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探析“神童式”干部成长秘密

2013年07月15日 12:43

 

【网络舆情案例】  

编者按:近日有网帖爆料称,湖南民政部门惊现14岁就参加工作的女处长,并透露“她高中毕业,现有一个党校研究生毕业证”,湖南省民政厅2013年6月8日晚间回应,称就此事开展核查。详情请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发展:

有网帖爆料称,湖南民政部门惊现14岁就参加工作的女处长,“2岁就上学了,神童呀”,并透露“她高中毕业,现拥有一个党校研究生毕业证”。

该网帖还“揭露”了女处长的“成长”经历:完成农民到工人的转变、县城工人到省城处级领导之路。之所以能如此“蜕变”,网帖分析称这位女处长酒量惊人、沟通能力超常、貌美如花、还“经常豪言壮语:没有我办不成的事”,因为“她有很多当大领导的‘干叔叔’”。

该帖最后指出,这名女处长“叫李晓云,现为湖南省民政厅地名办女处长”。同时网帖还晒出了李晓云“干部调动审批表”的部分截图。

 

湖南省民政厅称,该厅就近日网上反映湖南省民政厅老区办副主任李晓云“2岁上学、14岁参加工作”一事高度重视,已派人赴其原工作地进行核查。

该厅表示,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对当事人、社会公众负责的态度,认真核查情况,并及时向媒体和社会公布核查结果。

【延伸】

山西长治神童干部扎堆:

有网友将2012年4月5日《长治日报》头版一则干部拟任用公示名单翻出。在这份名单中,有“2人14岁即参加工作,1人16岁参加工作,5人17岁参加工作”,网友对此提出质疑。

山西省长治市委组织部办公室称,他们已就相关情况展开调查。据组织部干部监督科透露,干部简历均来自档案,引发争议的干部年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特殊历史原因造成的,也有因特殊学制造成的”。

2012年6月21日上午,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南昌县一副县长14岁就参加了工作。微博称,中共南昌县委常委、南昌县政府副县长钱洁,1971年1月出生,1985年1月参加工作。网友质疑14岁怎么就工作了?记者致电南昌县委组织部了解情况,一名刘姓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钱洁的情况比较“特殊”。该工作人员表示,钱洁确实是1985年参加工作,参加工作时14岁,15岁时参军。大学学历是参加工作后获取的。

网友热议“神童干部” 

网友“舟亦洲”将此比喻为“现代官场版拔苗助长”。

在这个拼爹时代,网友“张国贤”表示,要先看神童有个神马爹!

“沧海修道”笑称可能是“遗传上一代的革命基因”。 

网友@鬲津钓客的发言有官方风格:“在那个年代,没有依照什么劳动法的事!十四五岁参加工作的不少,尤其是一些当文艺兵的,更有的十一二岁就算参加工作。十六七岁上山下乡的也非常多。这不能算什么大问题。这是时代造就的奇特现象!”

“jphuk”更是为政府支招,“肯定又是临时工打错字了”。 

网友@85网虫认为,其实50后、60后十几岁参加工作是很有可能的,关键是80后十几岁就参加工作太不正常了。 

“骑鲸东海”则质疑政府用人违法,“公开雇佣童工,官吏们难道不知道这是违法犯罪?”

网友“晨阳zhangyonghe”表示,有干部14岁参加工作,只说明了政府中的人事腐败。

 

网民“扒粪”倒逼公权生态改良

湖南民政厅被网民发帖曝光有位“2岁上学、14岁工作的女处长”,这事并不让人稀奇。因为在公民权利意识不断高涨的今天,如果真有少数人员是因为“貌美如花”或“干叔叔”,进而从农民一路履历造假走“进”省民政厅当处长,如此见不得光的事情,早晚都会被人“扒粪”出来,曝光于舆论的聚光灯下面。

倒是在此事中表现出来的笨拙与迟钝,湖南省民政厅或却应该先挨两下屁股。其一,湖南省民政厅应该、也能够及时对外公布的,是该女处长在进入民政厅之后的履职经历;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样可让民政厅“自证清白”,而没有必要非得去原工作地绕一大圈,然后再回来对外讲自己单位的女处长如何如何。其二,如果湖南省民政厅是真正地“高度重视”,那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核查清楚一位曾为农民、工人,“转战”了多个工作岗位后的领导干部,在之前的履历中有无“猫腻”,这已经超出民政厅的职能范围。如果没有湖南省组织部门、纪检机关的介入,光凭民政厅的“核查”,估计难以出来令人多么信服的结果。

所以可以猜测的是,湖南民政厅的所谓“回应”,弄不好就是放个“烟雾弹”的缓兵之计,之后的“核查”可能就不了了之,或者是拿出一个过得去的“调查结果”,应付网民的发帖举报而了事。同时可以预料的是,无论湖南省民政厅之后是否公布“核查结果”,或者公布怎样的“核查结果”,都难以取得公众舆论的信任而令其满意。

比如针对某女处长的履职资格质疑,湖南方面倒不如暂不急着表态“派人去原工作地核查”,而是主动“开门纳谏”,征求网民意见,看看除了“2岁上学14岁工作”等已经提及的质疑外,该女处长还有没有涉及其他被质疑问题。再比如,与其被动地前往核查,何不拿个更为积极的姿态,干脆就公开邀请几名网民参与其中,以利核查工作形成公开、客观、透明的舆论语境。

毕竟,网民、以及社会公众依法“扒粪”的监督公权行为,已是体现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的大势所趋。此情此景下的公权傲慢,当然纯属愚笨至极;唯有主动顺应舆论潮流所需,习惯并接受被“扒粪”倒逼着的权力运行生态改良,或才为公权行为的明智之举!

