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国产婴幼儿奶粉要“用事实说话”
2013年07月11日 10:19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近日,国产婴幼儿奶粉再次成为舆论热点。7月8日,香港《南华早报》刊登题为《内地婴儿奶粉含反式脂肪》的文章,并称“反式脂肪可以导致心脏病,婴儿不宜饮用”。文章还说,某两款热销的海外配方奶粉产品,检验结果显示它们不含反式脂肪。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做出澄清,声明“婴幼儿配方乳粉反式脂肪酸含量符合国家标准”。有评论指出,在国家发改委对部分国外奶粉品牌的反垄断调查正在进行之际,港媒的这篇文章发布动机恶劣,意在制造非理性恐慌,抹黑中国乳业。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最新进展】
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反式脂肪酸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反式脂肪酸的检测值为0.019g-0.574g/100g,反式脂肪酸最高含量均不超过总脂肪酸的3%,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 10767-2010)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婴儿配方食品》(CODEX STAN 72-1981)标准的规定。
针对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介绍,反式脂肪酸是所有含有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其双键上两个碳原子结合的两个氢原子分别在碳链的两侧。反式脂肪酸有天然存在和人工制造两种。
人乳和牛乳中都天然存在反式脂肪酸,牛奶中反式脂肪酸约占脂肪酸总量的4-9%,人乳约占2-6%。宋昆冈说,反式脂肪酸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固有成分,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专家组核心成员丁宗一教授昨天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反式脂肪酸在奶粉中不是作为营养物质添加进去的,在生产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该种物质。
宋昆冈说,为此,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婴儿配方食品》(CODEXSTAN 72-1981)中的3.1.3条款规定,“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不应超过总脂肪酸的3%”。香港媒体所报道的3个品牌婴儿奶粉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不仅都在本底含量范围之内,而且也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要求。
香港媒体的文章还说,某两款受欢迎的海外配方奶粉产品,检验结果显示它们不含反式脂肪酸。这样的检验结果只能说明两种情况:要么检验结果是捏造的,要么就是该产品根本就不是奶粉。
宋昆冈说,乳本身含有反式脂肪酸,只要在正常范围之内,产品就是安全的,就是好的。
国内三大乳企回应:我们的产品是安全、优质、健康的
圣元国际集团董事长兼CEO张亮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在设计婴幼儿奶粉的配方时,有两条路线:一是完全脱掉奶油使用植物油,其优点是成本低廉且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但它失去了婴幼儿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胆固醇及其它有益成分。二是保留部分奶油并添加部分植物油,优点是营养均衡并含有婴幼儿必须的胆固醇等营养物质,在保留的部分奶油中,天然反式脂肪酸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利,缺点是成本高(奶油价格约是植物油的五倍),添加的部分植物油当中亦含有微量反式脂肪酸。由于植物油在正常的精炼过程中需要高温处理,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量反式脂肪酸,奶粉生产做为产业链的下游是无法去除的,因此他认为:所谓“奶粉中绝对不含反式脂肪酸”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宣称“某某品牌奶粉中没有反式脂肪酸”完全是虚假宣传。
贝因美副总经理黄焘表示,婴幼儿配方奶粉以生牛乳及精炼植物油等作为原料生产,由于含有乳脂, 产品中会存在少量的反式脂肪酸,在国家标准中规定婴幼儿配方奶粉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不超过总脂肪酸的3%,“每100g奶粉含有0.4 克反式脂肪酸”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属正常现象。
伊利公司在给记者的回复中指出,伊利给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是安全、健康的,符合国际、国内相关标准。港媒的这一报道给行业和企业以及消费者带来困扰,企业恳请社会舆论今后在面对类似信息时,能科学、客观对待,理性分析判断,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权威专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反式脂肪酸不会影响婴幼儿健康
事实上,反式脂肪酸是所有含有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的,动物的肉品或乳品中天然含有反式脂肪酸,但含量较低;一类是人工制造的,在油脂的加工和烹调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如人造脂肪、氢化油、咖啡植脂末中,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在母乳和牛乳中都天然存在,有文献表明:牛奶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约占脂肪酸总量的4%-9%,母乳中反式脂肪酸约占脂肪酸总量的2% -7%。所谓在个别品牌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未检出反式脂肪酸是虚假的、不科学的。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10)4.3.3条款规定,反式脂肪酸最高含量<总脂肪酸的3%。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婴儿配方食品》(CODEX STAN 72-1981)3.1.3条款规定,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不应超过总脂肪酸的3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开展风险监测和风险排查,反式脂肪酸和总脂肪酸是监测的重点项目。从国家乳品中心的监测结果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要求。
反式脂肪酸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固有成分,尚没有资料证明乳中的天然反式脂肪酸对健康有不利影响。卫生部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10767-2010)中,明确规定了“原料不应使用氢化油脂”,终产品中“反式脂肪酸最高含量应小于总脂肪酸的3%”。同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1076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10770-2010)中,明确规定了“原料不应使用氢化油脂”。由此看来,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反式脂肪酸不会影响婴幼儿的健康。
评论:妖魔化宣传婴幼儿奶粉中反式脂肪酸意欲何为?
