目前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补课——为奶源建设上的工作缺失做出弥补。
普通消费者如何应对
乳品新国标对日常生活影响有限
面对是非对错、利益纷争,被搞得一头雾水的消费者其实最想知道,在新国标的指导下,我们的饮用奶的质量、安全性会不会下降?对此,专家指出,单从数据上看,新国标的各项指数均为历史新低,中国原奶质量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低的。但因为生乳并不直接饮用,很难说这些数值上的变更是否会带来立竿见影的安全隐患。可以确定的是,饮用新国标下的奶制品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多大负面影响,但奶的营养价值会降低。因此,选择适合奶制品类型,采取正确方法饮奶则变得尤为重要。
疑问1
新国标中设定蛋白质最低值为2.8%,而1986年国标中规定蛋白质最低值为2.95%(即100克生乳含2.95克乳蛋白)。在普通人看来,这只是0.15%的差距,但却被专家认为是历史性的倒退。这被减少的0.15%意味着什么?人体的蛋白营养数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蛋白质含量降低,对人体营养补充影响不大
“牛奶中含有优质蛋白质,但却不是人体获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0.15%的差距对人体营养补充影响不大。”中山大学公共卫生营养学系蒋卓勤教授首先给记者计算了这样一组数据:1kg体重需要1g蛋白质,那么一个60kg的人,他每天所需的蛋白质就是60g。按照新国标,每100m l牛奶含2.8g蛋白质,一瓶250m l的奶就含蛋白质2.5×2.8=7g,而旧国标的含量则是2.5×2.95=7.375g。由此数据很清楚地看出,新国标从牛奶中得到的蛋白质只比旧国标少了0.375g,微不足道。
蒋教授说,人体每天所需的蛋白质有40%来源于谷类物质,其次是肉类,然后到豆类和蛋,而从奶制品中获得的蛋白质是很微小的。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可以确定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的降低对于补充人体蛋白质的影响并不大。
蛋白质标准下降,会造成消费者的经济损失
牛奶蛋白标准的下降的确会导致牛奶的整体营养价值下降,“当然是蛋白质越高牛奶的品质越好!”广州香满楼乳业公司总经理周冬青则表示,对于收购原奶来说,蛋白质每100克相差0.1%,收购的价钱就相差一个级别。
“0.15%的差距虽然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乳品加工产业可以通过人工添加其他蛋白达到标准,但却意味着对消费者是一个损失!”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表示,因为同等价钱下,营养标准下降,那么群众得到的营养自然就比以前少了,这是一种经济的损失。
疑问2
新国标中生鲜乳第一等级微生物限量(菌落总数,通俗理解即细菌含量)为每毫升200万个,而1986年国标中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50万个。这是否意味着乳企要花更大的力气消毒?但新国标对乳品行业的核心加工要素———热处理方法、强度均未做出具体规定,这也许会导致企业滥用这一技术。而过度热处理不但会使牛奶营养损失,有害物质增加,而且会改变乳的质地与风味,而这也许会促使某些企业使用稳定剂和香料等食品添加剂,这样的乳品安全吗?
菌落数指标放宽,成品奶口感受影响
“菌落数的增加,将意味着牛奶挤出来后存放的时间过长、存放的温度不够。”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表示,这项指标的放宽,会对巴氏奶和酸奶产生明显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质时间缩短。以新国标下菌落总数含量的原奶制出的成品奶,其保存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3。如50万细菌总量原奶制成的巴氏奶保质期是7天、酸奶为14天;而200万细菌总量的原奶制出的巴氏奶保存时间则缩短为原来的1/3。
2、严重破坏成品奶口感。因为原奶细菌越少,制成成品奶时奶的风味就越纯。细菌数的大量增加,使得一部分纯正风味流失,与旧国标风味相差近1/4,对奶的风味破坏严重。
3、与国际接轨受影响。旧国标的菌落总数已和世界产奶大国有相当差距,美国、日本、法国的菌落标准为10万,整个欧盟为20万以下,而新国标的再次大幅度降低,使得制奶业发展与国际接轨更显得遥遥无期,很难制造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品质成品奶。
热消毒过滥会致癌,成品奶中添加剂含量更多
由于原奶易污染细菌,故必须在工厂进行预处理和加热杀菌或膜过滤除菌,由于加热时的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不同,对产品质量会有很大影响。广州香满楼乳业公司总经理周冬青指出,原奶的菌落数越高,需要加热消毒的温度就越高,对液态奶成分影响就越大。
王丁棉表示,随着过热处理时间的增长和温度的升高,会使牛奶营养流失严重,包括可溶性钙损失、维生素、蛋白质、乳糖的流失。并且,超高温消毒的成本也高。而消毒又会产生新的有害物质,长期饮用这类牛奶会致癌。
另外,因为细菌含量多,一部分风味流失,而高温消毒又破坏了风味,为了保证牛奶的口感,厂家不得不使用更多食品添加剂。而饮用由过多的加工工艺制出的成品奶对健康并非好事,也与制奶业倡导的纯天然方向背道而驰。
疑问3
体细胞是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国际上早已通行,但新国标中却未将其纳入。这是否意味着病牛挤出的原奶也有可能浑水摸鱼被收购。如此一来,成品奶还安全吗?
