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重庆:重塑公平正义 远离“狠化”社会
2013年07月30日 10:59原题:用公平正义消减社会“弱势心态”
近来,发生了一些令人愤慨的恶性社会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恶性暴力事件为何屡屡发生,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社会戾气?
这些矛盾和冲突,折射了转型期社会人们的复杂心态。有些人行为的暴力化和情绪的暴戾化,是重要的特点和体现。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接受《南风窗》采访时称:社会的“狠化”是当下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近来发生的冲突事件,显现出一些人做事不计后果,心比较狠,凡此种种,都在突破社会规则底线,值得高度警惕。
目前,强势群体和困难群体中的小部分,表现出了“比较狠”的一面,丛林化的生存逻辑,被一些人接受、认同——强势者凭借其手中的财富、权力,攫取社会优质资源,导致社会资源分配失衡,社会规则遭到破坏,文明底线屡屡失守,反而陷入一种不安全境地;而困难群体往往认为,善和软就意味着被侵犯、被威胁,遂而用“更狠”的方式回击,用极端的方式报复。
一些走极端者将不满与怨气,撒向了更多无辜的普通人,甚至更弱者。正如于建嵘所说,“放大性攻击受害最多的其实是穷人,他们作为个体也没有多大力量攻击有钱有势的人。”
“弱势心态”蔓延,很容易致使内在情绪失衡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的弱化和降低。《人民日报》称,如果说“稳定预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弱势心态”就是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构筑现实的壁垒,可能把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
随着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的加大,部分社会群体承受着巨大压力,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易滋生暴戾情绪,萌生泄愤欲望。现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沟通不够,经过心理的“哈哈镜”折射,极易造成误解和偏见,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有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去年发生了数起医生被砍、被杀事件,行凶者认为医生太冷漠,看病太贵、太难,将一些体制弊端归结到医生的头上;他人眼里的“强势群体”医生则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弱者,工作很累,还得不到病人的理解,安全感匮乏。社会“弱势心态”已经逾越群体界限,呈现一定普遍性。
这是个亟待解决的社会性课题,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可个人的努力需要获得相应的回报和内心归属,且生活有尊严、有希望。毋庸置疑,公平正义才是消减社会“弱势心态”的良药。
驱散“弱势心态”的阴霾,需要不同群体间加强理解与沟通,消弭隔阂,多一份包容与理性,还需要重塑社会公平正义,提速体制改革,促进权利公平、分配公平、机会公平等,培育自信、平和、积极的社会心态。唯此,才能避免“弱势心态”激化社会矛盾,远离“狠化”社会。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30/7250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