2岁上学14岁工作,是谁造就了“神童”?

“2岁上学、14岁参加工作”,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神童。如果美女处长是神童,是观音转世,那她还用得着和你我凡人一般去拼命读书吗?

现在很多普通孩子都在2岁的时候上小班了,对神童而言,2岁上小学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14参加工作,更不值一提,现在有好多童工,不都在城市里面打工吗?不是有很多孩子在餐厅里面端盘子送碗吗?

我们的社会应该为有如此神童,如此美女处长而感到自豪。古时尚有不拘一格降人才之诉求,为何今天的人们会如此急功近利,会如此嫉妒人才。

相关职能部门何必为这些小事去大动干戈,去查有什么用呢?如果要查,就请先查查我们的美女处长到底是不是神童,如果是神童,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供奉之,因为观世音转世多难啊。如果美女处长不是神童,我们则更应该查的是神童的背后推手是谁?也就是要查清楚,是谁造就了神童。

近几年来,或许是就业压力太大,或者是中国人口太多,很多人都是升职无望,或者是仕途不顺等原因影响吧,很多人都是对“拼爹”、“拼关系”、“拼后台”一族深恶痛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多一些公平,少一些火箭,但总是事与愿违,接二连三的火箭提拔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对神童的查处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查清神童背后的推手是谁?

李晓云能够成为神童,与自己酒量惊人、沟通能力超常、貌美如花等个性特质有关,而且她的特点就是能够把这些特质变成与众不同的优势,神就神在这里。同时,李晓云还有很多当大领导的“干叔叔 ”。笔者认为,这一个一个的“干叔叔 ”就是造就神童的背后推手吧。只要有“干叔叔 ”们的存在,完成由农村包围城市,由县城转移到省城岂不是轻而易举。只要有“干叔叔”的存在,想当官也容易;只要有“干叔叔 ”的存在,办一两个研究生毕业证明又有何难?

因此,神童背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若干个“干叔叔 ”,关注这一个个的“干叔叔 ”是否存在违法乱纪等行为,查处“干叔叔”远比调查“神童”更有意义,因为社会的公平不正义大多是这些“干叔叔”搅浑的。只有及时查处了这一群群“干叔叔 ”之后,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风清气正,社会才能更加公平正义与和谐。

【专家说法】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公众之所以质疑,是因为此类现象“违背常理”。不管官方怎么解释,都很难服众,如果体制不改革,官员选拔制度不改革,此类问题就很难解决,只会愈演愈烈。 

 

汪玉凯说,“就神童干部的事件来看,引发公众质疑的有两方面,一个是年龄,一个是教育背景”“一个正常受教育的人,通常二十多岁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公示的干部里这么多十几岁就参加工作,这违背常理。即便履历是真实的,公众也会质疑:为什么没经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得到了提拔,这对那些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是不公平的”。“此类事情已经从个案变成普遍现象了。由于选拔过程不公开,公众很容易认为这背后有‘猫儿腻’。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公众对官员选拔制度的不信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认为,选拔过程的不透明是引发公众质疑的关键,“公众对被任用的岗位要求、候选干部的能力不知情,一旦突然公示结果,难免出现质疑声。这种质疑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信息公开不完整,从而引发公信力的下降”。 

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也在关注此事,他曾在微博上表示:公开更是接受监督的过程。公开度决定公信度。我们从中也得思考:干部公示如何不让人再质疑?首先要认真审核,对过去任用存在问题不包不掖,有猫儿腻者当不用;其次该公开的公开,包括参加工作及任职时间等,尽可能披露相关信息,以免被动”。

【启示与思考】

善良的公众倒真希望真才实干的、优秀的年轻干部越多越好,哪怕像三国周喻那样“七岁学法九岁能,一十二岁当元帅,统领江南百万兵”也可以认同。人和人的才能有区别,年轻有为的人才也多的去了,年轻人当然可以当官当大官,问题是绝不应“造假”和“拼爹”。公众对于“神童干部”的怀疑并未背离常识,也并不排除个别极有才华者可以打破常规,但请拿出过得硬的依据来。要么,就像22岁的中国最年轻教授刘路一样,以揭密西塔潘猜想的成绩证明自已是“天才”;要么,拿出自已可以“七步成诗”的本事,最起码得有工作中的政绩。

这场舆论置疑要想平息并不难。这些个“神童干部”不是神仙,其生活的任何一次重大经历都会有相应铁的事实能证明(无论是从军还是考军校,还是转业,还是一步步当官),即使不是“天才”也不怕,兢兢业业也是为官的标准,那就请拿出一步步成长的证明和能印证说清生活履历的证据,这是可以为官的底线,也是选拔干部的最起码常识。

在现有的官员选拔体制下,如何做才能减少公众质疑?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建议,要完善任前公示程序,“比如,在选拔重要岗位干部的时候,组织部门应提前公示岗位职责,按照岗位要求公开选拔干部。对入围的候选人,及时公开其工作履历、学历背景等信息,让公众知道候选人的水平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在最终公示的时候,要详细说明用人的理由”。

如果公众了解并监督整个选拔过程,质疑声就会减少。“现在,政府在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党委部门也要推进此项工作。党务和政务向全社会公开透明,其公信力也会大大加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5/7227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