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正道沧桑系列评论
《正道沧桑》观后感:精彩的背后是信仰
2013年07月12日 14:20
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讲师团、北京电视台联合首都社科理论界权威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创作,吸纳全国近百位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参加,精心打造的5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从5月6日起开播到现在,已近尾声。两个多月来,笔者一集接一集地期待,一集连一集地观看,心头一直萦绕着一个评价:精彩。
“精彩”二字不简单,精彩在哪儿?
——精彩在大视野、大手笔的叙事。全景式地讲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发展,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横空出世、科学发展的辉煌历史,把社会主义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置于人类社会历史长河的时空坐标中评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链条上来解读,既有整体谋篇布局又有每个集节的单独成篇,让人们从历史中知兴替、察得失、明真理、顺应然,进而更好地把握现在,驾驭未来,是一部极其难得的系统的社会主义历史教科书。
——精彩在强穿透、强震撼的灌输。按照现代传播学“传播——接受”原理,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用人物带悬念、用悬念带故事,用故事带道理,高分贝地灌输社会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张扬着顽强奋斗、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从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再现了那些可歌可泣的年代和尘封于历史中的人物、故事,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合乎规律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景无限的。
——精彩在敢担当、正能量的解读。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针对近年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的种种以否定、唱衰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该片以高扬时代旗帜、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讴歌光明、讴歌正气为使命,以中国共产党人对真理的执著和良知,旗帜鲜明地唱大风,讲真理不搞羞羞答答,从思想理论、社会运动、社会制度三个维度上,尽情地讴歌了社会主义“五百年的探索,五百年的理想,五百年的接力,五百年的拓荒”的生动实践,扑面而来的是贯穿始终的时代气息,通篇凸现着鲜明的“问题意识”,让在歌舞升平的浮躁奢华中被蚕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疗伤中焕发青春,令享受社会主义制度幸福和荣光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念标度,在读懂社会主义中再度重塑自己,进而坚固和扶正理想信念之柱。
——精彩在耐咀嚼、耐品味的启迪。通过一个个事例,一组组镜头,一幕幕场景,配以直叩心灵的评说画龙点睛,在不同的教育启迪形式之中,既通过各种要素的互补而实现了它的总体性,又独特地渗透了教化、认知等功能并表征了政治、环境、文化等指向,也杂糅了时代、哲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综合元素,实现了事实力量与逻辑力量的交融,思想力量与情感力量的碰撞,理论魅力与实践威力的辉映,为解决精神世界问题提供亲近的理论和方法,使人们在咀嚼回味中,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得到洗涤,思想得以升华,进而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预期目的。
“精彩”二字不容易,精彩的背后是精神。
应该讲,精神产品的生产有着很强烈的个性。有出息的理论家、思想家、艺术家总要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精彩。但是,精彩也是有客观标准的。各类精神产品也都无一例外皆可以出彩,无论其形式、题材、表现和论述手法有多大的差别,无论其着笔于宏大还是精深、严肃还是诙谐、沉静还是跃动、抒情还是哲理,都不会因此而影响它们的精彩。关键是精神产品的创作者和生产者是否具有那么一种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贯穿于创作和研究的始终。只要有这种精神,就能鼓舞和推动人们创造出精彩。
精彩信仰以为支撑。“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美国.惠特曼)引申在这里,没有坚定的信仰,决不会打造不出精彩。在这部电视片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创作者都怀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打造精品力作的艺术激情,精心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从不同的艺术角度生动再现了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真实面貌。这里,既有重大历史时期的研究,也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描绘;既有对重要历史事件、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真实刻画,也有普通社会生活中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精彩展示。无论是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歌猛进,还是真实表现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的峥嵘岁月,都不是表面地简单地记录和描摹,而是紧紧扣住“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强盛之路,人民幸福之路”这一条红线,认真提炼素材,深入开掘主题,悉心展现人物,在创作中放飞想象的翅膀,拓展审美的空间,把握时代的脉动,反映人民的意愿,以优异的创作实绩奏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于创作者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新颖独特的守望艺术,正是凭靠这种对表现对象的激情灌注,才使创作具有感人至深的魂魄和艺术张力。
精彩以认真为底色。邓小平同志说过:“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这是创造精彩的至理名言。没有认真的态度,成就不了精彩。但精彩不是关着门能造出来的,不是几个人能侃出来的。精神产品生产的发展和繁荣,最深刻的根源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之中。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滋养和推动着一切精神产品的生产。对人民负责,这是精神产品生产者的天职,放弃了这个天职,精神产品的生产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大多传诸后世、历久弥新的文化精品,都是思想艺术家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心血结晶。尽管有些精彩的作品确是灵感爆发、一挥而就的产物,但这毕竟是少数。即使是这种表面形式上激情之作,也多是长期积累、萦绕于怀、偶尔得之的某种特殊状态。纵观这部电视片,不论是一人一事的叙事还是大场景的高度概括,不论是主持人引领还是权威专家评说,都经过了从选题、论证、初创、征求意见到反复修改定稿的过程,从中人们可以真正领略什么是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艺术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才使受众减少了诸多的遗憾,多了些许满足。
精彩以创新为动力。拒绝袭故蹈常、拒绝直白与平庸,是多出精品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文似看山不喜平,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所在。一部社会主义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这也决定了这部再现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史的鸿篇巨制必须以创造为依托。正是基于这个理念,电视片显示出了鲜明的创新品格,在科技政治特征、文化政治特征、公共政治特征、软政治特征、多元大众主体政治的特征、国际性政治的特征等诸多方面,积极适应受众对节目内容、节目形态等诸方面的心理期待,无论是人性的描写、艺术节奏的把握,新材料、新手段、新方法的运用,都示人以稳步革新、大胆创造的新颖和成熟。这启示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做好理论研究和宣传,要讲逻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也要讲感情的力量。这种感情,本质就是体现对受众的价值关怀,读好人民群众的心灵之书,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受形式。创造,是动力之源,也是作品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生命之源。
精彩以敬业、奉献和奋斗为要素。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是一项无比高尚的事业,也是很清苦的事业。投身于这个事业,需要充满激情全身心地投入。金钱、地位、个人的荣辱,都不在计较之列,唯有创造与奉献时时萦绕于心,有这种精神才会出精彩。任何一个题目,任意一个情节,都可以有万千种构思,可以有很深的开掘,创造石破天惊的效果,幻演动人心魄的万千气象。要打造精彩,就得敬业,就得忘我。我们反对题材决定论,但选取什么样的题材、对所选题材发掘的深浅,直接决定着作品的社会影响。奋斗精神更是一刻不能缺少。常人不能吃的苦搞精品的人得去吃,常人受不了的罪搞精品的人得去受。艰苦奋斗,苦尽甘来,这是成大器的基本规律。无论哪一条战线,无论干什么事情,要出精品,非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不可。方向对头,再有这种精神,就能无往不胜。
精品重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靠的是精彩。精神更重要,没有精神就难有精彩。有理由断言,《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所进行的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担当、有责任、有使命、有远见、有情怀的生动实践和积极作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伴随着层出不穷的中国故事、中国奇迹和中国震撼,这种精神一定能够更加洋溢和扩大开来,进而打造出更多的中国精彩,一起构成时代主旋律,千秋万代地唱响。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2/7226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