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新班底与新任务

2013年07月12日 14:05

 

新班底与新任务

面临挑战

在“两个百年”的视野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未来十年,恰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最宝贵、最关键的十年。方此之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直被视为关键因素的“政府主导”,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寄希望于新一届政府能够披荆斩棘,带领人民再续辉煌。那么,新一届政府将会如何攻坚克难?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会把中国引向何方?

总理主张

3月17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偌大个中国要解决的事很多,如果说主要问题的话,我想:第一,还是持续发展经济。可以料想,未来中国经济环境依然是严峻复杂,我们要居安思危,也要处变不惊。”

3月29日,李克强在上海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我们一方面要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搞好宏观调控,统筹考虑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勇气和智慧推动转型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中国经济巨轮的舵手与航向

人们观察一届政府,往往不仅注视新到任的首脑,而且还关注他的班底。因此,新科总理李克强和他的班子履职以来的所作所为令人瞩目。

任重道远的大总管

一般来说,我们日常提及的“中央”,一个是党中央;另一个是中央政府,也就是国务院。国务院的地位很特殊,宪法赋予了它“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的权力有多大?宪法规定了18条职权,最要紧的就是两条:统一领导各中央部委的工作,统一领导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为了避免遗漏,宪法还规定,国务院负责领导不属于各部委的“全国性行政工作”,也就是说如果某一方面暂没划归由哪个部委管理,那就归国务院管理。李克强便是这个“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大总管。

李克强接手的,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管家”。这个国家的GDP达到了51.9万亿元。不过,政府工作报告告诉他,他将面对诸多方面的难题,比如,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很多是长期积累的“顽疾”。但是在他任内,民众希望看到改变。他也需要用事实证明,他能够担得起这份希望。

处于急速转型期的中国已经走到一个紧要的历史关口:只有走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包容性增长。而接下来的十年,对中国成功转身、占得国际先机,至为关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任总理,李克强自始至终有一种清醒的历史自觉。

 

新一届政府五大理念释放改革红利

面临挑战

如果说过去的改革难在突破思想禁锢,那么今天改革的攻坚方向主要在于利益调整。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医疗改革,无论是收入分配还是住房政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都会遭遇多元的“利益矩阵”,甚至是某种“博弈困局”。那么,今天的改革会遇到哪些阻力?

应对举措

一、制定和落实“史上最严格”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时间表,取消和下放1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廉洁政府。

二、推出财税、金融、投融资等9项今年重点改革任务。

三、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总理观点

3月17日上午,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

6月17日,李克强赴国家审计署考察。他强调,管好国家大家业,审计监督一定要跟上,越是减少行政审批,越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要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当好公共资金守护者。

新一届政府用转变政府职能、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激发社会活力,助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深入解读新一届政府传递的改革理念,可使我们明确方向、坚定信心、获得启迪、凝聚共识、在深化改革中攻坚克难。

使改革红利惠及人民

第一,建成小康社会要靠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靠什么实现蓝图? 30多年的经验表明,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这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二,释放改革红利必须攻坚克难。邓小平已预见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前,我国已进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离实现现代化目标越近的时候,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就越多”。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就业创业、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分配不公、社会公平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难题,要靠体制改革来解决,这必然会触及固有利益调整,矛盾多挑战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义无反顾,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韧性攻坚克难,才能破除体制障碍,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第三,使改革红利惠及人民。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受益”。要深入基层,了解老百姓对改革的诉求,如收入分配、城乡差别等,看看他们到底希望改什么,怎么改。也就是说,要以民之所望为改革所向,通过改革让百姓受益,“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职能转变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领域和中心环节,核心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新一届政府把职能转变作为工作开局的关键,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职能转变是新一届政府开门要办的第一件事,各部门要限期完成职能转变各项任务,决不能“换汤不换药”。

职能转变一直被作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职能转变并不到位,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而一些该管的事却没有管好。因此,抓住职能转变这个核心,就是抓住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抓住了关键问题,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上多下功夫

中国的改革走到今天,碰到的问题千头万绪,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社会的期待各种各样。如何取得新突破?李克强总理指出,如果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就会事半功倍,甚至产生十倍、二十倍的效应。基于这样的改革理念,新一届政府找准改革突破口,推出了诸多重大改革举措。转变职能作为新一届政府改革开局的关键,涉及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理环境污染,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新一届政府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在重点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突出污染问题的治理,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上多下功夫,是对改革规律的一种深刻认识,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改革战略选择。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如果选准突破口,打好攻坚战,取得实质性进展,人们就能看到希望,从而坚定改革信念,更加积极地投身改革,产生成倍的放大效应;反之,如果芝麻西瓜都抓,力量分散,就可能使改革攻而不破,甚至使难题久拖不决,出现事倍功半。因此,应当按照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在谋大局当中要抓重点,抓住矛盾最集中、群众最关心的事情,突出重点,力争一年解决几个关键问题,积跬步至千里,让人民群众心中有希望。

政府带头遵法守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代表新一届政府庄严承诺:“我们将忠实于宪法,忠实于人民。”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总理要求“建设法治政府、各项工作都要依法行政”。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规定,国务院组成人员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认真履行职责”,国务院及各部门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正文明执法。这些承诺、要求和规定,彰显了新一届政府崇尚法治、带头遵法守法的决心和理念。

政府带头遵法守法为什么重要?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作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政府带头敬畏法律,遵法守法,不仅可以确保政府依法履责,规范权力行使,接受法律监督,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而且可起到引领表率的作用,树立法治的权威,增强全社会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实现依法治国。中央政府作出表率,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也应一级学一级,带头遵法守法,依法行政。这样,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说到就要做到

新一届政府以务实高效开局,对共识凝聚、事关全局、条件成熟的改革,就坚定推进;对条件尚不成熟、需要探索的改革,就积极创造条件,在累积共识后再考虑推进。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加强政府政风建设,树立风清气正、办实事、能干事的形象,这样政府才有公信力,人民才会和政府一道攻坚克难。政府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国务院作出的决定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决不能搞变通。在行动上,为了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求,新一届政府不等不拖,及时作出部署,给出“路线图”,列出“时间表”, 明确“具体人”,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确保按时完成,凸显了新一届政府言出必行、说到做到的施政改革理念。

经验表明,再好的改革规划方案,如果不能具体落实,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靠什么落实?关键在于真抓实干,付诸行动,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才能使蓝图变为现实。尽管当今改革进入攻坚期,面临着各种困难风险,但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应当树立说到就要做到的改革理念,言出必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建立人民满意的政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2/7226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