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实名制并不是安全的“定心丸”
2013年07月18日 13:53
【网络传媒案例】
编者按:近日,厦门开始执行严厉新规:个人一般不得罐装购买汽油,确实需要必须先申请、打证明,实行“实名制”登记。此外,全市各加油站严禁向无牌无证非法汽车和摩托车加油。摩托车加油需出示摩托车行驶证和驾驶员驾驶证,经验证后方可加油。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厦门买罐装汽油实行实名制个人一般不得购买
2013年6月13日上午,一辆辆摩托车在厦门各大加油站“碰壁”——因为无牌无证,被拒绝加油。
据悉,这是厦门首次在全市所有的国字头、民营加油站执行严厉新规,新规由厦门市安委会办公室转发《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加油站安全监管的紧急通知》,2013年6月9日印发并开始执行。
其中规定,个人一般不得罐装购买汽油,确实需要必须先申请、打证明,实行“实名制”登记。
此外,全市各加油站严禁向无牌无证非法汽车和摩托车加油。摩托车加油需出示摩托车行驶证和驾驶员驾驶证,经验证后方可加油。
新规刚刚实施,一些市民无法适应。导报记者调查发现,最受影响的是不能挂牌的助力摩托车和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菜农等。
助力摩托车不在允许挂牌的目录里,在全国多座城市已被禁止加油,交警部门也一直在查处。至于因为生产需要买罐装汽油的菜农等,通过申报、盖章等手续,可以解决用油问题。
2013年6月13日,导报记者到加油站观察新规执行情况,并找到相关部门,了解新规全部内容。
解读
实名制+详细资料
新规要求,汽油罐装零售业务仅限于中石化厦门公司、中石油厦门公司和其控股(含租赁)经营的指定加油站,其它加油站不得从事。
中石化厦门公司、中石油厦门公司应建立健全加油站成品油罐装零售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查验罐装购买(备案)证明,如实登记购买人的所在单位、姓名、居民身份证号码、住址、购买数量、用途等情况。有关购买证明材料应归档保存。
个人开两份证明
单位生产需要购买罐装汽油的,需提供单位介绍信原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方可到就近指定的加油站罐装购买汽油。
个人一般不得罐装购买汽油,确因生产活动需要,需提供罐装申请报告(注明用途、数量及购买人签名等)到所在居(村)委会盖章确认后,再到属地派出所或街道办事处(乡镇)安监站开具购买证明,持证明原件和购买人身份证复印件到就近指定的加油站罐装购买。
介绍信和购买证明的有效期为三天,购买单位或购买人应在有效期内一次使用,不得转让、出售、复制及多次重复使用,过期需重新办理购买手续。
现场调查
10分钟5部助力车被拒
2013年6月13日下午4点,海沧兴港路中石油加油站,在一处显眼的位置贴了张红色告示,上面写了3条关于汽油购买的规定。
此时,两个男子分别骑着助力车来加汽油,不过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加不了。他们无奈地摇摇头骑车离开。
没一会,吴先生骑着崭新的白色助力车前来加汽油,被工作人员告知加不了。吴先生很生气:“车子才买来2个多月,花了3000多元,才跑了不到1000公里……”加油站工作人员解释实在没办法。
不过相比之下,同样没加到油的卢先生倒显得很“淡定”,“不能加就拉倒呗,我找朋友的车子抽点出来用就好了”。
短短10分钟,5部助力车被加油站拒之门外。
加油站工作人员介绍,2013年6月9日早上开始,他们接到通知就不能为无牌无证的摩托车加油。“刚开始那会儿,不少客人很不理解这种做法,当场破口大骂,还骂我们是‘神经病’。”加油站工作人员说。
不过,导报记者在马青路一加油站看到,虽然工作人员没有给助力车加油,但也没有进一步核实比对摩托车的行驶证真实信息,就给加油。
厦门买油实名制惹争议被指懒政不能解决问题
厦门公交纵火案伤亡惨重,全国各地都开展地毯式的安全排查。此时此刻,福建省出台严厉新规,实行购买罐装汽油“实名制”,也在社会上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实行购买罐装汽油“实名制”,有它的合理之处;也有多数人质疑,“实名制”做法是政府部门“懒政思维”的表现。
