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别让“黑暗童话”毁了孩子心中的美好

2013年07月19日 15:00

 

【网络舆情案例】

 编者按: 近日,一则《丑小鸭变烤鸭 灰姑娘遭火刑》的“童话故事”正在各大网站流传。故事中,丑小鸭并没有变成白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之际被主妇抓住,成了招待客人的大餐——烤鸭。这种被扭曲的童话故事,让不少读者甚至是家长都难以接受。究竟是对童话的新解读?还是让孩子“毁三观”呢?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当一只丑小鸭开始它的梦想之路时,它没变成天鹅,而是成了烤鸭。”200年后的今天,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丑小鸭》遭遇颠覆——日前,出现在少儿读物中的童话故事《一只丑小鸭的悲剧》,被家长们称为丑小鸭的“黑暗版”。

据了解,这则童话故事出现在多本少儿出版物中,还配有彩色插图。家喻户晓的安徒生童话中,孤独的丑小鸭经历重重考验,最终变成美丽的天鹅。这则励志童话不仅为少年儿童带来幻想,也成为不少成年人追逐梦想的动力。

《一只丑小鸭的悲剧》,便正是由鸭妈妈带孩子们去听鸭博士讲《丑小鸭》的故事开始。听完故事后,其中一只长相普通的小鸭子坚持认为自己“就是一只天鹅”,他不听鸭妈妈的劝告,并为此离家出走。故事的结局确实出乎读者的意料,小鸭子每天在河边捉鱼,可开心的日子没过多久,一天它被农妇捉住、宰杀后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这就是幼儿园读物?”一名家长看到这本童话书后,不无担心,认为这样的童话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成长。在其将这个一页页配有拼音的童话书发到网上后,立刻引发众多网友的热议。

 

“难道是要告诉孩子们,不听家长话的下场会很惨么?”网友happy张江如此解读。不少读者用“毁三观”、“黑暗童话”等字眼来定义这则丑小鸭的悲剧故事,“太可怕了!现在的幼儿读物延续了黑暗的传统!”

据了解,在知名的黑暗系童话中,睡美人化身复仇女巫,灰姑娘遭遇火刑成为了王子的陪葬者。

但也有读者觉得这个童话很好,“现在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能让孩子老是在做梦”、“甜腻腻的童话更害人,易让孩子得公主病”。

记者发现,童话书中收录的《一只丑小鸭的悲剧》并非完整版。大部分读者在发表评论时,没看到丑小鸭离家后每天吃完便睡,睡完接着吃;也没看过它的独白:“我以前见到它们也会赞美它们,可是有一天当我变成一只洁白的天鹅,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翔时,任何花朵也比不上我。噢,对了,还有那些小鸭子,他们将和我有多么大的差别呀!亏得我当初离开了他们。”

尽管如此,冲着故事结局,市民王女士便表示不会买此类童话画册。在她看来,给4岁半的女儿讲这样的故事,“还是太残忍了” 。

名词解释

所谓的“黑暗童话”是童话的另一面,它相比于传统的儿童童话要更加现实,它颠覆了传统童话中明丽、单纯等主要构成因素,整体呈现出黑暗、恐怖、怪诞等风格特点,归类为哥特式、黑暗系、怪诞哥特式风格。

黑暗系的童话电影有《鬼妈妈》、《机器人9号》、《僵尸新娘》等。

声音

出版社:童话很务实 负面影响被夸大了

据了解,该童话故事被收录于多本少儿刊物,在朝华出版社今年1月份出版的《小学生成长必读丛书》中,便收有这则童话。

7月16日下午,在听闻网友将之称为“黑暗童话”时,朝华出版社教育编辑室相关负责人赵女士认为“这太夸大其词了”。

赵女士介绍,这套丛书是由合作的文化公司组稿,出版社负责最终审核。审核时,责编认为这则童话并无不妥。就在前一天下午,还有一位江浙的幼儿园教师打来电话,探讨起这则童话该如何解读给小朋友听才合适。

赵女士认为,这则童话更加务实,家长如果只想给孩子“吃蜜糖”,是他们个人的选择。中国的家长已经习惯于一味地营造积极美好的童话,但孩子们其实也需要了解跟接触一点现实,比如就像这则童话中展示的,现实并不一定美好,不是有梦想就一定能实现,还得有能力、有实力。否则,孩子在遭遇失败时更容易变得垂头丧气、没有心理准备。此外,正确认识自己、听取别人意见也很重要。在步调一致的少儿教育中,应该有异样的声音。