在国家发改委对部分国外奶粉品牌的反垄断调查正在进行之际,香港《南华早报》近日发表文章称“内地婴幼儿奶粉含反式脂肪酸”,对国内贝因美、圣元、伊利三个品牌的婴幼儿奶粉进行攻击,对国内消费者进行恐吓。
在我国政府部署提振群众对国产奶粉消费信心的关键时刻,该媒体的文章,一方面攻击说:内地婴儿奶粉含反式脂肪酸,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内地三个品牌的奶粉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安全标准。
这篇文章后来被传得越来越邪乎,有意忽略婴幼儿奶粉中反式脂肪酸符合安全标准这一基本事实,反而故意夸大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其用心何在?
有网友看到该文后,第一时间在微博上质疑:其一,为何《南华早报》会主动购买贝因美、圣元、伊利婴幼儿奶粉样品送检?其二,为何该报道出台的时机如此蹊跷?其三,为何特别选用国内奶粉与国外奶粉进行对比,暗示国内奶粉存在问题?其四,为何内地大量媒体迅速响应进一步歪曲传播?
抛出四问之后,该网友推测:“这是否是某些国外奶粉品牌为了和发改委对抗,借反式脂肪酸这样的模糊性指标对原本合格无害的国内奶粉进行攻击,并买通网络水军进行抹黑的恶性传播事件?”
圣元国际董事长张亮提醒:面对中国政府对婴儿奶粉市场的治理,某些外资要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向中国主流民族品牌打黑枪下黑手,这是他们的老一套战术,每次都是由香港媒体发起,国内部分内线媒体配合,这次同样。只不过这次难以得逞,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的流氓攻击了,已经有了相当的准备,必歼来犯之敌于垓下。
不少网友表示:“谣言猛于虎,围观也需要理性”、“网友擦亮眼,国货当自强”。更是有网友直言“这段时间正在整治奶粉市场,尤其是对进口奶粉,这时候出这种新闻意图抹黑国产奶粉,其目的是很明确的。”
回顾:国产婴幼儿奶粉的是是非非
国产婴幼儿奶粉质量问题对国人来说已经不是新话题了。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有关国产婴幼儿奶粉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消费者心中刮
起旋风。虽然目前国产奶粉的生产状况已经有了相当改善,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婴幼儿奶粉的监管,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已经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可以通过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实现从奶源、采购、生产、出厂、运输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有效监管,却并不能完全消除公众的焦虑与质疑。
国产奶粉合格率高达99%却无人喝彩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吕新华3月2日在回答有关香港限制婴幼儿奶粉离港的提问时表示,内地的奶粉99%是符合质量标准的。问题是,群众对奶粉符合质量标准的信心不足,所以才造成香港奶粉很多都被内地的水货客买走等情况。
崔永元表示,“我觉得媒体的注意力不该在香港限购奶粉,应该是为什么我们要去香港买奶粉。虽然有数据说99%的奶粉是合格的,但是我揣摩也有99%的人不相信国产奶粉。”怎么才能让大家相信国产奶粉呢?“这不光是奶粉的事儿,也是所有国产食品药品的事儿。现在是整个链条都不被信任,如果其他的食品药品大家都信任了,自然也就信任奶粉了。国产奶粉不是产量问题,是质量问题。”
国产婴幼儿奶粉主流品牌百分百合格被指“自说自话”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美菊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2012年共进行了11次抽检,结果表明市场主流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都没有问题,“百分之百合格,消费者尽可放心食用”。
