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辽宁:“三大战略”支撑营口转型升级
2013年07月17日 09:22
核心提示
今天的营口,沿河临海土地储备丰富,营口港位居中国沿海十大港口之列,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叠加,营口得天独厚。受益于此,营口的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年保持全省最快增速和总量第四……
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以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和民生改善为重点,营口坚定实施“以港兴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三大战略,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和率先崛起。
港口与城市深度融合
营口港年吞吐量增至3亿多吨,对临港产业乃至城市建设的拉动作用巨大,对建设 “新型产业基地、东北物流枢纽和现代化特大港口城市”将产生根本性的支撑作用。因此,“以港兴市”成为营口的发展战略之一。
而港口是推动临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营口参与区域竞争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营口实施三大战略的突破点。历史上营口因港而生。以港兴城,现代营口人也有着一段生动的实践。
1984年营口港鲅鱼圈新港区动工兴建时,鲅鱼圈人自己都没想到,不起眼的小渔乡,会成为一座现代化、生态化、高幸福指数的海滨新城。临港工业的迅猛发展,让很多渔民、农民告别了低矮的平房、渔船和黄土地,成了“工薪族”。物流、金融保险、餐饮、酒店等服务产业与港口发展快速配套,现已成为一个发达的“经济圈”、一个繁荣的“文化圈”、一个舒适的“生活圈”,城区面貌日新月异,是全省的强区。
而今,另一幕“以港兴城”的故事即将横空出世——就在鲅鱼圈南18公里的“仙人岛”。 2015年,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地区生产总值的目标为200亿元,并成为具有15万至20万人口的滨海新区。
在营口市北端,与营口港大辽河港区“零距离”的站前区,一个与港口共同改造旧城区、开发“金湾银畔”沿河新兴城市带的计划已经酝酿成熟,按照“控制发展住宅、适度发展商业、大力发展楼宇”的思路,建设一带三区(沿河景观带、港口物流区、旅游商贸区、休闲居住区),提升城区品位。
港口让营口的都市元素日益丰富,港口城市的综合服务体系日臻完善,适宜人居、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新环境风姿绰约。
到2015年,营口将建立起高效运转的港区港市联动体制机制,港口与城市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临港产业形成规模,力争港口吞吐量中本地货物占比重提高到30%,金融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港口的集疏运能力全面提高,港口吞吐量达到4亿吨,集装箱运量实现700万标箱;“一带三轴”空间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力争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实现建设沿海强市的目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
产业支撑协调发展
因循发展轨迹,营口将“工业强市”调整为“产业立市”,就是要突出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增强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实现工业、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拉动。
“十二五”期间,营口将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集群化为方向、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一批产业集群。
——打造 4大千亿元产业集群。以开发区临港工业区、老边钢铁工业园、沿海产业基地为重点区域,打造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大石桥镁质材料产业园区为重点区域,打造镁产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以仙人岛能源化工区为重点区域,打造石化产业集群;以北海新区为重点区域,打造电机产业集群。
——打造 5大 500亿产业集群。以开发区滨海工业区为重点区域,打造输变电产业集群;以开发区船舶产业基地为重点区域,打造船舶产业集群;以沿海产业基地、开发区为重点区域,打造港口机械产业集群;以老边区汽保工业园为重点区域,打造汽保设备产业集群;以盖州环城工业园为重点区域,打造汽车配件产业集群。
此外,营口还在打造8个100亿元产业集群。
在向海集聚产业的同时,营口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在营口的 4个千亿产业集群中,电机产业几乎没有基础。营口市抓住国际电机产业转移的时机,打出 “中国电机产业之都”主题招商牌,规划建设电机产业园,建设检测和研发中心、展示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电机项目纷至沓来。
可口可乐刚刚投产,百威啤酒又至。这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东北投资的最大项目,其发展战略也高度一致:进驻营口,辐射辽宁及东北。对营口而言,可乐和百威带来的不仅是增量,更重要的是为食品饮料业以及冷冻供应链物流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从投资180亿元年产千万吨液化天然气项目到仅有美国、日本能够量产的TFT-LCD显示器玻璃基板、异碳化硅陶瓷材料,从百万吨啤酒到全国领先的数控大扭矩立式车床,从百万吨不锈钢到拥有35项国家专利的煤矿救生舱,从“国家级”的五矿产业园到世界级的汽保设备产业园,从接踵而至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到中国农科院的 “植物耐盐分子育种环境释放和生产试验基地”,从接二连三开工的城市综合体到物联网大厦、云计算互联网中心……营口市的产业升级风生水起,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文化软实力渐成发展硬实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引领城市发展的方向,文化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软实力转化成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这一硬实力的作用不可估量。在营口,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
营口辽河老街一期改造工程竣
工开街,成为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历史遗址和谐共生、城市文化与历史展示复兴有机结合的有效载体,也标志着老街向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历史街区迈进了一大步。
老街的复原改造只是营口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一个缩影。
在文化强市建设中,营口坚持旅游产品开发与文化发展相结合,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包装,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加强旅游精品建设,充分发挥“山海河林泉寺”等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金牛山等历史文脉资源,把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培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品牌推介中充分融入文化元素,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营口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建设一批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旅游区、旅游带。
与此同时,营口正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引导支持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文化科技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发展潜质的创新型中小文化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骨干文化科技企业,着力打造“乐器之都”、“中国北方最佳温泉城”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立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文化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印刷、传媒、演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文化与金融相融合。通过政府注入资金、吸引金融资本参与和企业上市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切实加强文化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信贷结构。探索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文化创意无形资产评估机制和贷款贴息工作机制,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功能平台,为企业在债券融资、私募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提供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着力提高文化惠民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办好“群众文化节”、“广场文化月”,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各类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群众参与各类文化艺术创作,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建设、城乡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让城乡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中增强生活幸福感。着力提高城市文化对外影响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依托国家、省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展示营口文化发展的成果。对营口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系列包装宣传,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产业基地,打造“望儿山母亲节”、“国际海滨温泉旅游节”、“中国营口乐器产业博览会”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7/7231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