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兴衰警示录
2013年07月23日 14:36
7月18日,素有“汽车城”之誉的美国中西部密歇根州底特律市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成为迄今美国申请破产保护的最大城市。从昔日经济实力排名全美第四的工业创新热土,到如今负债超过180亿美元的没落之城,底特律的没落,虽有产业枯荣的客观因素,但城市管理者缺乏战略眼光,未在产业重组的背景下及时调整城市发展方向,缺乏创新,导致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滑坡,才是扳倒这座“汽车城”的根本原因。尽管是“反面教材”,但它留给转型中的中国许多有益的警示。
(图片:图为2013年7月17日航拍的美国底特律市景。)
“底特律式”的恶性循环
20世纪初在底特律创办的福特汽车生产厂,开启了这座城市的工业先河,后来这里逐渐成长为全美汽车工业的中心。20世纪50年代,底特律当地人口一度达到180万。60年代末,当地的种族冲突重创了蓬勃发展中的汽车工业。70年代,日本、韩国、欧洲等新型汽车大国的崛起,给增长乏力的美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及至21世纪初的金融危机来临,已变得衰弱的底特律终是逃不过这致命一击。
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三大汽车厂商遭遇重创,销量大幅下跌。2009年,克莱斯勒和通用相继申请破产保护,福特也为渡过危机大幅裁员,这导致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迁出底特律,政府税收严重萎缩,财政出现困难。目前城市人口仅为70多万。
有分析人士称,当前的底特律实际陷入了恶性循环:经济萎缩导致企业、居民外迁——资生活环境恶化使更多企业、居民外迁——税收进一步萎缩令政府陷入破产边沿。
(图片:这是7月19日在美国中西部城市底特律拍摄的废弃许久的帕卡德工厂。)
从城市精神来说,创新后劲不足使底特律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
城市是创新的场所。公元1世纪的罗马、11世纪的巴格达、19世纪的伦敦、或者20世纪的纽约,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这里碰撞思想的火花,化作城市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再看看底特律,几十年前还处在工业创新和生产的最前沿,如今却成为一个衰败的典型。
底特律人没有意识到,地方经济保持长盛不衰的秘诀,不在于把自身命运寄托于个别强势企业,而要善于从经济战略布局上顺应变化,更新产业链,打造新的增长点,以保持城市经济的创新力和吸引力。
导致底特律衰落的,还不止于此。官员腐败、政府管理不善、治安状况差,同样是将这座城市推向破产的原因。
“没有人希望自己家的屋顶被40年的老树给顶坏,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放学后走漆黑的夜路。”底特律的居民们这样抱怨着。
对中国的警示
无论是债台高筑,还是传统产业衰落……那些导致底特律破产的偶然或必然似乎正在中国某些城市身上显露端倪。中国会不会也出现“底特律”?这座西方工业城市的破产留给中国的究竟是怎样的警示与思索?
警示一:城市的发展不能过度依靠单一产业,必须不失时机地主动推进转型升级
美国夸尔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托马斯·斯蒂贝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底特律应从此次破产中汲取教训,不应过于依赖单一行业,适时发展多元化经济,将会使其金融基础变得更加坚实。
斯蒂贝尔说,预测未来总是困难的,正如能预见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人寥寥无几一样,但是多元化一直是一个很好的规避风险的方法。如果底特律吸引汽车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就不会走到今天的地步。随着经济全球化,明智地预测未来在诸如能源、电子、医药或农业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这个城市利用已有资源发展多元化经济。
近年来,随着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峻,中国一大批传统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无论是“钢城”还是“煤城”,抑或是其他靠单一传统产业支撑发展的城市,无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新路”没找到的情况下,许多城市仍在“旧路”上做着文章,而更多的城市则将目光投向了“见效”快的房地产业。
(图片:图为青海省西宁市海湖新区的一处在建楼盘。)
尽管“鬼城”之说在中国也许有言过其实之处,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缺少核心竞争力和新兴产业支撑的一些中国城市,靠卖地缓解财政压力,靠房地产投资拉动地方增长已经是种惯用的模式。在这种明显带有“短视”色彩的发展模式下,大片无人问津的商品房只不过是城市产业空洞化的一个注脚。
在许多业内专家看来,底特律的破产带给中国的警示首先在于城市的发展不能过度依靠单一产业,必须不失时机地主动推进城市产业更新换代、升级改造,抢占产业创新先机,必须克服追求低质量高增长的惯性思维和政绩观。如若不然,不仅“鬼城”之说将成为现实,中国许多传统的工业城市更有可能走向衰落。
警示二:从制度上规范地方债务融资平台迫在眉睫
随着底特律的破产,关于中国地方债务问题的关注也再次升温。如果说,一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尚属“远虑”,那么高额的城市负债无疑是城市发展面临的“近忧”。
今年6月,审计署公布了其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为38475.81亿元,比有统计以来的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12.94%。
尽管中国的地方债务融资尚属起步阶段;尽管中国的地方政府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同,它拥有规模较大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尽管中国的某些地方已经“富可敌国”,仍可延展自己的债务空间,但是,随着地方债务迅速扩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再加上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使得地方债务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断累积。
眼下,靠卖地支撑还债已经是许多地方政府公开的秘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规范地方债务融资平台,从制度上监管使用好地方债务融资已经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加快“城镇化”已经是当下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然而要建设一个繁荣的城市,不仅要考虑它的现在,更要规划它的未来。底特律的成败故事应该成为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中认真借鉴和思考的案例。(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23/7238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