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海外观点认为人民币汇改为国际化奠定基础
2013年07月24日 13:09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8年来,在深度影响居民、企业的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起到破冰开路的作用。海外舆论普遍认为,人民币汇改有利于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并拓展增长空间;人民币汇改步伐审慎推进,市场日益在汇率价格形成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下一步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作出了铺垫,为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和储备货币奠定了一定基础。
人民币汇改有益于中国经济
德国央行德意志联邦银行理事会成员约阿希姆·那格尔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经济活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中国市场具有吸引力,引来许多投资者在中国进行投资。而如果能够直接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则将为中国经济创造新的刺激,因此,人民币的继续开放将给中国带来很大的益处。
那格尔说,人民币汇改的过程,反映了中国这些年在经济方面走过的历程:中国在世界商品及金融市场上逐渐走向开放,在此过程中也非常谨慎地向外界开放其货币。
他认为从中国角度来看,目前人民币汇改是成功的。他表示,期待这一进程的终点是人民币的完全开放,但显然,这是一个过程,还需要一段时间。可以说,至今为止人民币汇改的过程是非常谨慎的,也没有给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波动,在未来继续开放人民币的进程中,也应该继续遵循这样的战略。
他指出,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后,也会和其他可兑换的自由货币一样,经历市场的波动。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如果人民币将来某一天成为储备货币,那它也势必和其他储备货币一起,受到相同因素的影响。
德国的历史经验表明,汇率出现动荡是无法避免的。那格尔说,自由可兑换的货币注定要面临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风险,谁想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就必须接受这个现实。但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长远来看,自由可兑换的货币所带来的好处,要明显大于可能的风险和弊端。
(行人从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银行大楼前经过。)
人民币汇改进程步伐合理
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首席亚洲经济学家休·麦凯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汇率改革进程正以合适的步伐进行,未来十年,中国资本流动和金融服务的增长将超过经济总量增速。
麦凯认为,中国正以渐进、合适的步伐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世界范围内,人民币的不断国际化以及越来越灵活的汇率机制正在对交易结算方式产生实际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将带来更多资本流动,更多数量的人民币将通过国际贸易结算被存储在中国境外,这将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
麦凯指出,中国的金融实力将与实体经济实力逐渐匹配起来。他认为,今后十年,中国的资本流动和金融服务增长将比总体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快。
麦凯说,澳大利亚非常依赖与中国的贸易,也是最早实现澳元-人民币直接交易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在寻求与中国进行更多的金融融合,以更好服务其实体经济。此外,澳大利亚央行也暗示将购买中国国债作为本国外汇储备一部分,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中也有澳大利亚政府债券。
麦凯指出,总体来说,两国官方金融领域的合作已越来越多。澳大利亚是中国投资的主要接收国之一,但目前缺少私人领域大规模的金融融合。
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良好基础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著名华裔经济学家姚树洁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过去八年的汇率改革,为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但短期风险仍较大,需要不断试验和摸索。
姚树洁说,汇率改革既有利于降低双边贸易摩擦,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过去八年,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累计上升35%。人民币汇率强势的背后是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拥有雄厚外汇储备以及有能力创造巨额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既是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表现,又为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条件。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姚树洁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贸易兑换的国际化,二是金融投资的国际化,三是外汇储备的国际化。
姚树洁认为,尽管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相对还很低,但人民币在贸易方面的国际化已经有了相当大进步。双边贸易可以用人民币结算的国家,主要从拉丁美洲、非洲和俄罗斯开始,正积极扩展到欧美等国。人民币在金融投资和货币储备方面的发展正在开始,规模还很小。
他表示,中国国际实力的迅速发展、拥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成为世界主要投资国等因素为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不断从西方转移到东方尤其是中国,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诚信度不断提高,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选择货币的国家逐渐增加。
不过,姚树洁补充说,尽管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但短期内人民币彻底自由化的风险还很大。一方面中国经济本身正在面对各种挑战,人民币升值压力导致出口优势削弱。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短期内美元和欧元的统治地位还不会被动摇。
他还认为,如果人民币的国际化速度太快,可能会给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无法估计的风险。人民币彻底走出去需要不断试验,不断摸索,不断掌握人民币抗风险能力。(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24/7240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