有市民说,汽油不同于菜刀,也不同于口罩,除需要加油的车辆以外,与大多数普通民众生活并无多大联系。但是,罐装汽油体积小、便于携带、燃烧迅速,本身就属于危险品,近年来却屡屡成为一些极端人的泄愤报复社会的工具,买灌装汽油“实名制”就是在给纵火类案件设一道坎,令罐装汽油不再那么唾手可得。
市民:实名制挺好的,不然随随便便就可以买汽油的话也会比较混乱。
市民:也算是为了安抚民众的做法。如果厦门人都清楚的意识到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能力买到一桶汽油并点燃的话,自然会非常担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人对这一“实名制”的做法并不看好,并质疑汽油“实名制”是治标不治本,是政府部门“惰政怠政”的表现。
有市民直接表示对此新规无法适应,市民说:“如果我们家要油漆一个木箱或柜子之类的,急需半斤汽油的话,也得先申请、打报告,还要领导签字盖公章……太麻烦了吧。”
也有市民认为购买汽油“实名制”的办法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管开不开证明,有没有实名制,要准备干坏事的人照样会干坏事。
市民:如果说把油加到车里,回家再找个管子抽弄出来不就完了吗?或者高价向别人购买。总之,把油弄出来这事太简单了,所以说这种禁法是不起作用的。政府应该反思自己的管理,解决问题要找问题源头,买汽油的是人,对人不关注的话,光关注汽油,我认为这种禁令似乎看起来很抽象。
但也有专家认为,口罩实名制等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汽油具有危险品的特殊性,如果民众只顾对“实名制”做法一味地讨伐,也是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肖北缨则表示,“实名制”虽不能根治一切问题,但是购买罐装汽油“实名制”无疑具备未雨绸缪的良好初衷。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肖北缨:出于社会大多数人们的生命安全保障来说,政府有责任做这个事情没有问题,你买可以,只是实名登记而已,麻烦不麻烦养成习惯就好了。实名制这种方式在中国并不是独一份。我想更多的是考虑是不是有助于公共安全的保障,当然,没有谁能够说一个办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只是诸多措施中的一个,而不是全部。
实名制不是公共安全“万能丹”
如果允许政府部门如此随意地出台对公民的各种限制性规定,那么,政府部门将越来越倾向于禁止公民做这做那而推卸自身管理服务责任,公民的自由等权利就将越来越少,失去保障,这只会制造更多的社会矛盾和怨气。
厦门买油实名制新规刚刚实施,一些市民无法适应。实际上,这一规定如果继续实施下去,市民的“无法适应”将越来越多。实行这种新规,显然是鉴于之前厦门公交纵火案造成惨重伤亡,试图加强公共安全保障。但采取这种措施的思维方式本身是错的,其效果也必将适得其反。
历史上,公孙弘曾经建议汉武帝禁止老百姓拥有弓箭,因为担心有些人会以此来对抗政府。汉武帝为此征询意见,有大臣就指出,弓箭等兵器本身不是用于相互攻杀,而是用来制止暴力、诛讨邪恶。所以,秦朝兼并天下,禁止百姓拥有兵器,但后来老百姓用农具、棍棒等揭竿而起,使秦朝崩溃灭亡。可见,如果官府不能很好地安抚百姓处理社会矛盾,那么,即使禁止百姓拥有弓箭也难以防止他们铤而走险。更何况,这种禁令对于那些本身就敢于违法犯禁的匪徒并无威慑力,他们还是会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获得武器,结果将是坏人持弓箭害人而地方官吏不能禁止,平民百姓却会因用弓箭自卫而触犯法律,这是助长坏人气焰而剥夺百姓的自救手段,还会妨碍百姓用弓箭锻炼身体、从事打猎生产等,故此极不妥当。汉武帝旋即否决了禁止百姓拥有弓箭的提议。
现在看来,有些地方官员的决策眼界和思维,还比不上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因为,禁止群众在未审批的情况下购买罐装汽油等,就像禁止百姓持有弓箭一样,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施政思维,绝不可能真正解决好公共安全问题。不法分子总是可以通过其他非法渠道获得汽油,即使没有汽油也可能用其他工具危害社会。
