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拆招总理经济政策“组合拳”
2013年07月25日 12:37

“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理顺要素配置的方式。无论是简政放权,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为了让市场配置各种要素的力量更大,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建平
“只有在户籍改革、土地流转政策、财政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改革这四大重点改革上有所突破,才能与以往城镇化过程区分开来,体现出新意。当前决策层已经就上述几点释放了诸多积极信号,显示新型城镇化战略将释放更多潜力。”
——瑞穗证劵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和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和分析。
李克强在会议上表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并处在合理区间,区间“上限”是防通胀,“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他提出,在目前经济运行逼近合理区间“下限”的情况下,要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使三者做到相互促进。
从今年三月上任至今,李克强及新一届政府以一系列“组合拳”、通过多项政策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显示出决策层不再以短期刺激措施拉动GDP增长,而是坚持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决心。
把脉
经济仍处合理区间
经济增长7%是底线;通胀率3.5%是上限
中国经济增速在今年第一季度再度出现放缓态势。日前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为7.5%,已降至决策层今年年初所设定的经济增速既定目标。
对此,李克强表示,总体上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并处在合理区间,这一区间的“下限”和“上限”分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即全年GDP增长7.5%,CPI控制在3.5%。
也就是说,今年经济运行的“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为什么将“合理区间”的上下限定在这样的范围?李克强说,稳增长实际上就是要保就业。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现阶段要保就业,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7.2%。
2008年四季度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曾一度造成我国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当季我国GDP同比增幅大幅回落至6.8%,导致全年经济增长回落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
根据人社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春节前,有7000万农民工返乡,约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0%;春节后,这些返乡农民工中,1100万人仍处于寻找工作状态。
李克强说,上述情况是一次被动的“压力测试”,当GDP滑到7%以下时,就业确实出现了问题。经济增长7%则是“底线”,要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后几年经济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6.9%以上。所以跌破7%的“底线”是不允许的。
而将通胀率3.5%设为合理区间的“上限”,也显示出决策层对物价问题的关切。李克强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又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其影响会传导到我国,预防通胀更显得十分重要。
今年上半年我国CPI均值2.4%,远低于“上限”3.5%。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预计,下半年仍将延续弱势的宏观经济环境使得国内物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低,这也为下一步的宏观调控创造了空间。
第一拳:稳增长
稳增长不靠短期刺激
没有稳定的增长,调结构就没有基础和条件
李克强表示,由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没有越过设定的“下限”,更没有触动“底线”,所以当前政策的重点还是调结构、促改革,推动转型升级。但调结构的前提是要稳增长,没有稳定的增长,调结构就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没有合理的空间。
和2009年时依靠大量信贷投放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思路不同的是,面对经济的下行压力,李克强提出,“稳增长”不能靠政府短期刺激,还是要更多发挥调结构、促改革对稳增长的促进作用,否则不仅不能持续,还会留下后遗症。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从2008年末全面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经济刺激政策,包括四万亿投资拉动内需计划。在政府主导投资和天量信贷刺激的拉动下,我国率先走出危机阴霾,经济迅速复苏,但也出现了包括产能过剩、投资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结构性问题正是困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建平表示,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2009时不同,因此决策层采取不同政策来“稳增长”。
范建平表示,2009年时中国经济从高位急剧下滑,是处于一种“危机状态”,在那样的背景下,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有其必要性。虽然后来在执行过程中有出现刺激过头的状况,但不能否认这些政策对拉动经济快速回升的作用。
他表示:“目前并没有出现‘危机’,应该心无旁骛把调结构、促改革放在政策最大着力点上。”
那么,下半年“稳增长”的措施将会有哪些?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为保证全年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等指标不滑出“下限”,政府已经并将继续推出温和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中,目前有政策空间、且最需要刺激的领域仍是投资。不过,今年的投资刺激政策将不会重复2009年时走的老路,而在项目审批、信贷条件方面有所调整。
连平表示,今年政府将有针对性地支持合理性投资需求,除了传统的“铁公基”,可能还有能源、航运等项目,而“信贷则将保持合理适度宽松,但是为了防风险,也不会太宽松”。
第二拳:调结构
投资方向方式大调整
把资金投到不会形成产能过剩的方面
李克强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投资的方向、方式、机制将出现明显调整。
