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权力占座”严重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

2013年07月10日 15:14

 

【反腐倡廉案例】

编者按:“15岁的小孩,初中还没毕业就已经有编制、拿工资了,为啥?就因为他爸是所长。”河南叶县水利局下属的河道管理所所长利用职务之便,早早为还在上学的儿子捧起了“铁饭碗”,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现在已经领了6年。在调查中又发现了更为令人震惊的事实:该单位中,未满18岁就有编制的职工竟有10人,据称这些人中多数都是所长的亲戚。无论是在“最难就业季”这样的语境下,还是在亲赴后继考公务员的当下,此事无疑给我们当头一棒……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所长儿子吃空饷6年

“很奇怪,我在这里上班多年,单位的人都认识,但是有一个人的名字我却只在工资表上见过,从未见过他来上班。”近日,记者接到匿名电话投诉称,叶县水利局下属的河道管理所有人坐吃空饷,而此人正是所长赵书齐的儿子赵滋航。

“光拿钱不干活已经六七年了,现在这小孩儿还在上大学呢。”这名投诉人告诉记者,叶县水利局河道管理所是叶县水利局的二级单位,在此上班的人员都有事业编制。

为证明自己所说非假,这名投诉人通过电子邮件,向记者发送过来一份叶县水利局河道管理所在职职工的工资表扫描件,上面确实有赵滋航的名字。这份工资表上还明确标明赵滋航“出生日期是1992年3月,参加工作日期是2007年3月,初级工,每月发600多元的工资加600元的生活津贴”。

“从2007年开始,工资表上就已经有赵滋航的名字了。而赵滋航是1992年出生的,也就是说,他15岁就开始领工资了。其实他这几年根本就没上过班,一直在上学。换句话说,他不劳而获领空饷已经有6年了。”该投诉人还透露,赵滋航现在已经通过了工勤技能考评,评上了初级工,“而这是很多努力工作的人争着评都没评上的。”

所长承认儿子有编制

根据投诉人提供的线索,记者初步确定了赵滋航在山东日照市的山东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就读。

为进一步确认信息,5月10日下午,记者驱车近700公里,于当晚11时许赶到了日照市,并辗转找到了山东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在7号宿舍楼,恰遇一名和赵滋航相熟的同学,这名同学提供了赵滋航的手机号,“赵滋航今年大三,平时很活跃,现在已经实习了,不在学校,但6月份会回学校领毕业证。”

随后,记者以老乡的名义拨通了赵滋航的电话。当问及其毕业后的工作安排时,他表示,自己现在在叶县老家,“我不急着上班。”

5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叶县水利局河道管理所,见到了所长赵书齐。赵书齐承认赵滋航是其儿子,并坦言“赵滋航一直没有上班”。但被问及“赵滋航是何时参加工作,工作了几年,是否领过工资”时,赵书齐的脸色突变,说话也开始遮遮掩掩。

“我们这里面不是只有赵滋航一人有手续没上班,还有十几个人跟他一样,虽然在单位挂名,但实际上一直在南方打工。”据赵书齐介绍,叶县河道管理所是事业单位,但所里自负盈亏。

“所里经费不够,现在在职的有60多个人,只有65%能按时发工资。”赵书齐说,对于像赵滋航这样有编制但没上班的职工,随时来上班随时发工资,不上班就没工资。

而对涉及自己儿子未成年就上班的问题,赵书齐并没有给出正面回应。

 

未成年就上班竟有10人

其实,在叶县河道管理所,像所长儿子这样的并不是唯一。在那名匿名投诉人提供的在职职工的工资表中,记者粗略统计发现,在职人员共有69人,而未满18岁就参加工作的竟然有10人。其中,参加工作时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15岁就参加工作的有2人。采访中,该单位职工对此大多不愿多谈,但也有人私下告诉记者,“这些人中有不少都是赵书齐所长的亲戚。”(来源:东方今报)

第一追问:事业编制,“爹”说给谁就给谁?

调查发现,该单位“少年入编”的不止一个,未满18岁就有编制的职工竟达到10人,这些人中多数都是所长的亲戚。据称,2008年水利系统改革后,河道管理所已经不让再进人了,2008年以前进入该单位的人员都要经过考试,通过后才会有编制。包括赵书齐儿子在内很多年龄不符的人,是如何参加考试、如何通过审核,如何“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把关不严的背后,到底是工作虚浮,还是碍于人情,抑或是存在利益交换?

