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期待走出教育困境—如何正确向高考生隐瞒亲人死讯?

2013年07月15日 15:49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 就在女儿陈丽虾高考的前一天,40岁的陈红光突发意外致脑死亡。为了不影响她的考试,家人选择了隐瞒实情,用陈红光的手机给她发短信为其加油。结束最后一场英语考试后,父亲脑死亡的消息如晴天霹雳,一下子让广州88中考生陈丽虾蒙了。该不该瞒着这位考生?如何隐瞒实情?详情请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发展:

高考前夕父亲突发意外

2013年6月9日下午,华侨医院十楼神经外科电梯间里,从黄埔区家中再度赶回医院的张桂月神情憔悴,一脸疲惫。因为丈夫陈红光遭遇意外,她已经连续几日都没有好好吃饭,结果路上晕了车,一时没有缓过劲来。

据陈红光的外甥女小张说,2013年6月6日中午12时20分左右,陈红光在黄埔区开发大道路段发生了意外。路人报警并拨打了120,随后陈红光被送往水电一局医院时,已经昏迷。当天傍晚6时许,陈红光转院至天河区华侨医院救治。大约4个小时后,“医生说我舅舅因为脑干受损严重,已脑死亡。”

从那时起,陈红光仅能依靠呼吸机和血压机维持生命体征。“后脑受伤,手脚、衣服还有电动车都是完好的。”陈红光的弟弟陈凤光说,他至今都无法确定,他的哥哥当时到底是遭遇了交通事故还是其他意外,警方还没有给出确切的结论。“我们迫切地想知道真相,希望相关部门和目击者能够帮助我们。”

而当时,陈红光的大女儿陈丽虾正在备战高考。6月6日晚上,见爸爸没有回家吃饭,她向妈妈询问原因。为了不影响女儿高考,张桂月只告诉她,“你爸出了点小事,不过并不严重。”

家人假冒父亲发短信

得到答案的陈丽虾却并未真正放下心。“我见妈妈神情不对,很想问她真实情况,可想到父亲平时对我的期望,还是得好好完成高考,所以忍住了没开口问。”陈丽虾说,6月8日上午,她正在家复习功课,突然收到父亲发来的短信“祝你考好一点”。

“我开始不相信这条短信是爸爸发的,因为跟平时发短信的口气不太一样。”然而,3分钟后的一条短信“没事,你要加油了。”打消了陈丽虾的疑虑。“爸爸平时给我发短信的结尾,喜欢加上‘了’或‘呀’这样的语气词。”接到短信的她很是开心。

陈丽虾终于安下心来完成了最后一门英语考试。可是一通电话彻底冲散了她走出考场后的喜悦。“妈妈在电话里跟我讲了实情,让我赶紧来医院。”陈丽虾说,当时她慌了神。

站在ICU父亲的病床边,陈丽虾泪如泉涌,她不断地在和父亲说话,鼓励父亲康复。这时的她也终于明白,那几条短信压根不是父亲发的,而是家人用父亲的手机代为操作,一切只是为了让她安心考试。

“信上心愿再也无法实现”

陈红光和妻子从河源老家来广州已有近20年了。陈红光在一家电器厂当电工,空闲时间还打零工,帮人修空调。张桂月则换过好几份工作,目前在一家手机配件厂工作,拿的是计件工资。

在陈丽虾眼中,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一家五口几乎是靠着父亲的收入过活。

 

“我和爸爸无话不谈,看着他这样,我实在……”陈丽虾瞬时红了眼眶,沉默许久。在家人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有一个手工做成的信封,其上写有“祝福父亲节快乐”。陈旧的信封里除了几张零钞,还有两封陈丽虾写给陈红光的信,落款的日期是在7年前。这两封信陈红光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

只是,信上的心愿和祝福再也无法实现。“我只想让爸爸走得明明白白。”陈丽虾说,她打算读大专选报应用英语专业,“这也是爸爸平时的期望。”

网友热议:

与茧结缘:那一年因为工作原因,我奶奶去世的时候也未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我到现在还耿耿于怀的一种遗憾,有什么比生离死别更重要?什么都无法代替!!!!