据了解,出版社在审核少儿题材时,首先是确保其适合少儿阅读,其次,负面的思想观念及血腥暴力等场景肯定是禁止的。少儿读物强调正面积极的东西,但赵女士认为丑小鸭变烤鸭的故事,也是一种正面解读。“我就是孩子家长,但真觉得这个故事没有问题。”赵女士认为,从现实层面意义衡量,这则童话故事传达的也是正面的经验,关键是孩子阅读时,家长如何解读跟引导。

教育专家表示,没必要把孩子看得太过脆弱。不过,目前整个出版市场不算景气,但青少年领域还算不错,毕竟家长舍得投入,这也造成各类出版单位涌入此领域,所以出版物水平、质量参差不齐。家长应在挑选读物时把好关,与孩子互动学习时正确引导孩子。

莫让黑暗童话毒害了孩子的心灵

丑小鸭没有变成白天鹅,却成了农妇的一道佳肴。这样的黑暗童话,即使是成人看了,也会觉得过于现实和残酷。通看全文,既没有文字的美感,也没有发人深省的寓意,它展示的只是社会的丑恶面。这样的童话,不只黑暗,简直和垃圾和毒药无异。

儿童的心灵是纯洁和脆弱的,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美好幻想。让儿童看黑暗童话,就像是在清水里倒入了墨汁,何止是三观尽毁,其对幼小心灵的污染和毒害将是难以估量和影响深远的。

南京解蒙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校长李萍说:黑暗童话对孩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这个社会并不是只有真善美的,还有现实和残酷的一面。笔者以为,社会固然现实和残酷,但这种现实和残酷连许多成年人都难以承受,让几岁的孩子过早地认知,在心理上能承受得起吗?

童年,往往给人美好的回忆,是因为童年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倘若在童年里,看着黑暗童话,听着大人灌输的诸如坑蒙拐骗、丑恶淫邪的社会现实和残酷,孩子们还会对未来心生希望吗?还会有纯真的童年吗?可能已经对将来的生活心生恐惧和迷惘。

 

正因为社会的现实和残酷,我们更要细心呵护孩子的心灵,灌输健康、阳光、美好的东西。在美国,每逢圣诞节北美防空司令部会全天候追踪各地出现的圣诞老人,并配备专门热线小组回应小朋友的询问电话,以此守护孩子们对圣诞老人的纯真想象。此项行动,已经持续了58年。

黑暗童话就像是投向儿童的心灵毒药,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市场上的黑暗童话竟然出自正规的出版社和正规的书店。试问,这样的书籍是怎样通过审查和监管的?又是谁在漠视和纵容这些书籍的存在?有关部门需要引起重视,认真彻底的查一查,莫要让黑暗童话毒害了孩子的心灵。

“黑暗系童话”真有那么法力无边?

对于儿童读物的争议,历来纷纭不休。比如卢梭就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寓言有坏心术,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而钱钟书反对的理由则是,童话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问题是,寓言、童话、少儿读物真有这么大的影响、教育作用吗?我看未必。

像此番遭到舆论一致指责的黑暗版的“丑小鸭”,平心而论,读完以后我并没有发现故事有多不堪、结局有多可怕,相反倒觉得有些滑稽可笑——用流行的话讲,谁叫这只“丑小鸭”入戏太深,真把自己当白天鹅了。当然,你可以指责我心肠太硬,但反过来想想,会不会是因为家长们太敏感了呢?

就拿本人的经历来说吧。小时候,我就没有正儿八经地读过几篇“正能量”童话,打有记忆起,看的全是《水浒》、《三国》的连环画,听的也是《隋唐》、《说岳》的评书,但这些成天喊打喊杀的“战争故事”并没有把我唆使成为一个暴力论者,相反塑造了我最初的正义观念。而随着年岁日增、读书愈多,原先那些小人书里的糟粕部分也慢慢被岁月所荡涤。回头来看,小时候读什么书,书里讲什么故事,对一个人有影响,但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更重要的是,要相信人类是有朴素是非观的,哪怕他只是个孩子。

事实上,真正影响孩子“三观”形成的因素,与其说是童话故事,毋宁承认是社会这部大书。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讲,“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你看,无论是经典童话还是黑暗版“新编童话”,都没有说过“贪污光荣、清廉可耻”,但为什么会有小学生从小立志“长大要做贪官”呢?这究竟是童话的问题,还是社会大环境使然?