试问,如果有不法分子用棍棒打死人,今后是否就可要求百姓拿根树枝也得“实名制”呢?“实名制”绝非公共安全的“万能丹”,它并不足以威慑不法分子,却会给群众带来写申请、打证明等诸多不便,增加他们在办理这些手续过程中遭遇吃拿卡要和推诿卸责的麻烦,反而会进一步损害官民关系,乃至会使得政府部门因为有“实名制”而产生麻痹大意,对公共安全造成新的隐患。
公交纵火案后迅速出台这种罐装汽油实名制等,其实还是一种“人治”思路,因为它取决于有关部门官员的拍脑壳意志,而本身与法治精神相悖。从行政许可设置等法律精神来说,政府部门是不能随意给百姓购买汽油设置申请审批、开证明、提供实名登记等于法无据的限制。如果允许政府部门如此随意地出台对公民的各种限制性规定,那么,政府部门将越来越倾向于禁止公民做这做那而推卸自身管理服务责任,公民的自由等权利就将越来越少,失去保障,这只会制造更多的社会矛盾和怨气。
维护公共安全,还是要回到法治的轨道上来,依法加强各环节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尤其是政府部门自身要严格依法办事,禁止滥用权力设置行政许可,切实尽到热心服务民众、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这样才能让民众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使公共安全更有保障。
实名制变质的背后
从昆明的“口罩实名制”到厦门的“汽油实名制”,最近各地建立在实名制基础上的维稳对策让人大惑不解。在昆明,口罩这一特殊道具一度让地方执政者忧心忡忡,竟极富针对性地下发“口罩实名制”的行政命令。这一啼笑皆非的政策在受到网络潮水般的批评与嘲讽后,很快被当地政府收回,尽管如此,作为一种备受争议的政策,实名制大家庭在增加了口罩这一新成员之后,正走向质变。
厦门的“汽油实名制”无疑加速了质变的进程。尽管和昆明的情况有所差异,出现在厦门的公交爆炸案敲响了公共安全的警钟,悲剧反映的问题显然不能通过官方的诚意和切实的官民互动得以解决。如果说,昆明的问题在于决策过于颟顸,是落后的执政理念导致的结果,那么厦门的公交爆炸案所暴露的,则很大程度上在于公共安全方面的漏洞,反思与改善应集中在技术策略领域。
尽管事件背景大相径庭,在公交爆炸案发生后第三天,厦门还是近乎拙劣地模仿了此前昆明的做法。它看似比“口罩实名制”更具合理性,毕竟爆炸案的肇事者就是利用汽油作案,汽油的安全监管应受到重视,然而,迄今为止,未有证据表明,公交爆炸案与汽油安全监管漏洞有关,就此而言,厦门做出“汽油实名制”的决定,尽管不能说荒诞,但也的确出人意料。
无论出于何种考虑,双方做出的政策决定,都展现了对实名制的信赖,这正是让人大惑不解之处。这一政策如同万金油般在各地粉墨登场,回顾此前出现的各种实名制政策,早先的微博实名制尽管备受争议,但还是普遍执行,所受到的批评也相对较少,它在互联网管理过程之所以具备某种普适性,是因为它强调预防而非执着于治理,藉此政策架设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网民的责任意识,继而规范其网络行为。而除此之外的诸多实名制政策,实质上与这种理念渐行渐远,实名制的魅惑发生变化,政策制定者俨然希望,通过实名制来提升违法者的犯罪门槛和成本。
在微博实名制中,政策规范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而在其他诸多实名制中,政策是为预防少数极端行为,但在客观上却以所有人作为假想敌,于是我们便发现,政策首先给无辜者带来不便,至于它能否给违法者带来震慑,则值得怀疑。当初昆明“口罩实名制”横空出世后,即有不少人提醒可通过网购绕开实名制,如今厦门的“汽油实名制”也未必高明,犯罪者若要制造恶性事件,显然并非一定要取道加油站。这样的常识并非新发现,然而厦门却师从昆明。一项政策变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背后的荒诞,以及让人不可思议的智慧匮乏。
【启示与思考】
厦门首次在全市所有的国字头、民营加油站执行严厉新规。其中规定,个人一般不得购买罐装汽油,确实需要必须先申请、打证明,实行“实名制”登记。 对于购买罐装汽油实行实名制,实在是找不出一条合理合法的由头,人们不得不将其与“BRT纵火案”联系起来。问题是,就因为有不法之徒利用汽油纵火、报复社会,制造惨烈血案,有关部门便将汽油视为洪水猛兽,用实名制将汽油和买汽油的人“管制”起来。这与其说是对实名制的一种滥用,不如说是对“BRT纵火案”的反思不够,更是公共管理的一种错位。
近年来,实名制作为一种公共管理手段,在中国以各种理由广泛推行,并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一种实名制的推行,都会引起关注和争议。然而,管理部门在推出实名制时,都有着合理的逻辑,从最初的维护社会诚信,到现在成为“维稳”良药。