同感!10多年前我外公离世,家人怕影响刚参加工作的我就没告诉,我一直耿耿于怀!没有什么比亲人更重要!

小火车1:一个高考令到错失与父亲最后一面有用吗?

但想想不考去了又能如何,这种问题儿女跟父母的想法就不一样了,父母都是为儿女想。

未闻花名1:真是恐怖,一个考试竟然可以比与亲人见最后一面更重要,心寒啊,中国人是有多扭曲啊,记得读书时我老外公去世我爸妈怕耽误我学习没告诉我,之后我狠狠的发了次火,他们就再也不敢这样了……

媒体称为孩子高考隐瞒亲人死讯忽略生命至上

因为高考而隐瞒亲人死讯几乎每年都能看到。

2013年6月3日,湖南籍女子王某不慎掉入涵洞内的暗渠,为了备战高考的孩子,女子的丈夫罗某还是抑制住悲伤,狠下心不将妈妈的事故告知。在悲剧面前,本能地保护孩子安心高考成为第一选择。

2013年6月9日晚,江苏吴江盛泽中学一名高三学生顺利结束了3天的高考奋战,高兴地回到家里。晚饭后,亲戚告知他“父亲没了”。。原来,为了不影响高考情绪,这名高考生的家人和学校一起编织谎言,参与隐瞒的人数有近千人,让这个巨大打击晚来了半个月。

对高考考生隐瞒亲人的死亡消息,大抵来自两种心态:一者是,将死讯告诉孩子也于事无补,丧父或丧母也不能死而复生;二者是,高考是人生一大事。父母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那么面临高考时,能够以高考优先就是以孩子的前途优先,这也是符合父母的愿望。这样的心理原本没问题,毕竟在过去十年寒窗就为谋得“状元”,平民的孩子也只有通过考试这一改变命运的机会。由此来说,“考试至上”多少有些“生存之上”。

但在如今还追求“高考至上”,因为高考宁愿隐瞒孩子则显得“过时了”。如今物质已经高度发达,有很多出人头地的机会,温饱自然不在话下。就是高考也不再神圣,2012年的高考录取率已经逼近80%。如果说科举之时,瞒报死讯还可以的话,如今已经被“稀释的高考”如何再能承担起瞒报亲人死讯。

尤其是千人联合隐瞒,已经达到了社会总动员:动员邻里、动员同学、动员学校,但笔者疑惑的是,就算隐瞒成功了,其考上了好大学。但这是传递给这位考生、整个社会的考生什么价值观呢?高考比生命更重要?

心理专家:或影响考生一生

这个“善意的谎言”对考生到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对此,共青团上海市委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组组长茆玉书表示,这种隐瞒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对孩子来说,父母亲要高于高考,高考明年可以再考,不能见父母亲最后一面,会让孩子心里有一种负疚感,造成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心情抑郁,生理上也可能会造成影响。处理不好,可能影响更大。高考失败影响是暂时的,而这种心理伤害却是长期的。”茆玉书建议,家人最好能够向孩子坦诚当时隐瞒的真实想法,帮助考生走出伤害,如果情况严重,就需要找心理医生矫正心理认识。

在采访中,茆玉书提到了另一起今年高考发生的相似案例。长沙一位母亲送考途中遇车祸,考生含泪进入考场参加高考。茆玉书说:“这个事件对考生影响可能更严重,一旦这个考生的母亲不幸身亡,那这个考生可能会认为母亲车祸身亡是自己造成的,感到对不起母亲,有负疚感,造成心理痛苦,如果不及时排解,可能影响考生一生。”

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张亚却表示,这件事对考生会影响到什么程度,暂时无法下定论,还要看考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家庭关系和支持系统,唯一能确定的是这种欺骗的做法会让他们感到愤怒、委屈、无助。

张亚还讲述了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的一起大学生因被瞒外婆死讯引发死亡恐惧的真实案例。张亚表示,这位学生外婆突然去世,从而引发对死亡的恐惧,表现为控制不住思考人生的意义、回想各种关于死亡画面,甚至还有见鬼的场景。这位学生持续情绪低落,时常哭泣,严重影响了睡眠。张亚说:“死亡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禁忌的,个案的外婆突然去世,父母选择的方式是避免让她知道,并没有哀悼的过程,这反而让这名大学生陷入了一种非存在的状态里。”