有网友质疑:何为主流品牌?能否列个详细名单,如果说是那些靠拼命花钱砸广告来换取知名度的奶企,那就请不要浪费表情了。即便是由传说中的“国家免检”“奥运军团专用”“航天员专用”又如何,到最后还不是一个个被质量问题挑落马下。当然他们的危机公关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上演“小强”般的韧劲不厌其烦的总是要杀入大众的关注视线之内,不然无法用“主流品牌”来黄袍加身,也就没有百分百合格的臆想资格了。
“孙子喝国产奶”证明不了“历史最好”
针对消费者对乳制品“历史最好”的怀疑态度,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近三年来,国家对乳制品行业和企业进行整顿,成效显著,国家有关部门和组织对乳制品质量抽检的结果是99%以上合格,从时间纵向看,的确是历史最好,希望大家不要过度质疑。宋昆冈还坦言,“其实我自己的孙子,喝的就是国产奶!”
乳协理事长凭什么认为自己孙子喝什么奶特别有说服力?在消费自由的年代,某个家庭为孩子选择什么品牌的奶,完全是自主选择的事情;而且,乳协理事长的孙子也绝不比别的孩子更金贵,不存在那种“连我的孙子都喝国产奶”的优越感。当然,乳协理事长说“孙子喝的国产奶”,最引人猜想的“言下之意”还应该是:是不是大多数的乳协官员以及乳企职工,他们孩子喝的其实都不是国产奶?
某种意义上,乳协官员和乳企职工,让自己的孩子喝国产奶,非但不具有特别的证明力,反而本身就是应理该当的;因为,如果你自己生产的奶都不敢给自己的孩子喝,又拿什么去鼓吹“历史最好”,要求公众“不过度质疑”呢?现在的问题是,乳协官员和乳企职工的孩子,喝的真的全都是国产奶吗?还是也像很多的其他食品行业一样,自己生产某种东西的就绝对不让家人吃某种东西?乳协理事长真的该去好好调查一下,这个数据拿出来,也许要远比“历史最好”更有说服力。
香港限购奶粉内地乳企未得利
为限制抢购奶粉,适当预留婴儿奶粉给本地居民,香港特区2013年3月1日起实施《2013年进出口(一般)(修订)规例》,根据该法例,离开香港的16岁以上人士每人每天不得携带总净重超过1.8公斤的婴儿配方奶粉,这相当于普通的两罐900克奶粉,违例者一经定罪,最高可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
蒙牛总裁孙伊萍的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限购奶粉来说,对中国奶企我们感觉是一个责任和机遇。但事实上,“奶粉新例”并不能阻挡内地消费者购买洋品牌的决心。乳业专家王丁棉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你只要到商场里去看看就知道,有多少人会购买内地的婴幼儿奶粉。香港限购奶粉对内地奶企的影响不大,从外面进来的婴幼儿奶粉总的比例本来就不会超过10%。而这部分消费者会选择其他的替代品。比如网上购物,更多的可能是转向内地的洋品牌。这部分消费者转向内地的奶粉品牌的比例很低。
洋奶粉问题频出依然受到国人追捧
被中国大众“寄予厚望”的进口乳制品,近年来频繁出现质量问题。2010年,雅培以产品可能受到甲虫污染为由,宣布召回在美洲一些国家销售的婴儿奶粉;2011年上半年,韩国每日乳业部分产品被检测出含有福尔马林;2011年12月,明治宣布奶粉中检测出放射性核素铯;此前,美赞臣、雀巢等一线洋奶粉也曾曝出遭重金属污染、碘超标等问题;2013年初,新西兰部分奶粉被曝含二聚氰胺残留物,这种物质在人体内可以转换为三聚氰胺;2013年3月末,号称国外原装进口的美素丽儿婴儿配方乳粉“掺杂过期奶粉、重新包装上市”的丑闻被曝光。
据国家质检总局数据:2011年至2012年,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问题检出率为0.77%,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问题检出率为1.13%。今年2月,质检总局公布的不合格进口食品名单中,来自新西兰的奶粉品牌善臣婴儿配方奶粉、贝姬优选婴幼儿奶粉、贝唯乐婴儿配方奶粉因查出不合格而被销毁。
然而,国外乳企在面临产品质量问题时,往往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迅速有效地应对,及时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即便销量出现短期下滑,也很快就被消费者重新接受。
解析:国产奶粉如何破解“反正我不信”
