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今天如何走好群众路线
2013年07月16日 23:24
河南开封所属的兰考县,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生前鞠躬尽瘁、为之献身的地方。在开封军分区官兵的精神家园里,焦裕禄精神始终是薪火传承的“镇宅之宝”。
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49周年纪念日。连日来,开封军分区结合“学习贯彻党章、弘扬优良作风”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学习焦裕禄精神活动。学习中,官兵们围绕如何走好群众路线提出“四问”,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焦裕禄影像志】1963年12月的一个晚上,大雪纷飞。焦裕禄到梁孙庄看望双目失明的梁大娘。老人摸着焦裕禄的手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在老人耳边说:“我是您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
一问一答传递的感情,让我们反躬自问——
是当“人民的儿子”,还是做“父母官”?
4月下旬,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史衍良到兰考县人武部蹲点帮建。人武部党委开展作风建设整改剖析时,史衍良发现,一些同志总会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有时,还存有脱离群众的现象”。
听这“弦外之音”,脱离群众不是多大个事。
“是当‘人民的儿子’还是做‘父母官’?”谈及焦裕禄与梁大娘的那番对话,史衍良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我们一些同志连自己是‘人民的儿子’都讲不出口了,有的甚至以‘父母官’自居。这种可怕的错位,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脱离群众不是小缺点小毛病,而是致命短板!”大家谈到,军分区系统地处军地结合部,离群众近,老百姓看得清。人武部很多工作需要地方支持,民兵预备役工作也主要靠群众来干,离了群众可谓寸步难行。“人民的儿子”与“父母官”之所以错位,根子在于思想态度出了问题。
兰考县人武部迅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以焦裕禄为镜,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活动,重看电影《焦裕禄》,重读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焦裕禄纪念园里重温入党誓词,在此基础上开展强化宗旨意识大讨论。大家对当“人民的儿子”还是做“父母官”的问题,有了深刻反思。
群众称部队是“子弟兵”,“子弟兵”走到群众中就像回到父母身边。教育中,大家感到:与焦裕禄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治理“作风生态环境”却一刻不能放松。无论到了何时,“子弟兵”这个身份不能变。
【焦裕禄影像志】焦裕禄在“两个时候”喜欢出门:风沙最大时,去掌握流沙肆虐的规律;暴雨最大时,去感受洪水流势和变化。老百姓说:“俺见到焦书记最多的时候,是在风里、雨里和沙窝里!”
风里雨里走来的形象,让我们反躬自问——
身上该染“泥土味”,还是“烟酒气”?
近期,网上曝光的几起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和个别军车私用事件,引起大家热议。有人说:“网络太可怕了!‘拍客’太可怕了!”军分区司令员金建忠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说网络、‘拍客’可怕,倒不如说群众可畏!”
军分区把教育课堂设在焦裕禄曾经战斗过的沙丘上,让大家以“两个时候”为镜,感悟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好形象。
49年前,焦裕禄临终前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如今,焦裕禄生前未竟事业,开封军民已经完成:昔日他查风口、锁沙丘之地,早已披绿染翠,瓜果飘香,成为“天然氧吧”和“绿色银行”。
可扪心自问:根治脱离群众之风的这项“硬任务”,我们完成了吗?
“老百姓的批评,让我们羞愧。”金建忠说,一些同志身上的“泥土味”淡了,“烟酒气”重了,群众自然反感。
而群众对部队“加分”最多的地方,往往是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大家总结,这些年来,军分区有三件事干得漂亮,在地方赢得了好口碑——
15年来,军分区组织协调数万驻军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植树造林,使30万亩沙荒盐碱地变成生态良田,开封市先后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从2011年开始,他们发挥职能优势促和谐保稳定,组织4万余民兵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4.14%,军地平安建设经验被济南军区、河南省委政法委转发,并在全军平安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做了介绍。
近两年,军分区组织开展的“民生工程”——帮扶50个贫困村,资助100名贫困学生,帮带300户军烈属,帮建40所农村医疗卫生室,等等,无不受到群众好评。
身上“泥土味”重,还是“烟酒气”重,是干群关系的“晴雨表”。为从机制上强化对干部的管理,开封军分区与地方纪检、公安、信访等部门建立“军地协作监督机制”,制定出台《干部“八小时以外”管理监督若干规定》,对党员干部的“生活圈”“交往圈”严加限制。
【焦裕禄影像志】焦裕禄喜欢拜三种人为师:热爱劳动的人、有一技之长的人、人穷志不短的人。上任后不久,就一连三晚住进农村老汉萧位芬的饲养棚,跟他学种树经验。
“三种老师”反映的态度,让我们反躬自问——
是当群众的“先生”,还是做群众学生?