他在会上举例说,铁路投资不是没有资金来源,只要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财政适当给予贴息保证铁路投资收益比存款利息高一两个点,就能够大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他说,“关键是要把握好投向,投资主体要多元化,投资机制也要改革、要创新”。
在信贷政策方面,决策层也改变了此前“稳增长”措施中常用的加快项目审批、加快信贷投放的方式,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而对于产能过剩行业,要求严控新增信贷投放。
李克强说,把资金投在一些薄弱的基础设施方面不会造成重复投资,不会形成产能过剩,且有利于调整结构,如铁路及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节能环保设施。
而对于光伏产业,李克强在亲自出面斡旋我国与欧盟光伏产品争端、采取了包括完善光伏发电电价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采取措施缓解光伏制造企业融资困难等一系列帮扶措施的同时,也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优做强,抑制产能盲目扩张。
同时,李克强还强调了在服务业和创新推动方面“调结构”的重要性。
他表示,我国服务业跟同等发展中国家水平差了十个百分点以上,现在说产能过剩其实是一些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而服务则是供给严重不足。“现在服务业发展还有不少政策限制,可以逐步调整放开”。
此前,政府一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增值电信、医疗卫生等服务行业;在日前举行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方还表示,欢迎美国企业来华投资,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各领域特别是服务业的开放。
在创新驱动方面,李克强谈到,有机械行业的企业在液压方面有突破,缓解了我国工程机械的瓶颈制约,这就是通过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实例。
他提出,政府还需要下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创新建设,抓紧建立一套衡量科技创新的指标,增强可衡量性,可操作性。
第三拳:促改革
理顺要素配置方式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就将“改革”放在重中之重。
“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都要靠改革开放。”李克强说,这就是为什么本届政府从开局起就从转变职能入手,促进改革。
今年以来,以“简政放权”为切入点的新一轮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体现出新一届政府的改革决心与信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明确提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务院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减少三分之一以上。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1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7月22日,第四批取消和下放了50项行政审批事项。
“所以我说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不能什么事都跑到北京来批,批了也管不好。还是应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放权可以刺激市场活力,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发挥稳增长的作用。”李克强在讲话中说。
他还提到,要通过改革把沉淀的资金激活起来,要研究出台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促进产能过剩行业的消化,抓好营改增改革试点,推动服务业发展等。
数据显示,去年1月1日开始启动的营改增试点已经取得成效。据新华网报道称,目前开展试点的12个省市有超过100万户企业已被纳入“营改增”试点,为纳税人直接减税超过400亿元。今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还将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预计全年将直接为纳税人减税1200亿元。
此外,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继6月提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日前央行迈出利率市场化重要一步,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虽然各家银行目前仍“按兵不动”,均未调整对外公布的贷款利率,但分析普遍认为,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是为下一步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做出准备。
对于上述改革措施,范建平表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理顺要素配置的方式。无论是简政放权,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为了让市场配置各种要素的力量更大,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他预计在下半年,政府还将在其他一些要素的形成机制上继续推进改革措施,包括土地、资源性产品及劳动力等方面。
第四拳:城镇化
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
关键在于让老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除了行政及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城镇化”也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和以往建楼造城的传统改造模式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实现从农业到非农业、从农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52.75%,但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更是有明显差距。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李克强提出,要把城镇化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抓手,发挥其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被认为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瓶颈。李克强在此次座谈会上提到了农民工的户口问题。他说:“农民工因为落不了户就不敢买房,不敢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一旦解决了他们的户口问题,消费就能刺激起来。”
