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先进性建设
倪德刚:群众路线教育与“四风”治理的长效化
2013年07月22日 09:11
回顾党的92年奋斗历程,有一个规律性的共识,党群关系决定党的成败,党风决定党的存亡。还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执政了、富裕了之后,脱离群众、党风不正的问题就会比较突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群众路线教育为主题,以反“四风”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是深得民心、党心的重大政治活动。搞好这次活动,一要充分认识群众结构的新变化与群众路线教育的实效性。二要充分认识干部队伍结构的新变化与反“四风”的必要性。三要总结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与治理党风不正的基本经验。四要探索治党从严的长效化建设。
一、群众结构的新变化与群众路线教育的实效性
以群众路线为主题对全党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这在党的92年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搞好群众路线教育,认清群众结构的新变化,才能有实效。什么是群众?理论上讲,共产党员以外的人都是群众。全国党员最新统计共有8512.7万名,全国总人口13.5亿人,党员只占全国总人口6%,12亿6千多万人属于群众范畴。
(一)群众结构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后,群众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建国前,群众的主体是农民,工人很少。建国后,群众主要是指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一直被当作改造对象。改革开放后,群众结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农民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新的三大群体。第一大群体,是通过各种途径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近3亿人口。富裕起来了农民与改革开放前的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要求、政治诉求等方面有着重大差别。第二大群体,出现了2亿6千多万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越来越多,集中在第一、二、三产业从事体力劳动。怎样认识和对待这个群体,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第三大群体,农民市民化。这是城市扩建、城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截止2012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亿万5千多万,其中,城市人口6亿9千多万,农村人口6亿5千万。2013年7月5日中国市长协会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超过农村人口。1978年城市人口只有1亿7千万,30多年增加城市人口5亿人口中,但有2亿多农民没有城市户口。
很明显,农民中新出现的三大群体,其新要求、新期待与传统的农民有很大不同。即便是今天依然在农村务农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的要求和期待也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不具体分析农民的这些新变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没有针对性。
第二,工人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前,工人主要是指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1978年有1亿2千万。据全国总工会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工人总数为3亿2千多万。工人结构出现了三大新变化,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占全国职工总数的70%以上。二是知识分子纳入工人阶级队伍后,工人中的知识分子比例大幅度提高。知识分子,按大专以上学历计算有1亿1千多万,占工人总数三分之一。三是几千万职工下岗,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多数靠“低保”维持生活。四是工人身份和岗位不固定性加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职工身份由原来的终身制变成了合同制、聘用制等。
工人主体结构的巨大变化,一方面,为如何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带来新思考。另一方面,工人阶级整体思想意识、阶级意识、政治意识等,需要高度关注、深入研究。
第三,新社会阶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据有关部门统计,新社会阶层人数及行业从业人员,约1.5亿。新的社会阶层目前仅指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六种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其他新的社会阶层。
第四,弱势群体。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使用这个概念。2006年统计有1亿8千万,现在保守估计2亿多,而且受世界金融危机及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数量还会增加。主要指农民工、下岗职工、失业者、低保人员、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灾民,等等。弱势群体的诉求与其他群体当然不同。
农民、工人内部结构的新变化,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弱势群体的存在,为我们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难题。怎样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怎样依靠他们,怎样从他们中走来,怎样到他们中间去,怎样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他们的自觉的行动。如果不区别对待,不具体分析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状和要求,而是笼统地、表层上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就不可能在“为民务实清廉”上取得新进展。