采访最后,张亚强调,“为高考隐瞒亲人死讯”这件事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值得反思,“对于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说,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他想要过怎样的人生?除了高考,亲情、友情,甚至母亲去世都可以放一边吗?如果是,这样的做法其实把这一代青少年推上了没有感情、没有热血、没有担当的路上,这是真正堪忧的教育困境。

 

【启示与思考】

说起为高考隐瞒亲人死讯,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去年安徽芜湖考生沈飞走出考场后才得知母亲12天前已因车祸去世,父亲仍躺在重症病房。为让他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学校共同编织了一个谎言。18岁西安考生刘庆也是高考结束后才知道她爸爸两个月前已突发疾病去世。

很多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高考无法与亲情相提并论,高考年年有,但父母只有一个,不能见父亲、母亲最后一面,将成为一辈子的遗憾。“高考你明年可以再考,后年还能考。父母去世了,最后一面没看到,就算考上清华北大,也是一辈子的遗憾!”隐瞒亲人死亡的心态看似无懈可击,但却完全是以功利化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批评教育功利化,却无视帮助隐瞒考生亲人死讯就是一切以功利来衡量的。每个人都说这是个道德沦陷的时代。很多子女不孝敬父母,路人跌倒没人敢扶,为了赚钱食品可以无视他人健康……这些看似无解的问题,在“高考至上,生命第二”的践行中还难获得答案吗,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连生命都可以退其次的教育下,考生长大后,如何还能找到自己精神的根。

也有人赞成隐瞒。一是,父母已经死去,即使早点告诉孩子也无法复活;二是父母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人生和未来,不影响孩子的高考正是死去的父母的遗愿,所以亲属隐瞒是可以理解的办法。

对于高考前该不该隐瞒亲人死讯,不应有标准答案。应该说,这也是另一种考试,需要解答的是一条选择题,没有对错,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会对考生影响到什么程度,要看考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家庭关系和支持系统。比如说,隐瞒亲人死讯可能会让孩子正常参加高考,但当孩子知情后也可能造成对孩子心理的永远的伤害;告诉孩子亲人的死讯也未必就会影响高考,对于一个内心强大的青年,未必不存在“化悲痛为力量”的可能。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来权衡利弊,当然,权衡的前提也存在他们对二者重要性的认识。

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我们说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决定,决定的主体就是孩子的亲人。这是他们的私事,他们怎么决定都是他们的权利,这里不涉及法律法规,也不涉及公共利益,别人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强制他人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

在一些人看来,高考诚可贵,亲情价更高,正如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从大方向上讲这话并不错,可是现实并不是选择题,其复杂性决定了选择的艰难性。

抱着公允的态度,谁都不否认,今天高考依然十分重要。既然选择了十年苦读,那么总要慎重对待这场考试。白岩松那句“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虽然有些刺耳,但说得并不错。亲人、老师、同学,这么多人参与到隐瞒消息中,只是希望这位考生考得好一些。这恐怕也是这位考生父亲的最大期望。

在情感表达上,中国人与外国人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则会从子女成长角度考虑,想得更多一点。中国人的爱心表达,更为沉重一些,但沉重不是冷漠更不是冷血。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希望子女更好的纯朴愿望应该得到尊重。这么多人参与隐瞒,并不是没人性没感情,相反,这是一种更为深沉的感情。虽然沉重,但却没有一点水分。简单地对此指责,只能说明“法海不懂爱”。

现实背景下,只要发生这种事,几乎都会陷入两难困境。无论是否通知考生,都会经过一番艰难的选择,选择的痛苦远远超过想象。真要进行指责,对象也应该是高考,而不是考生,不是那些帮助隐瞒的人。如果不是高考重要,不是爱之情深,怎么可能有人隐瞒?十年寒窗,多少次挑灯夜读,难道这位考生放弃考试,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恐怕答案并非如此。在这其中,爱虽沉重,但却真实存在,没有冷漠没有无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5/7228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