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广东:通过结构调整走新增长之路
2013年07月22日 13:53原标题:调结构是发展的硬道理
以调结构的手段实现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这是新增长路径的核心所在
中国经济向何处去?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是关乎中国梦如何实现的问题。中央高层给出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新增长之路。新增长之路,是质与量并重的经济发展之路。其中,调结构,是形成科学的宏观政策框架的微观基础和基本实现路径。发展是硬道理,调结构是发展的硬道理。
新增长之路就是要追求结构调整的产出增长效应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的报酬递减规律时刻在发挥着作用。不能突破该规律,只能繁荣一时;如果能够突破该规律,尤其是持续不断地突破该规律,则可繁荣一世。突破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就是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要培育新的可以实现报酬递增的部门,就是要以新的增长点替代或者改造旧的增长点。
可见,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扬弃。扬报酬递增的部门,弃报酬递减的部门。扬弃的过程就是调结构的过程。调结构就是遵循报酬递增规律,就是做大蛋糕,做大GDP。不调结构,就是遵循报酬递减规律,就是任由蛋糕变小,任由GDP变小。
以调结构的手段,实现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这是新增长路径的核心所在。调结构本身就是新的增长点,就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源。环顾古今中外,调结构是一个永恒的动态过程。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工业革命前后,因美洲金银输入而繁荣的西班牙,因慢于调结构,则只繁荣了一时;英国的调结构,促发了工业革命,把半个地球都征服在脚下。“二战”之后的日本,因为成为“出售晶体管的国家”而繁荣,却因没有及时调整到新信息技术领域并产生房地产泡沫,而进入“失去的二十年”。
世界上没有永动机,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变的过程,就是调结构的过程。所以,新增长之路,就是要追求结构调整的产出增长效应。
调结构和经济增长不是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
因此,调结构,不仅仅是要剪掉“头上的小辫子”,更要剪掉“心中的小辫子”。我们要认识到,调结构和经济增长,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即使是追求政绩,追求GDP效应,也需要调结构;如果不调结构,市场自身的力量,也会慢慢调整,有时甚至会很快调整。调结构,就是和市场握手,就是寻求社会先进的潮流顺势而为;不调结构,就是落后于市场,就是逆社会潮流。柯达公司因为没有顺应数码技术的发展潮流而固守胶卷技术,其结果只能是被市场所抛弃。因此,剪掉“心中的小辫子”(把增长和调结构相对立的认识),这是调结构的第一步。这是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需要突破的心理门槛,有限理性的“小我”容易出现迷失。这是人性的弱点,更是调结构的难点。一旦实现突破,就具备了进入“自由王国”的可能条件。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是增量改革,增量改革就是调结构的过程。目前改革进程中诸多深层次矛盾的解决,靠存量改革自身是很难解决的,最终还是要在存量改革中寻求“增量改革式”的创新,尤其是制度增量的创新,才能最终实现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调结构的过程,就是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持续机制的过程。
调结构,市场是主导,政府增进市场功能的完善
谁来完成这一过程呢?结构变迁,是依靠强制性变迁,依靠政府,依靠建构理性?还是依靠诱致性变迁,依靠市场,依靠演进理性?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答案。
结构关系,就是相对关系。调结构,就是调相对关系,新增长点多一些,传统增长点少一些。相对关系的调整,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就是相对价格(相对收入、相对成本、相对利率、相对生产率)的调整,而且是相对价格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因此,调结构,需要拨开经济增长纷繁复杂的迷雾,回到相对价格。相对价格变,则结构变;相对价格止,则结构止。其实,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套利”的过程。无论是宏观结构调整,还是微观结构调整,莫不是如此。这是我们深层次认识调结构的关键点。调结构,不能雾里看花,不能水中望月,而是要看清经济运行的质。
政府可以依靠“看得见的手”(如税收、管制),改变相对价格。政府的有限信息和自身的偏好,有可能导致新增长点“汹涌而上,澎湃而落”,调结构有可能调出新的结构失衡。市场可以依靠“看不见的手”(价格信息传导),自动调整相对价格。因有限理性,分散决策的行为主体有可能判断失误,导致资源配置未能很好地匹配社会偏好。
各有千秋,何为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制度竞争的历史过程,优胜劣汰。历史淘汰的无情之中,蕴藏着有情之意:留下了较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就是较有效率的、经过“大浪淘沙”的制度。
因此,调结构,市场是主导。但在市场发育过程中,或者市场不健全的环境中,需要“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实现握手:政府增进市场。这一认识,说过千遍不厌倦。因为政府与市场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对转型中的中国而言,至关重要。我们要认识到,调结构的“调”,并不等于政府干预,而是等于政府增进市场功能的完善。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22/7237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