今年初,开封军分区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大谈心”活动,有位人武部领导和一名心里有疙瘩的老职工谈心时,没说几句话,就被“顶”了回来。还有的干部上教育课前,不征求意见,爱上网“扒拉”素材,尽管旁征博引,台下却有人咬耳朵:“这课,咱听不懂!”
军分区政委关明华在进行教育动员时,把这种现象称为新的“本领恐慌症”:说起“官话”,一套一套;可与群众沟通少,不知道怎么“拉家常”。是当群众的“先生”,还是做群众学生?
军分区开展帮扶粮食高产区示范点及援建重点生态工程时,因工作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一度曾出现“帮不到点上”“好事没办好”等问题。他们及时开展向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学习活动,组织相关专题讲座60多期,开展参观见学互动30多次,帮扶、援建工作立马上了路子。
有段时期,个别征兵工作人员作风不好,群众意见很大。机关想了不少办法,但效果不佳。有人建议:征兵涉及千家万户,群众最有发言权。于是,军地成立了10个调研组,联合组织开展“千人大座谈”,吸纳合理化意见120多条,廉洁征兵经验被上级转发。
以前,不少同志感到在人武部工作,身后没部队,肩上压力小,不需要“拜师学艺”。这次教育中大家意识到,人武部工作舞台很大、课题很多,既要抓民兵预备役工作,又要参与经济建设,还要搞好军地协调,对能力素质要求很高,不老老实实跟着群众学,还真干不好。
【焦裕禄影像志】焦裕禄在兰考工作470天,只留下4张照片,其中3张是县委通讯干事偷拍的。他逝世后的追悼会上,悬挂的还是多年前拍摄的老照片。
4张照片展现的本色,让我们反躬自问——
走群众路线靠“脚板”,还是靠“脸面”?
去年底,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白江民到人武部检查时,发现有的单位汇报工作,总摆出一溜精美展板,部领导的镜头还是“特写”;一些单位组织民兵训练、上教育课、慰问贫困群众时,也不忘让人带上“长枪短炮”。
有群众戏谑:咱们子弟兵“镜头感”强了,也开始注重“形象”了。
去年以来,开封军分区开展大抓基层活动,要求军分区党委常委每年到联系点蹲点30天以上,人武部领导蹲点60天以上,上级还转发了这一做法经验。
人下去了,表现咋样?教育中,军分区领导深入基层进行回访,感到整体情况不错,但也有个别同志热衷于抛头露面,工作华而不实。
走群众路线靠的是“脚板”,还是“脸面”?军分区组织大家参观焦裕禄事迹展时,讲解员介绍:“焦书记认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衡量标准,不是‘人上不上镜’,而是‘心下不下沉’!”
围绕“脚板”和“脸面”问题,大家展开热议:工作中拍照录像留些资料,未尝不可;但一味强调“个人形象”,在群众心里反而会丢分。
前不久,兰考县人武部部长路天顺、政委刘运良帮扶城关乡老韩陵村时,谢绝地方记者录像、拍照。帮村里修建公路、整治村容时,他们换上便衣胶鞋,带着大家一起干。村里上了岁数的人说:“这像当年下乡的焦书记!”
领导干部的好形象怎样树立?是在群众中“泡”出的!杞县人武部原政委王伟学参加驻村工作队时,帮助村民建成5个养殖场和20座温室大棚,人均收入提高近万元。他离任时,给后任留下“三件宝”:一双胶鞋、一个马扎、一顶草帽。
近期,开封军分区党委结合作风建设,专门对领导干部公务活动中拍照录像和新闻报道作了限制,对团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帮建做出具体规定。
记者采访期间,适逢军分区党委常委分头帮建基层,人武部领导下乡组织民兵整组,大家都是轻车简从。开封县人武部政委曹向前感慨地说:“同群众握手时,握出了‘粗糙感’,也就握出了沉甸甸的责任感!”
编余小议 ■刘万平
作风建设的一道必答题
转变作风,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终极问题,是怎样处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半个世纪前,焦裕禄模范践行我党群众路线的言谈举止,早已化作民族史册中的一座精神丰碑。今天,开封军分区结合“学习贯彻党章、弘扬优良作风”教育活动,组织官兵深入学习理解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并由此掀起一场新时期如何走好群众路线的大讨论,可谓抓住了作风建设的“牛鼻子”。
深入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树断根。历史的回音壁告诫我们:古往今来,以人民为靠山的军队,力可撼山;脱离群众的队伍,不打自垮。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战争年代的这首歌,形象地唱出了我党我军同人民群众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炽热情怀。而今,身处和平环境,一些官兵的群众观念变得淡薄起来,这是一种无形而可怕的“大敌”;如果不以为然,任其发展,人民军队就会削弱根基、丧失力量。
新形势下,如何走好群众路线?围绕这一主题,开封军分区官兵在反思与讨论中提出了发人深思的反躬“四问”。这“四问”不是深奥的“天问”,但要给出满意答案却非易事,关键是要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6/7230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