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救人后放手自保”法律与道义的博弈

2013年07月17日 15:17

 

【网络舆情案例】

编者按: 28岁的吴波和新结识的朋友,一行4人去景区游玩。不料,其中两个女孩不慎坠湖。吴波下水救援,在水中抓住了其中一名女子的手,因女子不断挣扎且身体太重,几番挣扎之后,他选择了松手,再找其他办法救人。最终2名女子溺亡。经协商,吴波和另一男子各拿出5万元作为赔偿。吴波的举动引起了巨大争议,大部分人倾向于见义勇为也要量力而行,但对于他是不是该赔偿则莫衷一是。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7月7日下午,四川达州市郊莲花湖景区,吴波、陈敏等4人到此玩耍。不料,陈敏和另外一名女伴不慎坠湖,在远处游泳的吴波曾潜水救援。他称,当时在水中抓住了其中一名女子的手,因太重无法将其救起,他为求自保于是放手。8日,28岁的吴波面对记者,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吴波说:“她们俩都不会游泳!当时顾不了那么多,我从七八米外的地方潜水过去救人。我在水中拉住了一个女孩的手,虽然不知道是谁的,我只想把她拉出水面。但是她在水中不断挣扎,我也被拉入水中,狠狠地呛了一口水。我怎么拉也拉不起来,自己也跟着下沉。”

坚持了1分多钟,吴波实在拉不起她,因为太重,稳不住了。吴波想,自己的水性也不是很好,到底是继续救还是松手?如果继续拉着救人,很可能也会把自己的命搭进去。

几番挣扎后他无奈选择松手

在几番挣扎之后,吴波选择了松手,决定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再找其他办法救人。松手后,他眼睁睁地看着两人沉没。吴波在水中四处呼救,可是周围比较偏僻,没有人前来。

就在此时,一艘快艇从湖面驶过,吴波向远处呼喊,可是船上的人并有听见。他们又继续呼救和找人,没隔几分钟,这艘快艇返回加入到救援中。船上的一名男子几次潜入水中。可遗憾的是,因为水太深,救人还是没有成功。实在没有办法了,男子重新驾着快艇,说回去拿救援工具。当男子离去后,吴波又跑到岸边呼救和找人。可是这个地方比较偏僻,始终没有找到人。吴波说:“那时我感觉特别的无助,只能返回原地等待,只恨自己当初为何放手,没将人救起来。”

10多分钟后,民警及景区工作人员来了。半小时后,一个女孩被打捞上岸。晚上7时许,另一个女孩也被打捞上岸,不幸的是她们都已溺水身亡了。吴波说:“我很愧疚,我恨自己没有能力将她们救起来!”

死者家属要求2男各赔5万

事后,有人谴责吴波“为何要放手,没有尽到救朋友的责任”。对此,吴波表示自己压力很大。

律师表示,这起事故属于意外事故,吴波只有道德上的救助义务,而他在这起事件中已经尽到了相应义务,也没必要过多地去谴责他。莲花湖派出所的负责人也表示,吴某已在两名女子溺水后,尽力施救,不会追究其责任。

目前,警方还在对此事进行调查。两名女子家属则表示,吴波和开快艇的男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过派出所的协调,双方初步达成协议,2名男子各拿出5万元作为赔偿,但是目前协议还没有履行。

 

【热议】救人未遂该赔偿吗?

@壞先生想太多:不放手难道要三个一起挂吗?救人一定要救起才算救吗?难道要死了才算救人吗?难道要去殡仪馆悼念才算得上英雄吗?

@猫猫不该去流浪:当然应该放手!谁的生命也不应该去陪葬啊!

@广州公安:会游泳不等于会水中救人!

@西關寶兒:松手,救人的前提是必须保护好自己,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换取他人性命不值得,也无需提倡,生命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啊晕阿运:支持他的做法!好人也要为自家老小想的!难道又要一个好人离开我们?

@Zn-Cu:虽然最后没成功,但他跳下水救人这个行为已经值得尊敬。

@我言我行:没有对错,只有遗憾。

@郭双祺:倡导理性帮助,切勿道德绑架。下水施救因力不能及而放弃,不必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施救者不尽全力。帮助他人的前提是自己要有能力,否则没帮到他人,自己的生命又搭了进去岂非得不偿失?

@人民一公仆:对于没有掌握专业救助知识的吴波,处于求生的本能最终选择放弃实属无奈之举。我们不应苛求完美的英雄,更不该质疑吴波救人的行为,因为他在危难时刻所传递的正能量已足以让我们仰视!