即使赵书齐神通广大,也难以一手遮天。退一步讲,即使蒙混入编,也不应该一捂6年,直至今天才东窗事发。河道管理所人员工资,都是先由财政拨款,然后叶县水利局再把钱转给河道管理所。首先牵涉到财政,难道财政就不理不问不审核吗?其次牵涉到水利局,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难道就如此陌生并且如此信任吗?这里有着工作不负责的“平庸之恶”,也不排除有着利益输送的“极端之恶”。

或许有人会问,一个单位几十个人,为何就没人发现、没人举报?这里恐有两种原因。其一,耳目闭塞。现在很多单位发放工资甚是神秘,你只看到工资卡里的钱,根本看不到工资表;你只知道自己的工资,根本不知道多少人拿工资,他人拿多少工资。其二,知不敢言。权力淫威之下,已经形成了“寒蝉效应”,谁都不敢说,谁都害怕议论会曲径通幽、“独上西楼”,遭致领导打击报复。这一事件由媒体率先报道出来,而不是由上级自检出来,无声胜有声,已然证明。

这是一出另类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出品人是权力私有化。沿着权力私有化这根藤走下去,还能够发现许多问题,特别是制度建设、监督力量的诸多不足。前两天,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谈农村学生弃考,谈及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县水利局下属的河道管理所所长,在行政序列中,不过是最低的股级,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众多平民子弟,情何以堪?

官员子女吃空饷是公平就业的噩梦

要想进入河道管理所,必须要通过统一考试,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凡进必考”。15岁的未成年人,是如何获得考试资格,又是如何通过考试,最后又是怎样被审查合格并被录取的?显然,要完成这一系列程序,要么弄虚作假欺骗,要么明知不合规定却仍然违规录取。赵所长的儿子工资表上明确标明“出生日期是1992年3月,参加工作日期是2007年3月”,如此明显的漏洞,除了用“潜规则”来解释,还有什么能合理解释这一切?

对于赵所长一家来说,也许他们并不在意工资,他们更在意的是提前“占位置”,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其本质上是利用权力来“违规抢跑”,是赤裸裸地希望权力能够“世袭罔替”。新闻称这是“吃空饷”,恐怕不太准确,这其实是“骗空饷”,因为这种欺骗行为涉嫌诈骗罪。根据2010年11月24日通过的司法解释,诈骗罪的数额较大,以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起点。赵所长的儿子六年的工资总额约在七万二千元,已经远远超过规定起点。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都进行过清查“吃空饷”的行动,然而,“吃空饷”仍然屡禁不止,原因何在?恐怕就在于惩处太轻,很多地方对于“吃空饷”只是开除有关人员,甚至只是督促有关人员回来上班而已。实际上,“吃空饷”者敢于胆大妄为、恶意诈骗,就是“吃定”了“不会受到法律惩处”,“空饷”之“空”,完全是法律之“空”。

治理“吃空饷”须先“晒编制”

“吃空饷”吃的是纳税人的血汗,损害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危害不容小觑。此前,各地虽见一些对“吃空饷”的查处,但是,这种查处要么是因舆论曝光被动而为,要么查处只限于机关内部,不对外界公开,像浙江省永康市这样,主动掀起“吃空饷”查处风暴,并将“吃空饷”人员真实姓名全部在媒体曝光的,实为罕见。

当下,“吃空饷”之所以会成为顽疾,一些地方官员的宽纵是重要因素。“吃空饷”的责任人看上去多为一些基层官员和公务人员,但其背后,往往有一些更高职位的官员的默许和关照,甚至许多“吃空饷”者,就是这些官员的亲戚和子女。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想要撼动,并非易事。此次永康市政府敢于破除阻力,自揭家丑,真是难能可贵。

 

