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住房信息联网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反腐功能只是“纸上谈兵”
2013年07月28日 10:58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住房信息联网数据被曝仅作宏观分析 反腐畅想搁置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频发的“涉房腐败”案件让社会各界对“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的“反腐属性”寄望颇高。然而近日却有媒体爆出,住建部和地方政府签署了“安全协议”,为这样的期望感带来了一定的变数。
这份所谓的协议中,承诺联网数据仅仅用于宏观分析,而且查询权也保留在地方政府。这就意味着想要依靠“联网”打击腐败的理想基本破灭。
“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是住建部今年的“重大工程”,几乎在每一年的工作会上都会被提及。
在去年底的工作会上,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旧事重提。
姜伟新:加快推进所有地级城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与省和部的联网工作。
所谓的信息联网确实是老生常谈,从2010年6月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正式在青岛启动。到2012年6月为止,住建部完成了40个城市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工作,此后这一数字就增长乏力了。
房地产研究学会副会长胡志刚说,即便在联网的40个城市里,也并非是全覆盖。
胡志刚:据我所知,所有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他们只报主城区,而郊区和郊县这块都没有报,现在房地产火爆,炒房的热点地区都在新区,因为主城区没有多少潜力可挖了,那么我们市场调控的重点是在哪儿呢?是在郊区,按现在的信息系统,报上去的也是打了折扣的。
联网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地方政府强力“阻挠”。据知情人士透露,姜伟新在全国住建系统工作会议上提到“联网”时间表时,坐在台下的各地住建委领导人立刻开始交头接耳,大有不认同的架势。
财经评论员马光远一语道破天机。
马光远:大家在怕什么,第一个,一般的人群会知道,目前整个房地产房屋的供应情况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比如说,我们现在老是讲北京的房子很缺,但是现在真正缺多少,房地产的真实信息,跟大家这种预期之间的距离,导致房地产真正出现调整。第二个原因是,有很多人拥有多套住房,但是又不敢公之于众。
房地产信息一旦公开,地方政府的土地可能就不那么好卖了。更让某些地方官员担心的是,自己的巨额财产一旦曝光,可能会迎来灭顶之灾。正是因为如此,在联网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与中央之间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官员手中到底有多少房子,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是在各种坊间传言中,掌握在他们手中的房子绝对不在少数。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院李成言坦言,在各方压力下,官员们非常担心自己的财产状况曝光。
李成言:这个房产一查出来,就是多少个房哥、房叔、房婶都出来了,你显然你就知道,这个房产不就会被国家没收了吗?
在很多地产圈的人看来,住建部与地方政府签订“安全协议”实在是权宜之计,目的显然是为了让地方政府同意和自己联网。
李一戈,地产界资深人士。
李一戈:这可能也是一种妥协吧,因为大家都知道,上个礼拜已经报道出来,住房信息联网已经受阻了,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这一块推进不力。实际上,中心联网按照原来的要求,是今年年底,应该地级城市以上应该都联网,但是按照报道来说是已经推进到了60多个城市,但是距离几百个地级城市的要求应该说还是有很遥远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住建部为了推进联网工作可能就是做出了某种妥协吧。
根据报道,住建部与地方政府的安全协议,联网采集的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且住建部不设房屋产权查询端口,亦不拥有查询权限,个人住房信息的查询权仍保留在地方政府。此举无疑上让地方政府放心:数据不会用来进行反腐。不过李一戈也强调地方政府能否轻易相信住建部的承诺还很那说,毕竟要不要查是个法律问题,住建部说了并不算。
李一戈:住建部没有权利对法定的运用作解释,法律能不能查询某些东西或者说运用哪些证据是法律规定的范围,住建部只能一个部门规章,它没有权限对此做出法律的规定。也就是说,法律要求对某个系统进行查询,每个部门都必须有法定义务做为配合。
虽然联网还未最终尘埃落定,但是地方政府与中央部委的博弈还将继续,最终的版本究竟是怎样的,是否值得期待,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相关报道:
尽管频发的“涉房腐败”案件让社会各界对“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的“反腐属性”寄望颇高。不过,由于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和信息主权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博弈不断,“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要实现“反腐”功能,还十分遥远。为了打消地方政府对于涉房信息的担忧,住建部在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与地方政府签订“数据采集和使用安全协议”(下称“安全协议”)。住建部同时承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采集的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且住建部不设房屋产权查询端口,亦不拥有查询权限,个人住房信息的查询权仍保留在地方政府。
住房信息联网为何如此难产 触动利益群体是关键
一年过半,住建部曾公开承诺的实现500个城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的时限已至,有媒体调查发现,在推动了40个主要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后,住建部在进一步扩大联网范围时遇到了明显阻力,一些地级市建网进度不一,一些城市居民“跨区买房”难以被掌握。广受关注的个人住房信息联网,为何如此难产?