(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对于群众的认识、群体结构的分析、群众路线的论述毛泽东的群众观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毛泽东1925年写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7年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9年12月写了《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1933年写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1934年写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些文章,着重论述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做好群众工作的具体方法。1943年6月写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首次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45年党的七大把这一重要思想写入党章,1956年党的八大第一次把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写入党章。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历史问题决议》中,把群众路线定义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修改党章时,对于群众路线又加上一句,“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了内涵完整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揭示了党的宗旨,即我们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一切执政行为都是为了群众。具体说,一为群众夺取政权、当家做主。二为群众谋利益、过上好日子。“一切依靠群众”,揭示了党的力量源泉,即我们党的一切理论、一切主张都要由群众来实现。具体地说,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所有问题必须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揭示了党的决策科学性。一是说,我们党的每一个成员都来源于群众,没有群众我们党是不存在的。二是说,党的一切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和群众的智慧。“到群众中去”,揭示了党群关系,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途径。其一,向群众学习、向群众请教。其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把党的正确决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揭示了群众路线的价值和根本目的。把党的主张和决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否则,无论什么样的科学决策,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行动都是空的。
这五句话,就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搞群众路线教育,如果不了解群众结构的新变化,如果不知群众路线为何物,尤其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我们就根本搞不好教育活动。
(三)群众路线教育的实效性
群众路线教育取得实效,关键在“为民务实清廉”上取得新成效。首先要做好“为民”的调研工作。为民,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不深入不同群体进行细致调研,把不准各类群体的真实需要,不了解每个群体的真实想法,我们就做不到真实的“为民”。调研,决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任务,但绝对是每一个部门都必须做好、做实的基础工作。不同地区、不同处境、不同需求的群众其想法和要求千差万别,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群众中去,才能把准脉、才能解决问题。
其次要有务实的实际内容。一方面,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要务实。把形式主义变成“务实”主义,把官僚主义变成“为民”主义;把执政党变成服务型政党,把政府变成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一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及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新进展。二要着力解决民主问题。依靠群众、到群众中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把群众的智慧和要求集中起来,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发挥出来,把基层民主制度健全起来,尤其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要有新进展。
再次要有清廉的硬规定。清廉者,奖;腐败者,惩,这是古今中外的通则。政党清廉与否是决定执政党执政的长短,决定执政党的存亡。党的十八大提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2013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秘书配备、公务接待、警卫、福利、休假等工作生活待遇标准,落实不赠送、不接受礼品的规定。制定这些规定,清廉问题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取得成效。
二、干部队伍结构的新变化与反“四风”的必要性
“四风”怎么产生、泛滥的?根子是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忘记了群众路线,在行动上背离了群众路线。一切只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群众,一切依靠上级而不是依靠群众,从领导中来而不是从群众中来,到领导中去而不是到群众中去,由此,必然“四风”盛行。客观地讲,干部结构的新变化与“四风”的出现有其直接关系。
(一)干部队伍结构的新变化
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一、二、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党的领导人和领导干部,进行了两次“大革命”。第一次是政治大革命,完成了建国、建制和建设新道路的探索重任。第二次是经济大革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道路。三十年代以前出生的领导干部,已经全部退出了领导岗位,四十年代出生的领导干部除了少数人担任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外,在省部级以下干部中业已全部退出领导干部。
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主体,正在承担富国富民的新的历史重任。总体看,这个干部群体既是“文革”的参与者,也是“文革”的受害者,既是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反对者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拥护者,既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者,也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受益者。
具体来看,这些人在政治上,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两个重要历史阶段。在经济上,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两个重要建设阶段。在思想上,经历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个重要思想阶段。在思想教育上,经历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两个教育阶段。在文化上,经历了“一元”到多元的文化环境转变。在生活上,经历了由温饱不足、温饱到小康、到富裕,等等。总体上说,这些干部是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改革开放进程担当重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可以称之谓,和平执政干部、改革开放干部、市场经济干部、“四大考验”干部、“四大风险”干部。但,很多领导干部不但没有经受住“四大”考验和提高抵御“四大”风险的能力,反而,滋长了“四风”。
