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确保公正用权应怎样编“笼子”?

2013年07月12日 10:08

 

【编者按】

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和建设“三型”政党的重大部署。中央军委带头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制定并落实军委十项规定,部署和推动团以上党委机关开展“学习贯彻党章,弘扬优良作风”教育活动。一段时间来,全军和武警部队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重大部署,筑牢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不断改进作风,树立新风正气,展现出新气象新风貌。为紧密配合和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本刊特别策划并推出一组“贯彻群众路线、聚焦作风建设”系列调研文章,供大家参考借鉴。

制度的笼子

领导干部如何对待权力、使用权力,是坚持群众路线、弘扬优良作风的关键;群众看领导干部作风好不好,主要也是看用权方面做得好不好。习主席强调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对于制约权力,改进和转变领导作风,提出了根本要求。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某团党委一直以来运用多种形式制衡权力、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党委成员保持了良好的作风形象,进一步增强了部队凝聚力战斗力。他们的做法,很给人以启迪。

【关键词】 权力制约

切实用好民主集中制这个制约权力的根本

【典型事例】 去年底,团机关礼堂因年久失修,多处渗水,营房股将支出25万元整修的方案提交到团党委会上。党委成员对此各抒己见,或认为,营区已被上级列入改造计划,没必要再花冤枉钱;或认为,不加以修缮,正常活动无法开展。意见很不统一。为此有人建议,干脆由党委正、副书记拍板算了。在意见不一的情况下,正、副书记未尝不可以决断。但他们没有这样做,搁置争议,第二天让全体班子成员和请来的行家一起到现场察看实情,分析礼堂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经过论证和商讨,最终形成一致意见:花2万元解决渗漏和部分墙体损毁等问题,排除安全隐患后继续使用一段时间。

为切实用好民主集中制这一领导制度,团党委研究制定了《党委议事细则》,分门别类地对各种重大、敏感事务进行制度规范。比如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他们严格实行“五个不研究”:没有下级党组织正式报告不研究、未经政治机关考核不研究、多数群众不满意的不研究、党委成员不到三分之二或正副书记一人不在位不研究、未列入后备干部名单的不研究。这些议事细则既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又确保了集中的公正性。近年来,团里各项重大事务都是党委集体研究决定,从未有个人说了算。党委成员很团结,决策亦无失误。

【理论思考】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发明,推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既为实行更广泛的民主,也为防止权力落到个别人手中被滥用。个别领导干部作风让群众诟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独揽,不能有效坚持民主集中制,出现了乱决策、乱花钱、乱办事、乱用人等情况。权力是内核,作风是表征。党员、群众看领导干部的作风,主要是看怎么用权。真正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坚持多数人决策,依法规程序决策,按正确意见决策,领导干部不能滥用权力,作风就表现得正派,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反之,民主集中制仅仅挂在口头上,成为一个摆设,实际上搞个人说了算,这就成了家长作风,不只在工作决策上要出问题,其他方面也可能出问题。

【关键词】 权力公开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和清洁剂

【典型事例】 每次成批次的干部调整,该团党委都事前将提升条件、双考成绩以及空缺岗位等情况下发基层,让基层干部比照条件“照镜子”,看自己能不能提升,能提升到什么岗位。按制度规定选拔,公平公正提升,是这个团多年来的一贯做法。团政委陈实讲述了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干部股根据上级新政策,认为大学生士兵陈永挺符合提干条件。但在通知本人准备相关资料时,小陈对干部股长董早说:“我没钱,这干我不提了!”董股长原以为小陈受到不良风气影响,提干要花钱,狠狠地批评了他。细问才知,小陈是贷款读的大学,因4000元信贷未还上,毕业证书和个人档案被扣在学校。董股长随即与小陈父亲联系,谁知其父也没显出高兴劲来。事情报到团党委,大家既同情,又着急,于是决定,小陈这笔欠债团里先垫付,其个人档案提交部队。就这样,小陈顺利提干进了院校。陈政委说:“讲述这件事,就是证明团党委在处理士兵提干、干部提升等敏感问题上,从来都是公开透明的。够条件的不用找,不够条件的找也没有用。这方面的权力不是某个人掌握着,而是政策和规定掌握着。”为促进权力公开透明,团党委还制定并推行党务公开、财务公开、敏感事务公开等制度,随时通过网络平台等发布信息。因此,在处理类似敏感事务上,没有一个人对团党委领导成员说三道四。

【理论思考】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和清洁剂,公开透明是对权力的有效约束。长期以来,个别单位权力运行过程中随意性、隐蔽性比较大,不仅在班子成员之间、干群之间形成了很大的矛盾,而且使领导干部的威信、形象也大打折扣。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将热点问题、敏感事务置于聚光灯下,谁够条件,谁有资格,大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在客观上就规范了权力行使,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也还了领导干部一个清白。做到用权公开透明无疑是心底无私的表现,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能够抵制来自各个方面的不良思想影响,勇于涤除个人非分之想,从而做到为公掌权,阳光用权。

