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提升软实力 共圆中国梦

2013年07月11日 10:45

 

【 编者按】2013年6月22日,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理论部、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第四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2》新闻发布会”。本届论坛主题是“软实力与中国梦”。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大学等三十多个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现将大会主题演讲择其精要刊发,以飨读者。

中国梦

研究软实力 成就中国梦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张国祚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也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强大的精神激励、美好的文化心态。软实力则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鼓舞力、智慧力。只有软实力更强大,中国梦才能早日圆。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颜色革命”、“阿拉伯大动荡”,虽然这些重大国际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具体成因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在昭示一个共同的规律:软实力大厦坍塌,必然导致政权垮台。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领先于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以“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廉、勇”等理念为主要价值观的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格修养、精神砥砺、国力强盛和社会治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重要原因在于晚清统治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抽取了“只唯上、只唯尊、只唯书”的消极理念并加以强制性地放大,束缚了民众的思想张力,泯灭了民众的创造欲望,导致社会保守、士气低沉、民智衰减,文化软实力消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物质条件绝对劣势的条件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成为伟大的执政党,引领中国走向富强,主要是因为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远大的理想目标、赤诚的爱民真情、高明的战略战术、英勇的战斗精神、浩然的崇高气节、清廉的公仆意识,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的文化软实力。

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诫我们,文化软实力搞不好,可能会使国家走向衰亡;搞得好,可以促进民族走向振兴。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党必须掌握科学正确的理论,运用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树立清廉爱民的形象,具备凝聚人心的魅力,拥有系统科学的智慧,践行求真务实的作风,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必须做大做强文化软实力,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美好梦想。

为了做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不断对软实力进行深研细讨,拿出真知灼见,提出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者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中国梦又好又快地早日实现而承担起“思想库”和“智囊团”的时代重任。

中国梦的文化意蕴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院院长 郝立新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国梦,应该注意,一要从文化的实践基础方面来认识中国梦;二要从文化的功能和形态方面来理解中国梦。

中国梦是对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坚持中国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理想追求的高度概括。阐释和践行中国梦,必须紧密联系和实际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梦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中国梦作为一种理想文化,不仅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而且存在于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实践过程中,它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与实践生活。

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一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来确定文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二是把正确价值观的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三是重视先进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态的有机结合,推动文化观念和文化实践活动的创新。

 

中国梦的文化引领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郭建宁

实现中国梦,需要思想与文化的引领。

一、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概念,也是道德文明的概念。美丽中国应该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美丽中国要基于美德中国,没有美德中国就没有美丽中国。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迷失、价值迷失、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以及主流价值观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二、我们今天既要讲民主的“德”先生,也要讲道德的“德”先生。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有道德,缺的是科学与民主。当前,我们神十上天,蛟龙潜海,北斗定位,科学技术大大进步,民主也不断发展,而原来引以为豪的强项——道德、诚信却好像丢失了。因此我们今天呼唤的“德”先生,既是“民主”的德先生,也不能忘了“道德”的德先生。

三、大国崛起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因为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增长;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文化发展;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文化繁荣。当中国不仅是以经济大国,而且是以文化大国,不仅是以经济强国,而且是以文化强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艾四林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和为贵”“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优秀传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和平和谐;不同文明之间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中华民族特有的这种文化传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需要在和平的环境下,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虽然世界发展并不平衡,虽然世界和平仍面临诸多挑战,虽然国家之间利益冲突不断,但从总体上看,对立思维、冲突思维已经过时,求同存异思维成为世界主流思维,和平合作共赢式发展无疑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理性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世界奇迹,靠的是改革开放,也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实践证明,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新路,这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和平崛起的先例。

把握中国梦精神实质要遵循六个辩证统一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韩振峰

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必须把握好“六个辩证统一”。

第一,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辩证统一。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同样,没有人民幸福,也根本谈不上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第二,中国梦是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种形态的辩证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主题,代表了当代中华儿女对中国未来发展目标的美好追求。第三,中国梦是三个“一定能实现”目标的辩证统一,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第四,中国梦是三个“共同享有”的辩证统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中国人必须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第五,中国梦是“三个必须”的辩证统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第六,中国梦是“三个自信”的辩证统一。只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把中国梦真正变为现实。

 

拓展“中国梦”教育普及的方法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孙兰英

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打通了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学理性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的藩篱,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和文化软实力。

实现中国梦,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把深入开展“中国梦”的教育普及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自信紧密结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而且是实现“中国梦”的本质要求。

实现中国梦,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把深入开展“中国梦”的教育普及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群众紧密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不仅最能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并且有利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有效凝聚社会各层面的智慧和力量,丰富中国梦的价值内核。

实现“中国梦”,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把发挥理论队伍的研究优势与“圆梦”大众化紧密结合。要善于用大众喜爱的语言和形式,引领社会思潮,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凝聚社会力量,汇聚起追梦圆梦的正能量。

强大的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和必备前提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尹韵公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11日   07 版)

虽然我们的经济实力规模已经是“世界老二”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非硬实力达到了“老二”,软实力也就达到了“老二”。当前我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是相当不匹配的。因此,增强软实力,是我们当下的重要任务。

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不能认为,软实力强必定硬实力强,或者硬实力强必定软实力强。现实世界告诉我们,软实力强不一定硬实力强,硬实力弱不一定软实力弱。当今世界整体上是西强东弱,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那时全球整体上却是东强西弱。虽然当时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部国家加在一起,论经济实力恐怕也比不上所谓资本主义阵营的全部国家总和,但是,当时是“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自由,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样的时代造成了“东风压倒西风”的世界大趋势。可是,苏联解体后,全球风向大变,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扩张不容忽视。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稳健把握国内发展走向,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既是战略方向,又是战略旗帜,还是战略口号,是一面引领全国人民奋斗的旗帜。