体细胞指标缺失,病牛的奶可能被收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广州在内的几个大城市近几年也有厂家引入体细胞概念作为判断牛的健康状况的参照,但并未将其纳入判定奶源质量的标准来执行。
据王丁棉介绍,由于缺少这项判定奶牛健康状况的指标,像患有难以发现的隐性乳房炎的奶牛所挤出的奶也有可能被收购,这类原奶细菌总数多,体细胞数高,风味也不那么好。在温度高、存放时间长这些特定情况下,这类原奶还会产生毒素。
王丁棉认为,要保证成品奶的高品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原奶要优质,优质的原奶不需要添加更多的东西;其次,乳品厂要按规定标准加工原奶,用标准的温度进行杀菌消毒的工作。第三,还要加强监测。因为原奶和成品奶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所以检测应包括奶源的检测和成品的检测。做到以上三点,那么成品奶将会有较高的安全性。
【启示与思考】
乳品新国标究竟是订高了还是低了,很难给出一个定论。这场没有结果的争论里,却让我们看到了乳品行业的窘境。客观地讲,中国乳品行业最近十几年确实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很多结构性的缺陷一直被表面繁荣所掩盖。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喝上好奶,必须养好奶牛。然而,过去大量投资都集中在乳品生产销售环节,并不缺少先进的技术设备,对行业基础的养殖环节,反倒没有相应规划,以至于产业链前后脱节,养殖水平落后于很多国家,原奶质量不稳。扭曲的产业结构不仅给国家标准怎么制定带来了一系列两难,也对乳制品的安全构成了隐患。不过,笔者以为不管怎么样,安全和品质都应该是一个产业发展始终不渝的目标,作为制定标准的主管部门,在顾及现实利益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这点。
看卫生部的态度和李胜利等学者的话,似乎降低标准是为了奶农的利益,也是为了避免一些人为了提高标准而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我认为,这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不是什么事情,都能退一步就海阔天空的。有些事情,就得拿出“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比如国标这事,不想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倒也罢了,居然还想着“一夜回到解放前”?
果真是为了奶农的利益吗?在牛奶这个产业链中,其实利益最大的根本不是奶农,奶农的成本在这个链条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利益最大的是牛奶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所以降低标准,恐怕获得利益最大的还是厂家!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从来都是生产者迁就消费者,没有反过来这一说,政府作为监管者,应该想的是如何逐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否则就是政府角色的失灵。既然知道是粗饲料结构单一的问题,那就应该想着怎样改进这种状况,如何让国内的奶牛吃优质饲草的比重得到提高,以及了解为什么奶农不舍得用优质饲草去喂养。从前说“外国的月亮比国内的圆”是令人不齿的媚外主义,但在新国标之下,“外国的牛奶比国内的好喝”恐怕就是一句大实话了。
自我降低要求,对于公众不啻于一次信心打击。尽管卫生部门强调大部分细分指标都调高了,但重要指标出现短板,不是那么容易就搪塞过去的。过去一段时间,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正处于重建阶段,期待的是有关部门的“高标准、严要求”,现在倒好,把标准降低了,这让公众如何释怀?胆大的信这“国情论”;胆小的未免就要嘀咕一番,敢情以后就是喝劣质奶的命了;“不怀好意”的人或许在想,看来国内乳品的质量次到不把标准放低都出不了厂的地步了。有三聚氰胺这样的“珠玉”在前,你说,这能怪“不明真相”的公众胡思乱想吗?
国情不是避风港,也不是保护伞,进可攻退可守,好歹有点上进心成不,达不到就退而求其次,这不是个解决问题的态度嘛,分明就是鸵鸟主义。国人随地吐痰也是国情,贴满中关村过街天桥的小广告亦是国情,没听说“五讲四美三热爱”就不搞了,也没听说打击假证的运动就歇了。所以,动辄以国情为名开倒车,既谈不上高明,也说不上苦衷,就是一种厚着脸皮的懒政作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0/7222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