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从中储粮到中储棉:一烧再烧的大火,谁之过?
2013年07月27日 16:43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中储棉山西发生火灾:明火扑灭 已展开调查
山西省临汾市7月3日对外发布消息称,中储棉山西临汾侯马代储库1日发生的火灾,经过24小时的全力扑救,于2日18时火情得到有效控制,明火基本扑灭,波及4座棉库,过火面积约1.05万平方米,未有人员伤亡。此外,事故调查组对此已展开调查。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棉公司)是经营管理国家储备棉的政策性中央企业,肩负着调节棉花余缺、平衡市场供求的职能。
7月1日18时许,中储棉山西临汾侯马代储库发生火灾。接到火情报告后,侯马市、临汾市负责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疏散并妥善安置周边群众,切断附近供电、天然气源等。此外,临汾市公安消防支队调动全市消防力量及时赶赴现场,山西省公安消防总队调动太原、晋城、吕梁、运城消防力量增援,周边县市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救援。
经过24小时的全力扑救,截至7月2日18时,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露天散垛区明火基本扑灭,6座棉库危情得到排除。
据临汾官方介绍,中储棉侯马代储库共10座棉库,库存约3.6万吨棉花,其中露天垛堆放约1.7万吨。火情由露天垛堆而起,波及4座棉库,过火面积约1.05万平方米,虽经及时抢救,但因火势、风势过大,已基本燃烧殆尽。此次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
另据了解,就火灾原因,代储库工作人员曾向消防部门报警称,大火是由雷雨天的“雷击”导致。但也有质疑认为,代储库自身配备了消防设施,应当对雷击等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
目前,针对此次火灾,事故调查组已展开调查。
中储棉大火,难辞其咎是“天公”还是“官公”?
前不久,大庆中储粮发生火灾,称是“大风”所致,而这次山西中储棉发生火灾,则称是“雷击”导致。其实,可以导致火灾的原因岂止仅是“大风”、“雷击”这几样,如果将近期大一些的灾害细数一遍,就会发现一切的自然因素似乎都可以在一些人的嘴里成为发生灾害的原因。但老天爷很忙,没有人能给他老人家安排休息日,而他的一举一动却都可以导致各种灾害的发生,由此说来山西中储棉发生的火灾,这位“天公”必然是难辞其咎。
不错,“大风”、“雷击”、“高温”都能导致火灾,尤其是在类人猿的远古时代,所有灾害都掌控在老天爷的手里,一切都是他说了算,因此自然界的火灾根本就没断过档。但好处是从此类人猿学会了吃熟食,并从远古一路走来,进化成了现在的人类,因此老天爷也是功不可没。然而,现在人类都进化到这个程度了,为何还要把问题归罪给老天爷,各地的大火已经发生很多次了,而每一次总结出的经验教训都是一个值得品尝的“熟食”,是因为中储棉不爱吃“熟食”使安全制度还处在某个时代原地踏步而没有得到进化,还是因为老天爷没有按着中储棉的心思与时俱进?
“大风”、“雷击”、“高温”都能导致火灾,然而,各种安全制度不就是因此而制定的吗?中储棉将火灾原因归结为“雷击”、“高温”,显然是在嫁祸于天,而这个无稽之谈所透露出的问题则是自身安全制度执行上的巨大漏洞。每一次类似这样的火灾之后,相关部门都会无一例外地上演“紧急召开防控工作会议,安排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惩处相关负责人”等一系列必不可少的固定“戏目”。
然而,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动之后,却发现所涉及的防控措施、制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并不存在意想不到的另外原因。而存在的只是有制度不落实,把制度当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品。而现实中上级来检查,大多时候也确实就是象征性地看一下制度文本,被检查单位将所有制度文本都拿出来摆在会议桌上,而检查者则不用出会议室就可完事大吉,一切都以纸上谈兵的形式完成。
重视事后惩处,轻视事前防控,有制度不落实,有检查无推进,就是这类似的几场火灾共有的根本原因。安全制度是人定的,但更需要人去落实执行,不能有人制定没人执行;上级检查是必要的,但检查防线应当前移,不能纸上来纸上去,发文件走过场。而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观念的进化,如果在观念上原地踏步,再好的制度也会落空。这次中储棉大火,难辞其咎的是“天公”?还是作为主要领导的“官公”?
中储粮中储棉前后被烧:到底想掩盖什么
在此之前的5月31日,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中储粮直属库发生火灾,78个露天储粮囤、4.7万吨粮食过火,明火暗火整整烧了二十多个小时,直接损失近亿元。
离这个惨痛的事故仅仅个把月,中储棉山西侯马代储库又传来噩耗,2万吨棉花悉数被烧,损失那个惨重,谁听到了这件事都会伤心难受。灾难过后,人们最先诘问的就是事故原因,大庆中储粮火灾原因早已查明,是由于金属配电箱因短路打火而引发火灾。这次总不会又是这个原因吧,于是“雷公”成了肇事元凶大火是由雷雨天的“雷击”导致。
每次只要发生重大事故,总能找到“替死鬼”,只要能开脱责任,任何理由都能编造出来,只是这两次似乎都与天灾挂不上钩、挨不着边,配电箱短路,显然属于平时疏于巡查维修,而雷击的理由更是站不住脚,试问棉裤本身属于重点防护区域,避雷设施必须完好无损,容不得有半点闪失,可雷公为何不去其他地方肇事,偏偏向你们“发火”呢?显然,这两起特大火灾都与人祸有直接关系。
中储粮、中储棉都是极为重要的民生基础设施,事关众多老百姓的生活保障与生活质量,作为管理人员必须恪尽职守,守土有责,不能有一点点疏忽大意,可是,某些单位、某些管理人员习惯了亡羊补牢,习惯了在侥幸中过日子,凡事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暴露出管理上的短板,某些制度形同摆设。
按理说,经历了中储粮大火之后,中储棉应该吸取类似教训,举一反三,彻查事故隐患,可是事故该来的还是来了,如果这次依然不疼不痒地处理,依然走过场似地开个事故分析会,象征性地问责一些事故责任人,只怕类似火灾还会发生,我们不禁要问:中储粮、中储棉都发生过火灾了,下一个会是谁呢?