(二)反“四风”的必要性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是党的老病,奢靡之风,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病。“四风”扭在一起,兴风作浪,后果不堪设想。不整治“四风”,就有可能亡党亡国,因为,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我们党存在着“四大危险”。如果不及时整治“四风”,必然导致“四大危险”的加剧,“四大危险”的加剧势必导致“亡党亡国”。所以,整治“四风”必然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任务。
1、“四风”的新特点
“四风”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属于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问题,即执政方式出了问题。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属于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问题,即精神状态出了问题。联系,本质联系是忘记了党的宗旨,颠倒了主仆关系。对于“四风”要具体分析,或者说,需要量化。哪些现象属于形式主义?哪些现象属于官僚主义?哪些现象属于享乐主义?哪些现象属于奢靡之风。不量化,同样走过场。以现有标准看,就是八条规定。“四风”总体上说,在党内已经公开化、普遍化,这是最基本的判断,否则,党中央不会提出在全党开展反“四风”活动。具体地说,这“四风”在今天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官僚主义的新特点。第一个突出特点,官本位公开化。一些党员干部把当官、升官作为唯一追求。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成了普遍现象。把官的级别高低、权力的大小作为衡量人的地位、价值的根本标准。第二个特点,权力私有化。个人说了算、一言堂、家长制比较普遍。权力变成了谋取个人、家族、小集体利益的工具。第三个特点,权力部门垄断化。在一些部门形成了权力垄断集团。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大面积下放权力,就是打破权力垄断的具体措施。第四个特点,官员圈子化。官官相联,官官相互,共谋私利、私事。窝案、部门案大量出现。
享乐主义的新特点。享是得,乐是行乐。一是在利益方面。首先是自己先得,自己先乐,不管群众疾苦。二是在生活方面,个人、家庭、家族、小圈子享乐第一。三是在工作方面,办公条件、用车标准、出行条件、接待规格等,互相攀比,争奇斗艳。
奢靡之风,奢靡不叫主义,而是称风,既然叫风,同样具有普遍现象。奢,过度浪费。靡,过度挥霍。党的一些领导干部在吃喝穿戴等方面,讲阔气、讲排场,挥霍无度。“表哥”、“烟哥”、“酒哥”等影响恶劣,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
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归结到一点,就是大搞形式主义。形,样子、定型、成型,式,模式、套路、规则,主义,思想、行为等固定化了,成了习以为常的现象。上糊弄中央,下糊弄百姓,对事业根本不负责。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大量存在。报喜不报忧、虚假数字、虚假政绩大量存在。官话套话、虚话假话大量存在,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八条”规定方面。总之,“四风”的最大新特点就是已经公开化、普遍化了。
2、“四风”的客观根源
“四风”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即我们党执政了,党的历史方位及中心任务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一是由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建国前,依靠人民群众打江山,是鱼水关系。建国后,党成了执政者,人民群众成了被管理者,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变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是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党变成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搞经济建设,但经济发展起来了,很多领导干部却在金钱面前打了败仗。三是由封闭搞建设的党变成了由开放搞建设党的转变。开放,人们的思想变了,西方一些非文明思想泛滥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黄赌毒等成了党内一些干部的价值求。四是通过计划搞经济发展的党变成通过市场搞经济发展的党。搞市场经济,富裕起来了,有些人的思想变了,奢靡之风也随之盛行。
3、“四风”的思想根源
一是打江山坐江山,当官做老爷思想根深蒂固。二是改革开放,富裕起来,享受思想盛行。党为人民掌权是好事,但权力绝不能为少数人服务,绝不能忘记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所以,胡锦涛同志强调,权要为民所用。发展了,有钱了是好事,但党的干部决不能依靠手中的权力先富、先发财。所以,胡锦涛同志强调,利为民所谋。正因为党的一些干部没有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所以,“四风”泛滥了。这是产生“四风”的思想根源。
4、“四风”的危害
“四风”的存在和漫延,一是损害党群关系,由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颠倒了主仆地位。二是损害党的形象。腐败分子,连做人的起码底线都丧失了,连群众都不如。一些领导干部包养“二奶”现象很普遍。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三是损害党的事业。把个人的升官发财、家族利益、小团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四是直接危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执政基础不牢,表现在党群、干群矛盾加剧,集中体现在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大量发生。执政地位不稳,表现在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集中体现在脱离群众、消极腐败。不整治“四风”,就有可能丧失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三、密切干群关系与治理党风不正的主要方式及经验
密切干群关系,治理党风不正,我们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整党整风。二是专题教育。
(一)整党整风及经验教训
整党与整风有所区别。整党,着重于组织整顿,侧重于对党员干部的个人组织处理。整风,着重于思想整顿,侧重于对党员干部的个人思想教育。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针对党在不同时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既专门搞过整党,也专门搞过整风,还有同时搞过整党整风。整党整风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党建设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整风精神搞好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和反“四风”活动。既然提到整风,就要简要总结以往的整风经验。在党的历史上整风活动比较著名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到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着重从思想上整顿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这次整风,彻底根治了教条主义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全党,加速了建立新中国的进程。