@在下小鲁:救人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如果自己的生命都没有能力保护,再谈救人无异于“同归于尽”。

@莲花县荷塘乡团委:不仅不该谴责,而且应该肯定。救人是因为关爱他人生命,放手是因为关爱自己生命。生命是无价的,不管是救人还是放手,都是值得肯定的正能量!

@夜间列车:救人的前提是自保,不自量力的蛮干只能带来更大的损失。

——反对

自责可以追责过分

对于两个女孩的死亡,吴波内心自责不已,这是可以理解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只剩愧疚,我恨自己没有能力将她们救起来,确实对不起她们!”而且,眼睁睁地看着两个未成年女孩在自己面前走向死亡,这是怎样一种不可遏制的悲哀和无奈啊。

但是,有人谴责吴波“为何要放手,没有尽到救朋友的责任”,甚至两个死亡女孩的家人也提出“两男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让人觉得有点过分了。第一,吴波并不是引起险情的人,没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只有道德上的救助义务,所以不构成不作为侵权行为。第二,吴波并没有“见死不救”,已经尽到了救助责任,他是在判断自己无法救起落水者的情况下才放弃的。第三,我们提倡见义勇为,但也应该是在保证自身安全、讲究科学方法的前提下救人,如果不能量力而为,盲目蛮干,不仅救不了别人,连自己的生命也会搭进去,这不是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因此,提出追责吴波是不适当的。而死者家人虽然出于悲痛可以原谅,但应该从法理上讲清道理。否则,我们还怎么发扬见义勇为?见义勇为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现在,经过派出所的协调,双方初步达成协议,2名男子各拿出5万元作为赔偿。应该说,这个5万元只能说是生者出于同情,自愿对死者家庭的慰问,是不能称为“赔偿”的,因为这里不涉及承担责任的问题。

顾虑太多怎能助人

“如果连自己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又怎能救人?”四川文理学院的一名大学老师表示,保证自身安全,并不是说“见死不救”,而是说救人要量力而行、懂得技巧。

 

对于这位老师的话,我不完全赞同,如果说救人前都事先保证自己的安全,那么我想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愿意救人,那么军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不会去上战场,警察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不再去抓罪犯,看到大街上一歹徒行凶,我们都视而不见……因为双方谁强谁弱、谁死谁活、谁力量大谁力量小都是无法提前预知和估量的,如果你想保证自己的安全,那只有什么都不去做。实际上一个人在救人的时候,他当时可能什么都没想,没有想自己是不是安全,如果这样想了,他可能什么人都救不了,因为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你有时间想这些,你还有时间去救人?我们这个社会之所以老人摔倒无人扶,见死不救已司空见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首先想的就是自己的安全和得失。这其实是道德沦丧的一个体现,因为假如每个人心中还有道德的话,那么我想你当时可能什么都不会去想。我一直认为行善或帮助别人,顾虑太多,你最终会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人。

但有一种见义勇为我是不支持的,比如,不会游泳的人却去救一个溺水的人,结果没把人救上来,还搭上自己的一条命;比如不是医生,却拿手术刀给病人开刀,结果没把病人治好,反而却把病人治坏。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救人要量力而行、懂得技巧、要有救人的本事是对的,这就是我说不完全赞同这个老师的话的原因。而本案中的这个男子跳水救人就已表明他是在见义勇为,后因女子太重放手,如果他不放手,不仅女子救不上来,自己的命还会被搭上,所以此举是明智的,不应给予谴责,我们提倡奉献和牺牲精神,但不提倡作无谓的奉献和牺牲,因为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生命还重要。

——赞成

适当补偿弥补过失

我们以前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见义勇为者施救失败后,反而遭到死者家属提出索赔要求,让救人英雄流汗流血又流泪。因而,当看到文末“两名女子家属则表示,两男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过派出所的协调,双方初步达成协议,2名男子各拿出5万元作为赔偿”的报道时,许多网友都会下意识地为死者家属的做法感到愤怒。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我与各位网友的看法有一点小小的出入。

首先,和大多数博友一样,我认为男子的选择没错,一是因为没有法律规定和道德约束,要求该男子在施救过程中必须以牺牲自己生命为代价来拯救和换回他人的生命,世上也不会有法治国家会制定出如此有失公正的法律法规,倘若救援不力、双双身亡,损失岂不是更大?二是男子第一时间下水并积极救援已经尽到了自己的义务,于情于理,男子都做到了自己当时能做到的一切,包括大声呼救、找竹竿试水企图二次下水营救等,所以对于男子当时的做法,博友们应该理解多于谴责。