其实,堵不如疏,与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限制公众的消费行为,不如反思公共管理、特别是社会干预制度的缺位。陈水总纵火杀人,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在社会转型时期,不法侵害和不公平的因素增多,而整个社会无论是来自政府的制度建设、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救济,还是来自民间组织的各种服务都是不健全、不完备的,甚至很多根本就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不能什么事情觉得不好管就用实名制,这实际是行政权力的滥用,也是一种懒政行为。殊不知,要想通过限制人们购买汽油,去遏制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去防范纵火等犯罪行为,几乎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明知不可为而强力为之,结果只能是激化社会矛盾而非解决实际问题。相反,有关部门应探究陈水总疯狂纵火、报复社会病态心理形成的原因,检讨社会干预机制的缺位,进行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竭力化解潜在的社会风险和安全隐患,以此减少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事件发生。
出于保障群众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出台的新规却收到群众质疑。多名网友质疑汽油实名制是治标不治本之举,是执行者惰政的表现;万事皆禁,以禁代管,既说明公权力的无法无天,同时表现出对民众的漠视和轻视。因为厦门公交车纵火事件中使用的工具是汽油,就对汽油实名制,那是不是以后凡是发生重大事件中的工具都要实行实名制?
因汽油等生产生活需求品,同时也存在一定危险的易燃品能被轻易获得,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加以规范的举措没错,但这并非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厦门纵火案的起因是,老上访户陈水总因低保被取消后上访,遭遇公安局和信访局互相“踢皮球”,感到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而泄愤纵火。因此,加强对公民道德教育,转变政府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法。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无论生活多不如意,命运多坎坷,都不能滥用暴力,践踏生命,这是法治底线,也是做人底线。全社会都要讲公德,人人修身自律,才能积流成河、积善成德,才能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其次加强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畅通诉求渠道,让群众的诉求有地方说、找的到人说、正当合理的要求能解决,切实保障群众依法提出建议、意见和申诉的权利;强化服务意识,干部多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同群众交心谈心,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正确合理地分析和解决群众矛盾,设身处地地调处群众之间的纠纷;创新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参与,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局面,妥善解决疑难纠纷,缓和社会矛盾。如此多管齐下,杜绝同类事件的发生,建设安定、文明、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8/7233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