第二次是1950年整风运动。建国不久,我们党用了半年多时间,集中整治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居功自傲等歪风。随后,1951年到1954年又进行了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三反”整党运动。这次整风,我们党迅速在全国站稳了脚跟,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次是1957年整风运动。经过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等运动,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出现和存在,全党开展了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这次整风,为探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整风的成功经验。一是整风内容要具体化。延安整风的重点是彻底批判“三风”,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建国初期整风的重点是牢记“两个务必”,避免重蹈李自成的覆辙。1957年整风的初衷是教育全党要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就是说,整风要有针对性,根据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整顿。二是整风要注重实效。可以这么讲,没有延安整风,就不可能加速新中国的成立。没有建国初期的整风,就不可能加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没有1957年整风扩大化的教训,就不可能探索出改革开放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途径、新办法。解决问题、注重实效是整风的根本目的。那么,1957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为什么不再提、不再搞整风了呢?这就需要总结,以往整风的教训和存在的问题。
2、整风的教训。一是整风不能用政治运动式、阶级斗争式、“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式等。实践证明这些方式,不但解决不了党风问题,而且会引发全党、全国混乱、动乱,百害无一利。二是整风不能整人。三次整风后期都出现了整人问题,而且扩大化,误伤好人太多。比如,延安整风后期,把1万5千人打成了特务、奸细、反革命分子。建国初期的整风把32万人打成反党分子。1957年整风把55万人打成右派。
所以,从1957年以后,我们党就不再明确提出和搞整风活动。作为执政党、长期执政的党,党自身必然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既要避免以往的整风错误,还要把党建设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试图探索一条治党的新路。这个新路就是搞全党教育活动。
(二)专题教育活动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我们党自身存在的问题,集中一段时间,在全党范围内对党进行整顿和教育,一共开展了四次大的活动。
第一次,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决定用两年时间进行整党,这次整党目的有两个。一是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改革开放上来,经过几年改革开放,经济明显发展,新问题明显突出。二是把“三种人”清理出去。“三种人”,即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通过整党“三种人”及时被清理,据统计,总共清理45万多人。其中,开除党籍的有33896人,不予登记的有90069人,缓期登记的有145456人,受留党察看、撤销党内职务等党纪处分的共有184071人。
第二次,1996年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全党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活动。这次活动在最后阶段,进行了党员登记。这次教育活动的成效,从讲学习角度看,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基础。从讲政治角度看,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的很好,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犯过严重错误。从讲正气来看,在“三讲”期间党风比较好,党风不正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第三次,2004年11月中央通知《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005年1月起,用一年半时间,分三批在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中开展教育活动。这次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要解决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的问题和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问题。
第四次,2008年9月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2010年4月结束。宗旨和目的非常清楚,通过实践活动解决怎样实践科学发展的问题。
专题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是从时间上来看,每五年左右搞一次教育活动,分批分期,重点在县处级以上干部。
二是从内容来看,主要是围绕思想理论进行教育,目的是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比如,1983-1985年整党,进行的是坚定改革开放的教育,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集中到改革开放上来。1996-1999年的“三讲”教育,学习的中心内容是邓小平理论。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上来。2005-2006的年“保先”教育,学习的中心内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2008-2010年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学习的中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
三是从办法来看,以教育为主。教育,即不搞群众运动,不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四是从效果来看,无论是整党还是“三讲”,无论是“保先”教育,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活动期间,党的“五大”建设确实有一定进展,尤其是理论武装、思想认识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就是说,在搞教育活动期间,大家当回事,活动一结束也就淡化了。比如,现在很少提“三讲”。不仅党员干部不讲了,甚至主流媒体都不宣传了。再如,活动期间各级领导干部都建立了联系点,活动一结束也就不联系或很少联系了。还如,每次活动也试图建立长效机制,但即使建立一些长效机制,也没有很好地贯彻和坚持下去。所以,每次活动后中央在总结大会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都要指出教育活动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四、长期执政与长效化治理的新探索
