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心得
民主政治视域下的群众工作
2013年07月18日 09:58民主政治与群众路线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在基本内涵、思想观念、政治运行方式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但作为今天我们党并行的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二者在基本目标和依靠力量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我们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视域来思考和推进。
做好群众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民众是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三要素之一,是整个社会活动的真正主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原则。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并围绕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积累了一系列群众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因此,做好群众工作,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政治学上,“领导”以“服从”为前提,“服从”以“认同”为前提。我们党要获得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首要的前提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中国共产党及其理论、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就要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让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因此,党的群众工作,是让群众在思想政治和道德义务上理性地认同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是靠行政权力来实现的,而是靠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来实现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关键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的事人民群众说了算,这就是民主的最通俗表达,也就更容易被一般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如能秉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的事人民群众说了算”的态度,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仅能够有效推进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而且能够增进基层群众的福利,提升普通群众的政治素质,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终有助于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因此,做好群众工作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环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群众工作的内在要求。一是坚定群众观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改革和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民主政治建设的视角下,体现群众观点,首先,进一步理顺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使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感受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政治追求的目标。其次,大力加强公民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公民主体观、公民平等观、公民权利观的教育,使党员、干部正确理解公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民众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真正树立群众观点。第三,不断完善选拔干部任用制度,真正体现民主政治“人民主权”的基本原则、促进干部对人民负责,使广大党员干部真切感受到“权为民所赋”,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权为民所用”,从而自觉树立群众观点。二是坚持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方法。问政于民、问事于民、问治于民,始终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党的领导的根本目标,也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方法。贯彻这一方法,就要以人民信任为根基,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求学于民,问策于民;就要经受考验,提升素养,取信于民,还权于民。三是维护群众利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终目标。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向,就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切实保护人民权利,保障群众利益,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生产热情和生活激情。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当作执政用权的第一信号;要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抓落实,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要认真研究和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利益调整问题,尤其要重视有利于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建设。四是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多元化社会结构、多元化诉求、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代,应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来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处理好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的关系,搞好社会管理实际上也可以说就是做好群众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完善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做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有效途径。2011年12月开始,中共云南省委在全省范围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活动,以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干部“三深入”,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深入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始终坚持把深入实际当成一种内在需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部门职能职责,着力推动重点工作、解决难点问题,注意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在调查研究中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各项工作,带动基层形成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良好风气。深入基层,切实加强基层工作力量。云南省计划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每年从省、州市、县(市、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1/5的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入户帮助工作,一年一轮换,5年内所有县以上机关干部轮一遍,工作队覆盖所有乡村等。其目的就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把工作组织夯实在基层,把工作资源充实到基层。深入群众,加大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力度。中共云南省委从制度层面入手,大力推广孟连县创造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在县以上机关全面实行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干部制度,在生产生活第一线中去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半年来的实践,这一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群众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四群教育”活动是针对当前群众工作薄弱环节,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促进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新举措、新探索,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机制的创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它把群众工作真正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规划安排,第一次把解决认识问题、实践问题、现实问题和方式方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创新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机制,建立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大理州委书记)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8/7230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