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上海:用新思维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2013年07月22日 08:54
用新思维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梦的世界意义”系列访谈之四
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共通的:中国梦的所有外延性特点,都依存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梦的实现以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和谐为先决条件,而且必须要在一个友好的外部环境中、在与世界各国的密切合作中予以实现。从更深的层面看,中国梦与世界梦密切互动的背后,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走向。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梦必然属于世界,但也会深切感受到来自世界的各种影响。实现中国梦,我国会面临哪些外部挑战和机遇?如何塑造一个更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
中国梦是亚洲地缘环境的主要正能量。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变,亚太地区(包括美国)与中国市场的相互依存,就将成为本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根本前提 。
国际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么判断、怎么处理,怎样进行战略选择。世界发生的很多变化是历史经验所没有的,我们必须用新思维来观察新变化,而不是仅仅用“老经验”来对待新变化 。
中国梦正在逐步进入内外一体化的阶段,不仅是外部世界能不能承受中国发展的问题,也提出了中国内部能不能应对外部影响的问题,这需要有更高层次的综合协调管理体制机制和能力 国际环境是中国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解放新论: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都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目前欧美等复苏前景仍不明朗,加剧了未来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关系环境的不确定性。您认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会出现变化吗?
黄仁伟:十八大报告指出,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但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改变。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判断。在中国和平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国际环境不仅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外部条件,而且是中国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首先,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由于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市场的严重萎缩和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我国出口导向产业陷入困境。这是外部经济环境的最大变化,影响我国增长率达3个百分点。但这个严峻挑战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机遇,它会迫使我国改变廉价劳动力为主要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把增长的动力从外需为主转到更多地依靠内需上,从低端商品市场开放转向高端服务业市场开放,从浅度开放转向深度开放,从沿海开放转向内陆开放。另一个挑战是西方正在进入以新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产业革命,若西方实现这一轮“再工业化”,将拉开我们追赶的距离。反过来看,在这一轮产业革命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我们紧紧抓住这一轮世界产业变革契机,实现中国梦就有可能提前。
其次,国际安全环境变化对中国梦的影响。从地缘政治来看,美国战略重点转到亚洲,搅动亚洲安全环境,很多亚洲国家在安全战略上重新选择,中国周边一些潜在的海洋争端、领土争端浮现出来。这是最近30多年来所没有的挑战。地缘经济环境,则是另一幅图景。现在,所有亚洲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是美国市场而是中国市场。随着中国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将会形成一个由中国市场带动的繁荣圈。在此情况下,美国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亚太战略,开始减少其军事对抗成分,增加与中国合作的内涵等。美国的军事力量和中国的市场力量,究竟哪个对亚洲地缘环境的影响更大更长远,不言自明。亚洲安全环境虽然出现一些负面因素,我们必须重视并认真应对,但不能把它们判断为地缘环境的主流。
换言之,中国梦是亚洲地缘环境的主要正能量。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变,亚太地区(包括美国)与中国市场的相互依存,就将成为本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根本前提。只要中国坚持构建利益共同体、深化利益汇合点,中国梦就可以带动亚洲梦,实现亚洲国家共享的发展空间,最终也将塑造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最后,国际政治和舆论环境的挑战。在中国迅速崛起或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着一个不很有利的舆论环境。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我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发展不平衡,与西方相比,我们的文化传播能力远远没有跟上。二是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还难以转化为国际舆论的通行语言,难以得到更大的国际认同。三是国内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某些突发事件在国际上传播开来,把我们的很多努力和成绩都抹杀掉了,这种“以偏概全”使中国形象受到损害。四是金融危机后西方制度弊病显现,一些西方势力以攻为守,抹黑中国制度,转移国际舆论视线,使中国的国内问题更为突出、更加尖锐。但是与西方制度的困境进行比较,我们的问题是局部的、暂时的、可以改善的。从长远来看,只要坚持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国际舆论环境就可以向有利方向转变。
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且更加确定无疑 解放新论: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我国周边摩擦此起彼伏,如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等。邓小平同志曾经判断,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您认为,这一时代主题有没有变化?