党执政后,最主要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克服这两大危险,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江泽民到胡锦涛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我们今天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和反“四风”长效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治理经验。
(一)思想治理的长期探索
治理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问题,毛泽东有三大核心理念。第一,把我们党定性为为人民服务的党。明确了党的性质、规定了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这不是一个口号问题,而是治理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根本思想武器。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纪念张思德的大会上,专门以《为人民服务》为题作了演讲,强调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服务的。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提出:新闻工作者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不行,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七大毛泽东在做《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并第一次写入党章和后来的宪法。
第二,把人民定位为国家主人,人民当家做主。把我们的国家、政府、决策机关、协商机关、军队、机构等等全部定位为人民的国家、人民的政府、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治协商、人民军队、人民警察、人民公安、人民邮政、人民铁路,钱都是人民的,称谓人民银行,等等。
第三,把各级的的有领导干部定位为人民的公仆。建国前,毛泽东一贯提倡和主张官兵一致、官民一致、军民一致。建国后,直接把干部定位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
这三个理念,毛泽东时代贯彻的比较好。毛泽东有两个办法。一是在权力上,让工人、农民直接参加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工作。二是在监督上,把党员干部置于群众监督的对象。客观地说,毛泽东时代有效地治理了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问题。
邓小平治理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搞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会拥护共产党,党就会长期执政。具体办法是“三给”,即给农民土地自主经营权,给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权,给知识分子政治参与权,这是总的理念。从理论上说,邓小平提出,评判改革开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之一,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他还多次强调: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等等,作为党执政的具体标准。
江泽民延续邓小平的总思路,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在解决党群关系方面,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重要代表之一,就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并具体提出,执政为民。胡锦涛同样延续了邓小平、江泽民的总思路,把发展定位为科学发展。把党的执政目的定位为以人为本。
(二)实践治理的长期探索
整顿党风问题,邓小平在实践上,开创了新思路,进行了新探索。搞了一次整党,搞了两次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活动,目的是通过改革开放搞好经济建设。党的基本路线是底线,对违背者,从总书记到书记处书记,从政治局常委到政治局委员及时撤职、降职,毫不手软。邓小平处置的方式是不搞群众运动、不搞政治运动、不打倒。
从江泽民到胡锦涛,在继承邓小平方式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搞治理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问题。一是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即,众所周知的“三讲”、“保先”、“科学发展观”等教育活动。二是通过反腐败整治党的作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1995年严惩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腐败问题,判其16年徒行。2000年严惩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成克杰腐败问题,并判其死刑。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06年严惩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腐败问题,判其18年徒行。2012年对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腐败问题及时进行了党内处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反腐败我们党已经严肃惩治了副部级以上干部一百多人。十八大召开后到今天止,处理的副部级干部9人。这就是说,一方面搞教育活动。一方面搞反腐败斗争,这两手并用,并没有彻底解决“四风”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实践治理的总思路,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以撤职、降职、法办方式,撤换违背“基本路线”的干部。二是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思想集中进行教育活动。三是开展反腐败斗争,通过法律手段惩治腐败分子。
这种实践新探索的成功经验是。其一,没有干扰和影响党的工作中心任务,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主题没有变。其二,没有引发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矛盾和分裂,党中央的领导力不断得到加强。其三,没有引起社会的大动乱,社会总体是稳定的、和谐的。
这种实践新探索的教训是。一是党风没有根本好转,“四风”问题极为突出。二是经济发展与腐败漫延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三是党群干群关系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群体性事件大量出现、维稳上升为执政党的硬任务。
(三)长效化治理的新探索
那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治理脱离群众和党风不正问题,有哪些新思路?新特点?或者说,这次群众路线教育与反“四风”有哪些长效化的新探索?