以三个统一助推中国梦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韩喜平

理解中国梦要把握个人与国家、理想与现实、自信与实干的统一。

个人全面发展与民族复兴的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个人的梦想只有融入国家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很好地整合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人人都有出彩机会,对个人梦进行引导、整合,形成共同的意愿和追求,就形成了全民族的中国梦。

伟大理想与客观现实的统一。一种梦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需要与国情紧密结合。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拼搏奋斗,但是由于没有找到与国情紧密结合的道路而只能铩羽而归。只有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为梦想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实现梦想仍然必须面对现实,要坚持理想不动摇、认清现实不盲目,在理想和现实间不徘徊。

“三个自信”与脚踏实地的统一。再大的决心,不付诸行动,还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下决心、花气力去解决真问题,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感情,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消除软实力“软肋”实现“中国梦”愿景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潘 源

我国文化资源虽然丰厚,但文化传播力较为薄弱,成为制约文化软实力的“软肋”。要消除这一“软肋”,提升文化软实力,则需调整传播思路,制定传播策略,加大传播力度与广度。

一、拓展传播渠道与功能。构建多维立体的文化输出网络,不但充分利用影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势,还需在国外广建孔子学院、开设汉语课程以及举办中国文化“年”“节”“论坛”和各种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同时借助国际商业渠道,输出承载我国核心价值观念、体现我国文化精髓的优质文化产品。

二、细化传播方式与内容。对于与我国文化差异较大或存在意识形态分歧的国家,我们遵循“求同存异”原则,寻求差异性下的文化共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我们立足共同发展,互通有无,共荣共赢;对于因地缘政治对我国存有戒心的国家,我们充分展现大国胸襟与自信。

三、突出和谐理念与愿景。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梦”是强国富民之梦,和平发展之梦,认识中国的发展宏图与世界理想相一致。

 

文化强国梦的三点思考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王国平

一、做强文化软实力要弘扬中华原生文明价值。我们要以自己的话语体系把自己的事情和国情向世人说清楚,并为全人类提供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器物、制度与精神文化。

二、文化软实力是强国富民的长远战略实力。首先,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对应并决定一种经济体制、一种发展方式。其次,文化和科学精神进入到政治决策层面,将更好地体现政治决策的理性化和现代化。

三、软实力的最大优势在于文化吸附力。任何世界历史文化在本质上都属于全人类,谁能率先和透彻地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并以敬畏之心待之,谁就会成为世界博大文化的最大受益者。

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于提升软实力 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王桂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11日   07 版)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足当下,现实与梦想的差距主要在于软实力。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二,发展速度和空间都已站在了一个需要实现质变和突破的新起点上。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比较低;劳动者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社会管理中减少内耗、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还需加强;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贡献率亟待提高;中国核心价值的有效传播和输出远不到位。

放眼未来,实现梦想的路径和动力离不开软实力。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主体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我们憧憬民族复兴的历史信念。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民族复兴是一项人类历史上宏伟艰巨的事业,必须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中国凝聚社会正能量的强大精神纽带。

大国博弈中的文化软实力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文余

中国要在大国博弈中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一,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各大国越来越重视运用文化软实力的手段,试图用本国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去影响和吸引他国。苏联在国际政治权力的博弈中,快速地走向了解体,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文化软实力的逐渐式微。

第二,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对内凝聚力的磁石。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内的凝聚力来自于“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三,文化软实力增强对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软实力依靠自身价值观和制度的吸引力以取得认同,这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散布在全球的广阔空间,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赢得别国对自己的认同和支持。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否定。我们应当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继续高举“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旗帜,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大国博弈中彰显公平、正义与道义的力量。

关于软实力概念的借鉴与超越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韩冬雪

近代以来,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反思、批判、传承、超越成为中国文化复兴之路上的主题。但我们应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许多不应被简单否定和抛弃的传承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的精神,重视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包容共存。反映在国际交往的思想上,中国“求同存异”“推己及人”的思维也更暗合于世界大同的未来趋势。有鉴于此,在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过程中,我们必须彻底告别自轻自卑的文化保守主义思维,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出一种历久弥新的东方文明。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软硬兼施的文化强加模式也是其维持和扩张影响力的基础,在引用软实力范式时,我们不应忽略软实力范式中潜含的西方文化优越论预设,同时也要注意“文明冲突”思维惯性的危险,并保持高度警惕。

总之,只有经过对软实力范式慎重的中国化改造,赋予其有别于西方原旨的新内涵,构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才可能利用这一范式平台更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主义与价值,更圆满地讲好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故事,用中国人原创的理论范式为世界人民提供有异于西方话语的新选择。

 

以影视作品弘扬传统文化的软实力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张 娜

以影视作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从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是刻画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艰苦奋斗精神始终贯穿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无不折射出我们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是刻画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正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创新精神推动着历史巨轮,跨越时空、走向未来。中国古代农耕发达、纺织普及、冶炼领先,特别是“四大发明”都是创新的光辉范例。应当努力推出反映中国古代创新范例的一批影视作品,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典范、创新的故事激励广大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有所作为。

三是刻画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崇高气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尚气节始终馥郁芬芳、陶冶情操、引领风尚。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等,都是崇高气节的典范,要多制作歌颂崇高气节的影视作品。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五种力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 洪晓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对内可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团结一切爱国人士、海外华人、国际友人,创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环境。

全民素质的能动力。它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提升国民素质,使国民素质不断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文化产业的创新力。文化产业不仅是国家的重要产业,而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以文化特有的方式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水平。

文化对发展方式转型的带动力。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主要是指站在世界文明的潮头来规划文化强国战略,使得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1/7223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