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提升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水平
2013年07月29日 14:58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创建于1982年,在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得到广泛关注与逐渐完善。经过近些年来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言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突发事件由于牵涉到公共利益,各方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已经成为新闻发布的重点对象。由于紧迫性、严重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各类突发事件给新闻发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不免戏言政府新闻发言人应该叫做“应急办新闻发言人”。
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政府新闻发布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的同时,目前我国政府新闻发布机制还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
信息参与者众多。参与信息发布与传播的人员呈现平民化、个性化、交互性强的趋势,可以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协作传播”。在新媒体与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这与传统媒体有天壤之别。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网民规模世界排名第一。手机上网用户达4.20亿,多达半数网民在使用微博。在庞大的网民面前,社会问题与政府工作都被搁在放大镜下纤毫毕现,接受全社会的评价与衡量,增加了新闻发布工作的难度。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随着数字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以门户网站、微博、手机短信、数字报纸、移动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大行其道。借助于新技术广泛应用,新兴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 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有乘客在事发9分钟以后就通过微博向外界发出第一条求救信息,被转发了10余万次,而政府在26小时以后才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政府新闻发布速度远远落后于新兴媒体。信息技术的天然速度优势在给人们带来快捷服务的同时,也给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创造了难以逾越的难题。
少数媒体报道不客观。在社会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媒体报道可以对政府工作起到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绝大多数媒体和记者能够坚持真相,做到客观报道,但是也有少数媒体和记者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新闻轰动效果,对专家与官员的言论断章取义,甚至歪曲事实,误导社会公众,造成政府日常行政与新闻发布工作的被动局面。
新闻发布机制不健全。新闻发言人在政府部门里行政级别较低,不了解核心领导层的决策内容,经常被叫来临时上阵,在没有掌握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匆忙回答记者提问,容易闹出问题。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上,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由于连夜从北京远道而来,在对现场救援情况缺乏了解的条件下仓促上阵,以答复记者的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的言论引发社会舆论非议,被免去新闻发言人的职务,成为有缺陷的新闻发布机制的牺牲品。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各地各部门普遍缺乏新闻发布专项应急预案,在现有应急预案中对新闻发布也缺乏明确规定,难以按照应急步骤统一协调召开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言人缺乏训练。新闻发布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相当的口才与应变能力才能胜任。但是目前我国新闻发言人队伍还处于初创阶段,很多新闻发言人是从党政领导干部岗位上转任而来,没有媒体从业经历,缺乏与媒体沟通的经验技巧。有的新闻发言人不能及时回应突发事件,存在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等现象。新闻发言人队伍整体能力急需通过专业化培训加以提高。
提升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水平的途径
面对上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闻发布的科学化、专业化与系统化建设。
树立科学的新闻发布理念。坚持工作中“说好”和“做好”同样重要,改变过去认为工作要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的陈旧观念,在新媒体时代,“说好”可以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坚持与媒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不要把记者当作敌人,记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要把记者当作客户认真对待;坚持以舆论引导为主,避免简单粗暴的“封堵删”行为。
完善沟通顺畅的新闻发布机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新闻发布,提高对新闻发言人及其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坚持结合应急预案制定新闻发布管理办法,规范新闻发布行为;坚持明确规定新闻发布主体,统一对外发布口径,避免出现不同声音相互打架;坚持明确要求新闻发言人全程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建立新闻发言人参与决策过程制度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制度,使新闻发言人参与决策过程、了解真实情况的权限能够与其新闻发布职责相适应。
建立专业高效的新闻发言人队伍。坚持建立新闻发言人选拔制度,选择合适人才担任新闻发言人角色;坚持常态化与定期化地开展新闻发布培训,重点加强新闻发布的流程、策略、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坚持维护新闻发言人的合法工作与生活权益,防止新闻发言人被妖魔化,影响新闻发言人队伍稳定。
系统归纳与推广国内外成功经验。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有许多前人留下的新闻发布成功经验与技巧。例如,在面对两难选择提问时,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真话不可全说,但是假话一定不能说;在是否向记者提供信息问题上,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正在等待的记者是危险的”,而德国新闻界认为“正在徒劳等待的记者更危险”和“正在徒劳等待并且相互交换信息的记者最危险”,需要及时向记者提供最新权威消息。
责任编辑:周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29/7249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