第一,把教育、整风、反腐结合起来。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换句话说,丢了这条路线,党的其他路线毫无意义。坚持这个路线,靠一次集中教育不可能收到可持续效果。既然是生命线,党执政一天、存在一天就要坚守到底。现在的干部需要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将来若干代干部更需要教育。离开了这条生命线,党就会垮台、下台。所以,通过这次活动应该把群众路线教育列为党的长期教育的根本内容。整风精神是治理党风不正的基本手段,只能发扬不能丢掉。什么是整风精神?至少有这么几条。其一,学习精神。要认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有关文件,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提高认识,增强整风的自觉性。其二,自我改造精神。整风就是治理党员干部风气不正的问题,作风不正首先要自我改造,自我治理,干部带头改、党员自动改,党风才能好转。其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这是整风的基本经验,也是整风的有效办法。其四,治病救人精神。整风不是整人,治病不能治死人,这是整风最重要的精神。这四种精神,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仍然要发扬。反腐,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的杀手锏,绝不能放松。有腐必反、反腐必严这是基本原则。十八大以来,已经严肃处理了9名副部级干部,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治理脱离群众的危险和“四风”的问题,只能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即教育与整风与反腐整合起来同时进行。
第二,自我治理与群众参与治理结合起来。俗话说,旁观者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党有什么毛病,群众最清楚。这次教育活动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开门搞活动,开门就是主动邀请群众帮助我们党治理“四风”。群众不仅眼睛亮,而且力度大,借助群众力量整治“四风”,一方面,能密切党群关系,另一方面,能有效解决党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俗话说,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刀把。这次教育活动,明确提出,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原则,对“四风”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通过自己“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来治理“四风”。照镜子,立了四面镜子,一是党章。二是党纪。三是群众要求。四是先进典型。正衣冠,根据四面镜子的差距,党性修养正一正。党员义务理一理。党纪国法紧一紧。洗洗澡,清洗思想和行为的灰尘。治治病,区别情况、对症下药,一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二是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三是对不正之风、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这种群众帮助整改与自我整改相结合的方式,是新形势下,治党从严的新探索,也是治理长效化的新途径。
第三,带头示范与治理措施具体化结合进来。从打铁自身硬到八条规定,总书记、政治局常委身体力行带头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示范效应是巨大的。长效化,首先是中央领导既要带头示范长效化。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会及政治局,带头端正党风,其他各级干部没有任何理由不改进领导作风。这次整治“四风”的对象非常明确。即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强调领导干部既是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也是参与者,力争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解决问题好一筹。带头示范不是抽象的、宏观的,而是有具体治理内容的。在八项规定出台后,2013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又规定了七个方面的整治内容。即着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着力整治跑官要官等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吃拿卡要问题,着力解决接受会员卡、商业预付卡问题,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各种节庆、论坛、招商会、国际性会议泛滥等问题,着力制止滥建楼堂馆所问题。
第四,方法具体化与长效化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方法对路效果长远,制度科学管长远。从方法来看,这次活动提出了三方面的具体治理方法。一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批评别人,要拉下脸、敢于揭短。自我批评,要揭伤疤、敢于亮丑。二是召开民主生活会。生活会是交心会、交流会、帮助会、提高会。这种会是平等的、真诚的、有内容的,坚决反对吹捧、歌颂、敷衍的民主生活会。三是开门搞活动。其一,真诚欢迎群众提意见。刘云山同志说,群众意见就是镜子。群众不提意见,不批评,我们就找不准自身的软肋,更不可能让群众满意。其二,真诚欢迎媒体舆论监督。把存在的问题曝曝光、亮亮相,并不可怕。隐瞒真像、遮遮掩掩达不到治病的目的。发挥舆论监督是新形势下治党从严的必然趋势。四是自上而下的方法。2013年6月26日政治局首先带头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整风活动。要求别人做的政治局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政治局首先不做。政治局成员通过谈心谈话方式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围绕加强作风建设、发挥表率作用进行了反思和剖析,并自己动手撰写了发言提纲。只要政治局的同志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就能上行下效、产生强大示范效应,就会取得教育活动的实效和长效。
从长效机制和制度来看。这次活动中央明确提出,在以下几方面加强长效机制和制度建设。一要制定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制度。二要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三要建立干部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四要制定新的干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秘书配备、公务接待、警卫、福利、休假等具体制度。五是制度建设的总要求是:制定新制度,完善已有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
这次群众路线教育与反“四风”活动,目的就是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清除“四风”,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科研部研究员)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22/7237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