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江苏:对外开放与苏南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动力

2013年07月31日 10:18

基本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研究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基本动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依照“开放合作引领区”的规划性目标,需要从苏南对外开放的历史优势、时代趋势与区情特点出发,把战略重点转向“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相应地把动力机制从外生转向内生,并从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入手增“创”机遇、推进创新,切实推进苏南区域现代化进程。

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现代化的动力作用

一个特定区域的对外开放往往带有国际国内“双重开放”的特征,两者都会通过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对现代化产生作用,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同与互补效应。

对于国际开放而言,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全面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与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可以通过市场规模扩张和“干中学效应”获得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进而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提高充裕要素劳动力的报酬和促进劳动力转移进而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和缩小收入差距;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在引进物质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与管理等“知识溢出”,进而促使生产要素由低效率组合转向高效率组合;三是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给输出地带来技术进步、技术外溢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多重积极效应,进而促进本地经济增长。

对于国内区际开放而言,区域市场的有效整合或区域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这是因为,一方面区际开放能够促进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按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可以降低产出损失和要素市场扭曲,同时可以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企业合作与交流、技术传播与扩散;另一方面,区际开放程度越高,区域间产业分工越合理,产业结构越优化,商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配置越充分,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供求矛盾就可以得到缓解,从而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苏南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转型与动力重塑

1.第一轮出口导向型对外开放战略决定了区域现代化动力的“外生性”。过去苏南对外开放的重点在于通过出口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集聚国际生产要素来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形成了“出口导向型”开放模式。应该看到,近年来,这一开放模式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已出现不少弊端,如:市场过度集中和依赖于欧美市场的发展,对外“依附性”强,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外轻内”发展会导致经济结构中的外需产业过度膨胀,不利于内需产业成长。未来苏南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对外开放模式必须加以扬弃,并确立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模式以重塑苏南区域现代化的新动力。

2.第二轮对外开放战略立足于“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有利于塑造区域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与第一轮对外开放以加工贸易和吸收FDI的“两头在外”的开放模式不同,第二轮对外开放战略模式适用于具有“大国条件”的经济体,强调利用内需市场的巨大规模和优势,通过构建由本土跨国公司主导和治理下的国内价值链,大力创造、吸收和利用先进的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发展壮大自己,与发达国家共享分工与贸易福利,是一种利益平等的“主动型”开放模式。因此,基于内需的对外开放战略,是苏南从要素驱动阶段逐渐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并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一轮对外开放中苏南“创”机遇促发展的思路

江苏“闯”出了乡镇企业发展机遇、“抢”出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机遇以及当前正面临“创”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机遇。苏南面向现代化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本质在于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抓手在于继续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的动力作用,关键是在扩大内需条件下,扎实推进“三个国际化”战略。

1.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构建开放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关键是要增强国际化企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一是通过引导国际化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支持企业在全球范围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构筑以技术、创意、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二是积极培育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利用国内高速成长的巨大市场规模,通过竞争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来创建本土品牌企业;三是突破以往单一的“引进来”模式,加快“走出去”步伐,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通过全球布局寻找低成本的要素资源,获得低成本优势,并注重获取关键技术、工艺流程和商业模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2.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以往对外开放模式以“招商引资”和引进资本、机器设备、技术为主不同,新一轮的开放模式应更多地体现“招才引智”的特征,以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制度创新为焦点。要抓住危机后孕育新一轮技术革命和跨国技术贸易、技术合作与转移加快以及西方经济长期陷入衰退的时机,充分吸纳全球科技、人才、知识和智力成果,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通过推进教育国际化提升本土人才的全球化素质,打造一支掌握国际先进高新技术、能够应对国际竞争的以科技型企业家和高端研发人员为骨干的领军团队。

3.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城市是国际化的主要载体,宜居、宜业、宜行的国际化城市才能具备吸纳全球创新要素的条件。一是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设施、国际水平的城市管理、符合国际惯例的商业环境的中小城市,形成一系列具有差异化和协同错位发展功能的城市群;二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城市品质的提升,与信息化相互融合创造出一批具有基础设施智能化、社会服务智能化、生产机构智能化的智慧型城市;三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物”的国际化,同时增强外来人口或者移民的城市认同度和提高城市化特色品位,促进人文精神方面的“人”的国际化。

(本文作者:刘志彪为江苏省社科院院长;章寿荣为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杜宇玮、 王树华皆为江苏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31/7252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