黄仁伟:和平与发展肯定还是时代主题,而且比30年前更加确定无疑了。
首先,当前整个世界格局呈现为西方地位在下降,但依然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主体;非西方的新兴大国迅速崛起,但未来二三十年,在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综合实力上还与西方国家差距很大。这就造成了一种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新兴力量不可能全面超越老牌大国,传统大国也挡不住新兴经济体的上升势头。这种新的平衡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并决定了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大国之间非和平的战略冲突。
其次,金融危机后,西方主宰世界经济的能力下降。单凭G7协调机制已经难以稳定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西方大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仍拥有主要话语权,但是他们不能不和新兴大国商量。新兴大国的“金砖五国”协商机制也在形成之中。可以预见,未来是新老大国共同进行世界经济调控,而非西方主宰世界经济。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增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再次,在微观层面,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带动了生产体系的巨大变化,利益链条打破了原来制度、国界和意识形态的边界。全球性问题如气候能源生态问题、人员流动带来的疾病问题等,需要各国合作、共同面对。这些问题越来越凸显其世界性、全球性,而不能简单地划分为西方问题或东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际合作,而这也成为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新条件。
30年前,邓小平同志判断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主要是指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现在的国际体系变化更加深刻,不仅不会出现世界大战,而且需要各国的深度合作。30年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没有进入世界市场,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市场才更加完整、信息流动更加充分。有鉴于此,和平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条件了。
构建利益共同体是始终要坚持的战略方针
解放新论:对中国未来发展而言,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怎样的?具有哪些特征,又该如何塑造?
黄仁伟:国际环境对中国总体有利还是不利,既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处理得好,国际环境就对我们越有利;如果处理不当,国际环境就会出问题。几年前,美国战略重点向亚洲转移,我们周围的矛盾纷争一时激化,如果当时我们采取全面对抗的战略选择,亚洲的国际环境就会长期恶化。但我们应对适当、沉着冷静,一场新的亚洲冷战就得以避免。可见,外部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么判断、怎么处理,怎样进行战略选择。人们往往根据历史经验来判断未来趋势,但实际上世界发生的很多变化是历史经验所没有的。我们必须用新思维来观察新变化,而不是仅仅用“老经验”来对待新变化。“老经验”就是冷战、大国对抗、守成国家和崛起国家的零和博弈。用“老经验”来衡量国际环境肯定得出对抗、对立、负面的判断,而用新的思维方法,用合作、互利、共享的标准就会推动形成积极有利的国际环境。基于此,推动国际合作的双赢多赢是我们的基本选择。所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构建利益共同体,这些战略方针要反复地、持续向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界说明。
塑造有利国际环境,首先是与亚洲国家分享发展成果。如建立整个亚洲的自贸区,让亚洲国家通过向中国出口带动其国内经济发展;又如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为亚洲市场提供稳定的货币公共品。亚洲经济一体化越紧密、亚洲各国与中国的相互依存度越高,中国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亚洲发生地区安全问题的几率就越小。
其次,我们也要与发达国家共享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很多服务业领域还没有向美国开放,美国也有很多投资和技术领域没有向中国开放。如果中美双方都有更大程度的开放,就会使中美经贸关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带来双方的巨大收益。我们与欧洲也存在这个问题,要避免无限制地发展某个产业,造成产能过剩;我国的出口方式也应更加合理,适当提高出口价格,避免低价倾销,防止受到双重打击。当然,由于发达国家处在高端、领先地位,要双方共享发展成果,发达国家需有更多改变。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一家独享发展空间,不能绝对地追逐利益最大化,学会共享共赢,坚持互尊互利,就会获得更加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
中国梦走向世界要求中国学会应对外部影响
解放新论:《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作者、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称,2000年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分水岭,此前中国现代化本质上是个国内问题,中国快速崛起,但世界影响力不大;此后,中国进入新的现代化阶段——在完成自己现代化的同时将完成对世界的改造。他认为,中国的崛起和英美不同,中国需要思考并向世界阐述,自己想变成一支怎样的全球力量。这种想法有一定的国际代表性。我们也能感受到,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令世界各国瞩目并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这些都说明,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坐标上。此时,塑造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
黄仁伟:中国梦从国内走向世界,确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例如,这要求中国梦能被世界接受而不是被抵触,中国话语要世界通行,中国发展方式对世界要形成正能量的带动而不是过分的冲击等。
过去,国内发展就是国内发展,与世界关系不大。但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体量不断增加,国内发展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世界发展。同时,随着中国梦进入世界范围,国内问题的解决也变得更加复杂了。以前只要进行国内调控就能够解决自身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但是现在大量外部因素进来,国内治理的难度也加大了。例如,世界的“热钱”流动我们难以控制,世界的原料能源价格我们难以决定,世界市场的需求我们也无法决定。这些都使宏观经济调控比过去增加了难度。社会管理也一样,过去我们统一思想比较容易,现在信息高速流动,思想多元、渠道多样,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马丁·雅克讲对了一半,他从外部感受到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但是没有感受到中国国内受到的外部冲击。中国梦正在逐步进入内外一体化的阶段,不仅是外部世界能不能承受中国发展的问题,也提出了中国内部能不能应对外部影响的问题。中国梦在这个条件下发展和实现,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前的管理办法上,而需要有更高层次的综合协调管理体制机制和能力。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在这个阶段上,我们要承受和化解内外压力,让我国管理机制和发展理念随之创新、提升和跨越,这样最终就会把中国带进世界强国的行列。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22/7236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