住建部大力推行的个人住房信息联网,首要的目的是摸清居民个人住房真实情况,有助于更精准地调控楼市。一直以来,我国居民的住房拥有数量、人均住房面积等基础数据,都是由统计部门发布的,其来源于对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而非住房登记信息。可是,不同城市、地段的住房差别迥异,如果不了解居民每家有几套房、多大面积,制定的楼市政策就可能“失焦”。而且,随着不同城市住房信息的联网,异地炒房的投机性行为才能真正得到监管,对保障房申请群体的审核难度也将大为降低。
更多人对住房信息联网的期盼,是希望其成为反腐的利器。楼市暴涨带来的个人财产迅速分化,加之“房叔”、“房婶”、“房妹”的出现,少数人占有大量房产的现象,让大众对住房领域的公开、公平更加敏感。显然,如果住房信息实现全面联网,任何非法渠道的房产敛财将无处遁形,有利于反腐的深入。
既然好处多多,为何住建部推进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如此艰难?不可否认,技术上确实有难度。像居民现有住房产权性质多样,公产房、小产权房之类的现状要想登记清楚,绝非易事。而且,房产信息本身就是动态的,如何实时更新也是问题。当然,更关键的,恐怕是信息的联网将触动不同的利益群体,顾虑多了,动力自然少了。对地方政府而言,信息收集本就麻烦,数据也未必愿意和国家联网。对公职人员来说,家中主要资产信息的登记和联网,无异于财产公开,受到的阻力可想而知。对百姓而言,本就不愿“露财”,加上房产税、物业税、遗产税的风频吹,也没有多少动力完全如实登记个人房产信息。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面临尴尬,但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的脚步不会因此打住。按照国务院的规划,在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的基础上,2014年6月底前要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其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就是个人住房信息事项联网。倘若能有法规的“尚方宝剑”,才能真正破除不同利益群体的阻力,个人住房信息联网才不会屡屡失约。
【启示与思考】
住建部“爽约”,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系统难产,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量,不愿积极配合。
住房信息联网大限已过,公众预期详实而完整的住房信息,再成幻影。根据住建部官员在不同场合透露的信息,这一系统从2010年开始启动,到2012年6月,已经完成了40个主要城市的联网。本来,按照住建部的设想,在今年6月底,再完成全国50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工作。而现在,计划的时间已过,这一工作渐渐陷入了停滞。
应该说,既然短短两年时间,能够完成部分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在内的40个城市住房信息联网,这就意味着技术方面不存在难度。这也是何以住建部当初计划在一年内,就把剩余的460个城市联网的重要原因。
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住建部“爽约”了,未能兑现诺言。不过,最根本的可能还在于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多数不愿配合快速地实现住房信息联网。因为这一系统一旦“大联网”成功,将会对住房市场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影响。
住房信息系统之所以重要,一来其采集的数据信息,可以为楼市调控提供参考。比如,中国到底有多少存量住房,空置率多高。二来这是征收房产税的前提。房产税计税的核心就是家庭的住房套数和面积,如果连每户具体的房产数都搞不清,房产税也就很难全面启动。而从客观效果来看,房产税征收之后,势必能够遏制投机性需求,有可能压制房价的上升空间,这就动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奶酪”。三是联网之后,让一些官员的住房信息一览无余,可算是变相的官员财产公开。在“房叔”、“房嫂”事件曝光后,自然会让一些官员不高兴。此外,住建部无法直管地方住建委,也造成了住建部或许有些力不从心。
考虑这些既得利益,住建部之前也采取了“安抚”策略,承诺这些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且住建部不设房屋产权查询端口,亦不拥有查询权限,个人住房信息的查询权,仍保留在地方政府——相当于向地方政府“喊话”,这些数据信息既不会用于反腐,也不会有其他目的。但是依然遇到了消极应对,足见他们对住房信息联网之后,可能对一些人的自身利益产生巨大影响。
面对这些阻力,只能设法解决。比如,有关方面应尽快推动不动产登记条例的起草。有法可循,才能明确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法定责任,不联网就意味着违法。另外就是大力推行问责制,哪个地方若是消极应付,坚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唯有从制度层面保驾护航,住房信息联网系统的建设,才能取得实质性推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28/7248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