因此,作为家长、政府和社会,真正应该反思的是“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看看自己能否“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孩子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若能,则就算儿童读物有些“剑走偏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也会自然地去芜存菁;反之,要是道德失范、正义匮乏、小人得志、好人吃亏的大环境不变,那么童话越纯洁、越经典,恐怕孩子越会被教得简单、幼稚,长大了越可能处处碰壁上当。

环顾我们身边,这样的“受害者”想必不难找吧!

给不了孩子美好的童话给什么?

丑小鸭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它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童年回忆,并且和众多童话一起启发了我们年少时的想象力,同时给了我们自信坚强,乐观,坚持等很多的优良品质的教育。可是,如今的童话却被改得如此“黑暗”,到底是要迎合残酷的社会现实,还是要给孩子震撼式的教育?我想这简直是对教育的践踏,对文学的践踏,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丑小鸭被黑只是折射出烂俗的儿童读物的冰山一角。在这样的儿童阅读环境下,我们拿什么来给孩子美好的想象,拿什么通俗易懂的故事来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质?

网上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确,现实存在着很多残酷,悲惨的故事。我们虽然不能将孩子作为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细心呵护,但也绝不应该让庸俗的黑暗系童话毁掉孩子的“三观”。我们不能忽略孩子超强的模仿能力,我们也绝不愿意看到某一天,一个孩子因为看到一直白天鹅后却想把它变成烤鸭的悲剧场景。那从现在起,我们是否应该将这些“毁三观”的儿童读物清除出孩子的视线呢?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现实社会,但至少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另外,在这些黑暗系童话充斥市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文化部门是否该反思呢?试问,这些文化读物是怎样通过审查的?正确的文化导向,严格的文化市场监管就是应该落实到每个人手中捧着的书上。重建美好的童话世界也是重建孩子美好的童年,更是建立孩子正确的“三观”。

 

【启示与思考】

我们心目中的童话,总是与天真、美好等词勾连在一起。即使是像《小美人鱼》之类的悲伤童话,也充满着一股浪漫的美好气息。而“黑暗童话”之类的故事,“丑小鸭”没变成天鹅却成为烤鸭,“睡美人”没被王子叫醒反而变成邪恶女巫,“灰姑娘”遭遇火刑成为王子的陪葬……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遭到“篡改”,原本积极向上充满无限正能量的美丽童话变身“黑暗童话”,确实令人咋舌。这不仅是改变了经典童话的美好,还用成人化的残酷思维影响孩子。难怪有观点指出,这些翻版的“黑暗童话”故事过于阴暗,结局过于残酷,不利于幼儿读后的“美好感受”,是“毁三观”作品,应该予以禁止。

应该说,社会的担心不无道理。作为面向特殊受众群体的文学作品,童话一直以展示真善美的正面寓意而为社会所津津乐道。这不但符合儿童的价值观塑造,而且有利于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美好期待。毕竟,少年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对外界丑恶事物尚未形成足够强的心理抵御能力,过于黑暗的故事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翻版的“黑暗童话”中充斥着邪恶、丑陋的形象,完全颠覆了儿童对美好未来的期许,确实对于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三观”的形塑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似乎也就可以理解有关专家呼吁禁止“反三观”的“黑暗童话”所包含的苦心孤诣了。

然而,即便是少年儿童,亦并非生活在完全隔绝外物杂质的真空中。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固然须要培养其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和追求,也不能无视培养他们对于假恶丑的认识和分辨能力。毋庸置疑,真善美需大力弘扬,假恶丑需批判挞伐,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认识何为真善美、假恶丑。只有对其有了基本认识,才能做出基本的价值判断。这也是价值观形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认识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但笔者以为,这一环节并非一定要通过童话故事书籍的“篡改”去完成。

童话作为一种补缺文学,写的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个梦想,写的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会发生的事情。尽管小孩子该看怎样的童话,似乎也从来没有定性,但无论是对于童话的作者还是陪小孩读书的家长,一个基本的理念是,纵然我们背负了太多的道德重负,背负了太多的现实欺骗和生活怨言,却仍然和孩子站在一起,对世界满怀爱意。

于是,在孩子的阅读中,该怎样解释这个世界,可以适当屏蔽现实中的自我经验,就像作家粲然说的那样:让他们在幻想的王国里意识到,万物的灵魂都有善的一面,生活是诙谐的,爱会在所有地方取胜。

童话世界里那些由正义催发的力量,由善良织成的悲悯,丰厚孩子内心的同时,其实也是对成人心灵的及时救赎,让自己随时懂得去触摸心灵深处那些尊重自然天性的文化基因。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需要童话的时代,这个世界的文化不能沦落到污染童话的地步,否则的话,一切自然干净纯洁的文化源头活水,就真的都会枯竭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19/7235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