治理“吃空饷”,一方面,需要有更多地方和永康一样,拿出刮骨疗毒的魄力和勇气,另一方面,也要从制度上找原因,铲除滋生“吃空饷”的土壤。

可以看到,吃空饷现象之所以存在,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编制的不透明。在我们目前不少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中,一个单位核定的编制情况,哪个人占编,哪个人不占编,哪个人占何种性质编制,不同编制人员的工资领取情况……这些除主管领导和人事部门之外,即使是本单位的大多数人也被蒙在鼓里,至于外人,更是无从了解。

编制情况不透明,多数人不知情,就给“吃空饷”制造了极佳条件。

试想一下,如果公职人员编制、岗位配备与职责、工资发放等情况,本单位的所有人都知道,公众也一一知晓,那么在阳光之下,那些作假者岂敢为所欲为?可见,治理“吃空饷”,首先必须“晒编制”,推动机关事业单位财政和人事信息全面公开,让公众可以便捷地监督官员权力和资源使用情况,如此,就能让掩藏在档案袋里的“吃空饷”者“见光死”。

实际上,永康此次治理 “吃空饷”之所以取得成功,公开正是其“法宝”之一。此前,永康当地曾对 “吃空饷”进行过内部的摸底和查处,但结果都不彻底。这次,当地要求各单位将自查结果填写表格上报,然后在《永康日报》上公示,并在报纸上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公众举报。充分公示,引入公众监督,自然带来了不一样的结局。我们希望,永康能将“公开”的思维延续下去,通过进一步“晒编制”、“晒权力”,巩固和扩大治理的成果。

治理“吃空饷”须“晒编制”,在“晒编制”的基础上,如果再辅以“吃空饷”举报制度,建立健全以及“吃空饷”追查和惩处制度,尤其强化对“吃空饷”责任人的刑事追究,何愁根治不了“吃空饷”这一顽症。

【启示与思考】

若不看报道,人们难以想象,编制造假原来如此容易。编制人员的增减,原来只需基层部门的一把手说了算,人员增减按规定要向上报告,但下面不报告,编制办也没办法,不会主动去履行监督职责,所以22年来叶县河道管理所编制只核定过两次。正是利用了这样的管理漏洞,所长才得以安排15岁儿子入编制,工资一领就是6年。

一个河道管理所所长,不过是最低的股级干部,就能让事业单位成为“家天下”,由此可知,“吃空饷”现象为什么会不停蔓延了。

遏制层出不穷的“吃空饷”,杜绝编制造假是根本。编制造假的现象,反映出编制部门管理的不作为,对此,有必要强化编制管理部门的监督责任,明确一旦查处“吃空饷”,必须对编制部门官员进行问责。

同时,也应通过编制管理的透明化,来遏制编制造假。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的编制,都属于公共资源,所以,这些编制的分配,人员的增减,具体情况应向社会公布,接受民众的监督。

此外,探究此事更深层次的本质,此举完全可被称为“权利占座”。社会资源本来有限,尤其是“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岗位更是不多,无论是不是在“最难就业季”这样的语境下,父辈为子女的后半生着落绞尽脑汁都是理所当然的。但若父辈手握权力,权力又得不到有效地监督与限制,那么像这样孩子尚未成年就能谋得一职半位就会成为现实。这很像是大学的自习资源有限,很多学生都提前去教室或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占领座位,用不用再说,反正资源是要先抢到手的。“15岁小孩领工资”就是一种权力占座,为了让子女能够拥有更好的工作,权力不惜“早起”,违反人事规定帮助子女解决工作、编制,违背社会公平正义,提前抢占社会资源。

但权力占座和学生占座不同,学生占座大多拼的是时间,“早起的鸟儿有食吃”,浪费了公共资源主要是道德问题。可权力占座却大相径庭,因为权力拥有影响力和支配力,具有先天的优势,更接近公共资源、更能掌握公共资源,甚至可以分配资源。如果权力不受制约,那必将破坏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严重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受损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如果说道德失范可能会催生学生占座,那么如若制度失守,必将产生大量的权力占座。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不懈追求,打击此类的权力占座实乃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面对这样的权力占座行为,有关部门应该行动起来,一方面要严肃处理相关违法乱纪人员,加大处罚力度,以儆效尤;另一方面,要从制度上扎紧篱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人事制度,通过加强财政预算监管、公开人事信息等方法堵住制度上的漏洞,还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拥有自由发展的通道。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0/7222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