 

【关键词】 权力下放

各级行使好自身权力就能有效制约权力

【典型事例】 “团党委没有权,但基层党委(支部)有权。”二营教导员陈宪林在谈士官选取、战士入党、双争评比等事关战士切身利益等问题时对记者这样说。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团党委认为这些方面的权力本来就属于基层,上级党委插手和包揽这些事务是不正常的。可能会有人说,这样一来,营连干部权力很大,岂不被滥用?须知,上级有上级的权力和干预方式,比如民主测评要由机关来做,双争评比的成绩由机关掌握,这些都是当事人涉及到的硬条件。而团党委成员都有对口帮建单位,营连党委(支部)开会研究此类问题时,相关团领导全程列席。如此,营连干部虽然掌握着关键的推荐权,但要想舞弊却是难做到的。

去年底,上级给团里分配了40个上士晋升名额,回收基层上报情况时却只有39个。原来缺的这名是上面一个同志点着名要晋升的,但民主测评不合格,营连党委(支部)都有异议。对此,有人建议团领导做个顺水人情。团党委没同意。党委副书记、团长李福说:“我们这样做不是无情无义,而是要向官兵表明,在热点敏感事务上,属于基层的权力就应当完全交给基层,轻易否决基层意见,就是侵犯基层权利,是上级领导和机关不应出现的作风。”

【理论思考】 是揽权还是放权,是领导作风的重要体现。凡事都想把权力揽在自己手里,除了对下级不放心外,还因为觉得多掌权力会好处多。用这样的作风掌权用权,权力行使必然公正不了,单位风气也好不了。实现权力下放,也是重要的领导方法,它不仅实现权、责、利相统一,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权力下放,放下的是干预,释放的是活力,激发的是动力。有知名管理学家认为,“为了提高效率和控制大局,上级只保留处理例外和非常规事件的决定权和控制权,例行和常规的权力由部下分享。”这一观点值得借鉴。当下部队出现的“机关不放心,基层不尽心”的现象,正是上级独揽大小权力的结果。

【关键词】 权力监督

只有全方位受监督的权力才不被滥用

【典型事例】 近年来,这个团党委围绕约束权力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如《党委议事规则》《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措施》《党委班子廉洁从政规定》等,坚持用制度约束权力。比如在经费使用上,他们坚持党委集体理财,大宗物资一律实行阳光采购,重大工程一律实行公开招标。以副食品采购为例,他们将考察权、执行权和验收权分开,做到看货的不负责定货,定货的不负责买货,买货的不负责付钱。这样就有效防止了某个领导或部门“一手操办”的情况。团副政委、纪委书记吴建军说,在热点敏感问题上,纪委全程监督既是权力,更是责任。士官选取,纪委要下连督导落实;干部提拔,纪委要参与研究方案。他们还建立了党代表联络机制,及时反馈基层官兵意见,通过网络、信箱等民主渠道,实现了对党委机关行使权力的全面监督。

【理论思考】 我们党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为什么总有人肆意滥用权力?说到底,还是约束不力,监督不到位。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对权力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并切实付诸实施,让权力在应有的轨道上运行。对权力实施监督,往往被认为是下对上、群众对领导的监督。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各个方面的监督机制,比如领导成员之间的监督,权力部门之间的监督,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等等,只要有权力的地方,就应有对权力的监督,形成全方位监督机制。有人以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实施权力监督是很难的。其实不然,关键是掌权者是否甘于让人监督,只要甘于被监督,完善而有效的监督方式多的是,效果也不容置疑。因此,领导干部要在掌权用权上保持好的作风,就要把自觉接受监督作为基本素养,切实明白,有权力必须有监督,掌握权力必须接受监督,养成自觉接受监督的好作风。

【专家点评】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章传家:公正用权,是弘扬优良作风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执政活动归结到一点,就是代表人民掌握和使用权力。能否按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公正用权,始终是人民群众观察和了解党风的首要看点。同时,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公正用权,才能不断增强弘扬优良作风的自觉性。否则,权力用在歪门邪道上,就从根本上撕开了消极腐败的口子,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东西都出来了。所以,必须把公正用权作为弘扬优良作风的重要“阀门”来严防死守。

确保公正用权,根本的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何有效编织约束权力的制度“笼子”?第13集团军某团党委身体力行的几个关键词,即“权力制衡”“权力公开”“权力下放”“权力监督”,是比较管用的。事实上,有了“权力制衡”这一条,就能防止权力被少数人滥用或乱用;有了“权力公开”这一条,就能防止权力在“暗箱操作”中被少数人染指;有了“权力下放”这一条,就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揽权越权侵权行为;有了“权力监督”这一条,就能防止权力在运行过程中走样变味。当然,编织约束权力的制度“笼子”,既是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不懈地加以探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2/7225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