6月26日,《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已明确提出户籍制度改革方向: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提出,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此外,一些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城镇化措施已出台。7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今起5年内全国棚户区改造目标:改造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等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
这些措施在瑞穗证劵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看来,决策层已释放了诸多积极信号,显示新型城镇化战略将释放更多潜力。他认为,只有在户籍改革、土地流转政策、财政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改革这四大重点改革上有所突破,才能与以往城镇化过程区分开来,体现出新意。
范建平也表示,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在于让老百姓、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强征强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该通过制度、规范来杜绝这种情况。“那样的‘城镇化’只能起到制造矛盾的作用,带来的短期GDP增长宁可不要”,他说,“在制度明确之前,宁可慢一点,稳一点。”(新华网,记者 沈玮青)
西方学者媒体热议李克强经济政策
据《参考消息》7月23日报道,李克强经济政策引起西方学者媒体热议,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经济新政策非“休克疗法”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0日报道】李克强总理关于经济增长上下限的表述,其实是对外资投行近日炒作的“李克强经济学”的直接否定。其实,只要熟悉经济史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巴克莱方案其实就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为俄罗斯开出的休克疗法的变种,而俄使用休克疗法结果惨败。这种“诱错式”的炒作,中国经历得太多了。抛开外资投行的恶意,中国经济也根本不需要波动,那是不必要的代价。
【台湾《旺报》7月15日报道】瑞银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将“不做刺激,用短期经济下滑而换取长期经济增长”与“李克强经济学”画上等号,并未涵盖其本质。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李克强总理最近提出“经济下滑不出下限”的要求表明,他领导的新一届政府仍然重视经济增长,但不会采取一种鲁莽的“激进措施”或者“休克疗法”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
【香港《头条日报》7月15日报道】近期“李克强经济学”在投资界引起广泛讨论,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读。第一个误读,就是认为政府对经济增长容忍度大幅下降,进而推断今年GDP增长远低于7.5%的机会很大。另一个常见的误读,就是对财政和货币去杠杆化产生过度忧虑,担心会为经济带来极严重的负面影响。
“稳增长调结构”仍是政策核心
【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15日报道】巴克莱创造出新词“李克强经济学”,用以描述李克强的经济政策,意思是:不推出经济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加结构性改革。但澳大利亚投行麦格理的观点可能更加贴切———中国将在改革和微调的混合模式下摸索前进。
【台湾《经济日报》7月15日报道】台湾政大教授童振源表示,巴克莱的“李克强经济学”没有明确目标,只是现象的观察,而大陆早已展开结构调整。浦东(上海)台湾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盛九元表示,巴克莱的只是一家之言,把问题过分简化,“调结构、促改革、保稳定”才是政策的核心。
【台湾《经济日报》7月16日报道】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等表示,尽管排除大规模刺激措施的可能,但李克强在广西提出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传达了将维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中国经济成长率下限应是7%。若低于7%,可能采取扩大财政支出和降息来稳增长。
【路透社北京7月11日电】无论是强调在金融领域守住系统性风险底限,抑或李克强此次明确“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的提法,均透露出新一届政府将以较往届强势的态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而在政策选择上或许会更多放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及加大节能环保方面的投资等。
改革金融体系将是重要任务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7月15日报道】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李克强总理将努力实现今年全年7.5%的增长目标,并且将会采取一些行动。
可能采取的措施存在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不会把所有开支负担全部压在地方政府身上,中央政府将会承担更多责任。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因为地方政府增加开支将促使中央政府不得不放松货币政策。二是国务院不会直接刺激制造业,而是会把重点放在用于防治污染和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上。这样既可以帮助稳定经济增长,又不会导致经济扭曲状况恶化以及融资杠杆增加。
【香港凤凰网7月17日报道】高盛表示,李克强总理在之前的讲话中很少提到“稳增长”,更多强调控制金融风险以及调整经济结构,但7月9日在广西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确保经济增速不滑出“下限”。虽然这暗示政府对短期增长的容忍度有限,但是短期内出台大规模的财政或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如此,中国可能采取温和的财政扩张政策,如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放缓人民币升值速度以支持出口。
【美国之音网站7月18日报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经济学家黄育川表示,合理实施李克强总理一直倡导的城镇化和改革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走上平衡发展的当务之急。黄育川称,城镇化、特别是更加有效的城镇化策略是最根本的;改革金融体系,让更多资本可以自由流入流出,特别是放松资金流出中国的限制,将十分有益。
【路透社北京7月19日电】中国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彰显北京决心开始纠正金融系统和经济其他部门的扭曲,以实现经济转型,从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在李克强总理就任4个月后就推出,这表明决策者对推行极具挑战性的改革是认真的。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25/72441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