中储棉大火 国企流行放火自焚值得警惕
粮烧了,棉也烧了,原来把这些战略物资储备起来就是等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把火把它们消灭的。早知道是这么个结果,何必那么费事,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收购、储藏呢?中储粮黑龙江粮库大火,说是配电箱短路引起,可从根子讲,造成这么大的损失是赤裸裸的人祸。对于国储粮,国家明确规定,必须储存在符合安全储粮要求的仓房内,不得露天储存。可是该粮库长期超负荷运转,粮多仓少,只能露天存放。而整个粮仓的消防设施非常有限,堆放最集中、同时也是火势最大的粮囤群周围,竟然没有一处有效的消防设施。中储粮的大火让社会震动,中储棉难道不知道以之为鉴?为什么棉花还要露天堆放?你说雷击导致起火,难道没有避雷措施?好吧,避雷措施是有的,当地防雷办曾去检查过,可是棉花垛堆得比避雷针还高,为什么不整改?消防水池离着火地点1公里远,消防栓无法使用,重大的消防漏洞比比皆是,不被雷劈真是天理难容啊!
中储粮的一把大火,烧掉了近亿元,中储棉瞠乎其后,又是3亿元灰飞烟灭,巨额国有资产的流失,责任由谁来背呢?雷公吗?而大火背后到底又有什么玄机,这样的天雷是否还会频频勾动地火,也许只有雷知道了。
从中储粮到中储棉,大火何以一烧再烧?
2.46万吨棉花被一场大火毁了,着实让人心痛。但心痛之外,我们更需要追问和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储棉库这样的消防安全管理重地,这么轻易就着了火?
据相关工作人员的说法,大火是由雷雨天的“雷击”导致。事实是否如此?让人怀疑。至少,“雷击”说有将责任推给天灾的嫌疑。而且一场大火的发生,原因绝对不会只有“雷击”那么单纯。
事实上,刚刚过去的5月31日,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中储粮直属库就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火灾:78个露天储粮囤、4.7万吨粮食过火。彼时,该粮库负责人称,火灾也许是一种意外,因为风太大。后经查实,事故原因是“由于穿过金属配电箱的导线与配电箱箱体摩擦,致使导线绝缘皮破损,短路打火”。“意外”之侥幸说和“风太大”的天灾说均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至于事隔1月后的中储棉山西侯马代储库的此次火灾,是不是“雷击”这样的天灾所致,有待进一步调查。
值得追问的是,做为棉花储备库,共储存有约3.6万吨棉花,难道就没有相关消防管理要求,没有预防“雷击”的相关措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之所以起火,之所以“雷击”,原因恐怕还在于相关管理者在主观管理态度上的麻痹大意,在具体管理要求和工作上疏忽甚至失职渎职。
两起中央储备库火灾事故,一起烧掉粮食4.7万吨,一起烧掉棉花2.46万吨,损失之严重让人痛惜,但更让我们反思,中储粮大火,中储棉有没有反思和采取措施预防?如今中储粮和中储棉均被烧,其它粮库是否该汲取一下教训,从思想上、制度上、管理上、措施上,将消防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做到防患于未然?!
【启示与思考】
从中储粮到中储棉,连续发生的火灾,每次都这般惨烈且离奇。我们不知道这次的中储棉火灾又会引发百姓的多少联想:也不知道这次的火灾是不是真的又有黑幕。但是即便是雷雨天气,即便是自燃起火,那么中储棉该有的防护措施又到哪里去了?难道又是“粮多仓少”?又是“高温大风”?无论理由为何,涉事方给出的解释,似乎总显得轻佻无力。在中储棉火灾后,诸多网友又展开了新一轮的“阴谋论”叙事,虽版本众多,却终究口说无凭。
相较于火灾本身,由火灾引发的全民猜想潮,似乎是个更值得解读的现象。公众为何会对所谓“雷击起火”的说辞拒不相信?这或许有两种解释:其一,中储粮、中储棉等物资储备系统,一贯低调运作、甚少见光。信息不对称,公众难免对其缺乏信任;其二,基于过往经验,大家已然见多了种种“案中案”的故事,自然会由彼及“此”,产生种种联想。频繁的灾难到底是中储存在亏空、造假、倒卖等内幕还是制度、监管、防护措施的不严格。在这一次次的大火中被焚烧的仅仅是粮食、棉花吗?
国家的科技在进步,百姓渐渐步入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社会,但是在不再担心生存问题之后我们是不是能够更好的管理富裕的社会物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总有些人在钻规则、条例的空子,总有些人在悄悄的偷懒逃避自身的责任。也许一次两次的意外不足以让我们提起戒备之心,但是频发的事故必然有它最根本的原因。
先后发生的两场火灾,以及这之间媒体的追问报道,已大大拉升了公众的兴趣指数。如今,大家纷纷猜测“中储棉大火”的真相,实则是在发出“意图了解更多”的信号:国家物资储备系统,日常是怎样运作的?设有怎样的抗风险机制?是否能被充分监管?说到底,大火引发的全民猜想,本质上仍是个曲线表达知情诉求的过程。之于此,被追问的对象,不应假装无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27/7237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