国产奶粉之所以陷入“随你怎么说,反正我不信”的窘境,盖因此前深深地伤了国人的心、“透支”了国人的信任。因此,国产奶粉要想打赢翻身仗,重新赢得消费者青睐,必须想办法修复国人已经破碎的信心。
官方表态有数据更要有细节。“内地奶粉99%合格”、“国内的乳制产品86%合格,出口产品98%合格”、“主流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100%合格”之类的数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公众了解数字背后的细节。比如,这些名目不同的合格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为什么会有不合格的产品?都是哪些项目不合格?有什么危害?那些不合格的奶粉又是如何处理的?国产奶粉的高合格率被质疑,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消费者对监管部门信息公开是否透明、监管程序是否科学公正的不信任。如果相关部门能够把与奶粉合格率有关的细节告知于民,必能打消他们的许多疑虑。
质量检查有抽检更要有现场。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监管部门的抽检再多,普通民众也难有切身感受。哪怕个别乳品企业已经在宣称“抽死人”了,父母们对国产奶粉还是缺乏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比如,让消费者有机会去品牌奶粉的原料基地参观,了解奶牛及其生长环境、牛奶的采集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见证奶粉品质;在媒体和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让国产奶粉跟洋奶粉进行抽样PK,将各种安全、营养和价格参数“晒一晒”,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看看国内外乳粉到底有无差异,谁的性价比更高。
行业发展有标准更要有执行力。今年两会期间,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杨刚“国产奶粉有些标准要高于国外”的表态曾引发公众“吐槽”。杨局长所言或许不虚,但公众的第一反应却是不信,因为国产乳品的标准实在是“名声不佳”。2010年的“乳品新国标”就是一个不好的示范,“一夜倒退25年”“全世界最低”“削足适履”等标签让国人对国产奶粉更添烦忧。监管乏力更加剧了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近几年,乳品业虽然陆续被查出了一些问题,但既没听说哪家企业被处以巨额罚单,更没见哪个品牌被逐出市场,甚至某知名乳企半年曝出6次质量问题,最终也是不了了之。“要是在国外,这种企业早被罚死了。”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人们只好“花钱买放心”,再贵也要抢购洋奶粉。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国产奶粉要想破解“反正我不信”的困局,不能再依赖“标准高”“合格率高”“孙子吃”等老招数,要“用事实说话”;相关部门要“真刀真枪”地为国产奶粉“护航”,用严厉的罚则,让奶农、乳企、监管部门等各司其职,让国人真正对国产奶粉放心。
【启示与思考】
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没有哪个父母愿意拿自己孩子的健康做实验。在奶粉问题上,1%的不合格也足以毁掉无数家庭的幸福,非主流品牌的不达标也让人无法接受。
当前,公众消费越来越趋于理性,国产婴幼儿奶粉不能依靠“自说自话”来赢取人心,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切实通过强化监管、行业升级改造,彻底断绝见利忘义的个体行为,扭转行业形象。正如网友所说,为远离1%不合格的国产奶粉,宁肯一并舍弃那些99%的合格品,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却也是必须改变的,因为除此之外,国产乳业要想活下去,没有别的路可走。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1/7223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