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上海:惠民政策离不开社会诚信的响应
2013年07月12日 10:12闵行公益自行车投放四年来,累计非正常损耗1200辆,占公益车辆总数的8%。这原本是一项广受称赞的民生工程,公共财政每年为此投入2000多万元的补贴;尽管使用是免费的,并且有23万多人次办理了用车“诚信卡”,但由于1200位“失信者”的客观存在和对财政窟窿扩大的担心,相关职能部门不得不设置公益用车门槛,宣布结束“免费大餐”,遗憾之中也有无奈。
有观点就此认为,信用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不在于直接增加财富,而在于减少民间交易环节、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已经公布的新措施,就出现了经济上、技术上的具体环节设计,以防止“长期霸车”行为;租赁公益自行车的程序比以前要复杂了,所有用户需重新办卡;而用户还要往新版“诚信卡”中注入预付押金和备扣金,这意味着该民生项目继续运行的社会成本比过去有所增长。
社会成本开始增长,又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质疑这项决策刚出台时是否得当。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在笔者看来,那些“失信者”才是导致这项惠民工程产生变数的主要因素。不过,我们可以把“粥”换掉,并做好防范“老鼠”的工作,而没有必要把“锅”(民生或实事项目)本身撤掉。也有议论说,“防范”只能防“君子”而防不了“小人”。但笔者要强调的是,如果规则或制度的设计完全建立在“人性本善”的理想之上,并且没有硬性约束条款来捍卫公益“大义”,那么,大众化的免费权益(在现实社会中往往被视作“小利”)往往会诱导出更多的“小人”。
正能量应该也必须得到弘扬,“诚信”理所当然是我们这个社会极为重要的价值概念。“诚信”,除了不间断的社会舆论引导和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之外,就是必须在规则或制度设计层面上不断补充和调整。海外经验也是如此印证的。如马克·吐温时期的美国社会,就时时发生“见利忘义”的新闻,经常成为作家辛辣文笔的素材。后来,美国的法官们制订了很多见微知著的法律条款来“捍卫正义”,几乎一个案例的判罚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条款。而信用卡诞生之后,美国社会空前重视诚信建设,直接将惩罚性措施和“失信者”的成本挂钩。
在某些领域,我国防范“失信”和“小人”的技术性措施已经十分先进。比如,我国已经建立农副产品追溯机制,可以通过智能系统找到农副产品的源头。由此不妨借鉴一下,既然一只进入上海菜场的鸡,都可以追溯到它的出生地,为什么不能通过智能系统找到每一辆非正常损耗自行车的“归宿”呢?如果能找到这些“失信者”,对其加以批评、规劝,并让其承担相关社会成本,就能够真正地做到亡羊补牢。这样,也就不至于让绝大多数诚信者替小部分失信者消化增长的社会运行成本了。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2/7224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