其次,救人男子吴波应基于道义考虑做出适当的补偿。从新闻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两位女孩其实都还是未成年人,而吴波和另一位男子刘海都是成年人,四人一同出行,吴波和刘海理应对女孩们尽到更多照看和监管义务并对未成年女孩的安全负责。所以,理性来看,两位男子可以适当做出补偿。有的网友就质疑,家属要求男子赔偿会让后来人不敢再见义勇为。这其实是两码事。在这则报道中,男子和身亡女孩是朋友关系,并且一方是成年人、另一方是未成年人,彼此之间已经建立了看管和被看管的义务。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施救男子只是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而非朋友的话,最后派出所会不会协调男子向死者家属做出赔偿呢?我认为不会,因为无理无据。我们不能把特殊扩展至一般,从而以此否定死者家属的正常诉求和男子见义勇为的行为及其应该适当承担的后果。

我认为,吴波和刘海可以主动做出适当的补偿,以弥补自己的过失之错,安慰死者家属悲痛的心情。而死者家属也应该看到两位男子已经采取大量营救措施的事实,理解吴波当时选择放手时的想法和心情,毕竟他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危在旦夕的自保。

见义“智”为无可厚非

在潜水救人的过程中,因担心“很可能我也会把命搭进去”,为求自保最终选择了“放手”,吴波是否应该为此而承担责任?从目前既有的客观事实本身来看,答案显然很清楚,吴波不应为两名女孩的溺水身亡承担任何责任。

首先,现有事实表明,两名女孩的溺水,并非吴波导致,而是由其自身“不慎”造成,这也就是说,对于两名女孩的不幸溺水,吴波并无行为过错,而按照一般的民事“过错归责”原则,无过错的吴波无疑不应为此承担责任。更重要的,在救人过程中,吴波为求自保而选择“放手”,同样也不能构成“过错”。一方面,从法律角度,这样一种基于自保的放手,实属一种紧急避险行为,而根据《侵权责任法》,“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而这里“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正是两名不慎坠湖溺水的女孩。

另一方面,即使从道义上看,在救人的同时力求“自保”,面对“也会把命搭进去”的险情,选择“放手”,也完全无可厚非、苛责。因为其一,自己的命也是命,同样也需要和值得自救,其二,在已无力救人的情况,先求选择“自保”,虽然并非理想的“最佳”救人效果,但却是“次优”效果,至少有利于避免“被救者与救人者同时溺亡”的最糟救人效果。

 

【启示与思考】

在此次事件中,公众的焦点集中在吴波救人过程中松手算不算见死不救?救人未果后他该不该承担5万元赔偿金?道德上,他有怎样的义务?法律上,他有怎样的责任?

这是关于法律和道义的两个问题,如何称量,确实是个难题。尽管派出所已表态,吴波已在两名女子溺水后尽力施救,不会追究其责任。尽管吴波可以不赔钱,但他却接受调解,愿意拿出5万元赔偿死者家属,并表现出深深的自责。

实际上,这类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已发生过很多,从早年的南京彭宇案到范跑跑事件,再到小悦悦事件。道德、良知、责任、法律,我们探讨过很多。我们既同情受害者的悲惨境遇,也感慨人性的难以琢磨,更为冷漠的人伦关系而叹息。

面对两难,我们已经难以抉择。帮不帮?帮,自己能力不济;不帮,又会受到道德和良知的谴责。面对继续拉人还是松手,如果你我是吴波,我们又会怎样抉择呢?

笔者认为,这类问题的解决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救助者应尽全力而为,但如果能力超出极限,可以不得已“放手”。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如果救助不起作用或超出能力极限,为什么要搭上另一条命?吴波并不是引起险情的人,他的救助是出于道义发起的救助,没有法律上的义务,救人未成功也不该谴责。另一方面,全社会应该形成一种广泛的认知: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也都应该尊重。在尊重生命的同时,全社会应该给予善良的人以宽容和谅解,至少他们出手了、努力了、尽力了。唯有如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吴波”伸手救援。施救的人多了,社会才会温暖。

透过这起悲剧,我们更应该反思:在这个人的不确定性取代自然风险占据主导的现代社会,人们的风险意识并不高,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并存。如果事前有基本的安全知识和风险意识,这几名年轻人就不会来到相对偏僻、缺乏救生条件的湖边。如果事后有充足、有效的救援,“放手自保”的心痛与困窘就不会上演。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急救知识的缺乏。有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达89.95%,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超过1%。如若,这次事件中的主人公懂得正确救助的方法,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7/7232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