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放松贷款利率管制

2013年07月31日 09:27

 

【全球财经案例】

【事件介绍】

中国人民银行:全面开放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开放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其中包括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同时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不放松住房贷款限制,是因为政府不希望通过货币调控刺激房地产投资和投机的反弹,那样不仅会妨碍城镇化进程,还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在此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为63个和55个,分别比5月份减少了2个和9个,有半数左右的城市房价环比涨幅有所收窄。

目前,城市之间房价分化在加剧,一部分城市的房价仍在上涨但涨幅不同,一部分城市的房价基本持平,还有一部分城市的房价出现下降。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一些地方楼市仍然供不应求,控制投资投机需求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随着双轨运行基本制度的确立、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以及启动房产税试点等,房地产市场迎来‘后调控期’。”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苗乐如说。

从土地市场看,房地产开发商拿地的热情升温。国土资源部近日公布的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土地市场延续回升态势,各用途地价环比、同比涨幅有所扩大。城市综合、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同比增幅连续三个季度加速上涨,整体涨势步入较高位区间运行。

“从基本面看,房地产市场态势是‘回暖转常态、震荡稳有升’。投资增速从2012年12月的同比上涨16.2%回升至2013年5月份的同比上涨20.6%;在施工面积也从同比下降13.2%回升至同比上涨16%。”苗乐如说。

面对高烧难退的楼市,一些专家建议,加快推进制度建设,从行政措施转向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法律手段。同时应处理好有限资源与开放市场、市场与保障双轨运行、住宅与非住宅、租与售、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利好中资银行

标准普尔近日发布题为《中国放松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一小步是中国在金融业改革上迈出的一大步》的报告称,中国近期下调利率以及部分放松贷款和存款利率管制的决定可能推动金融业改革,其长远利益将超过对中资银行净利息收入和盈利能力的短期负面影响。

利率市场化令银行短期阵痛

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曾怡景表示,预计降息和利率市场化将导致中资银行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在今明两年分别下降10个基点和20-25个基点。而标普亚太区董事兼信用分析师廖强则预计,内银今年净息差将会收窄12-13个基点,预期内地银行业今年平均资产回报率介乎0.8%-1%,去年则为1.3%。

该报告还指出,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同时,但贷款增速不会猛然上升。标普仍然维持中资银行业全年贷款增速12%-14%的预期。

小型机构未来将继续吸储

标普的报告同时预计,中国央行此举短期内对大型和小型金融机构的影响有所差异。曾怡景预计大型银行的利息收入短期内将因下调贷款利率下限而遭到削弱。这是因为在此类银行贷款客户中所占比例较高的大型国有企业拥有较强的议价实力。而小型银行在与小企业就贷款条款进行谈判时拥有更强的议价实力。而且,随着大型银行扩大小企业敞口,小型银行的业务压力在未来2-3年内将日益加剧。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可能是这一新环境下的定价者。我们预计很多小型机构将跟进以继续吸引存款。

 

财经观察:中国放松贷款利率管制之后

曾经中国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都受到行政管控,近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迈出象征性一步。中国放松贷款利率管制之后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将存贷款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还差关键一跃。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款利率也实现了市场化,如果未来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贷款利率全面松绑 利率市场化迈出一步

中国金融市场处于尚未完全放开的状态,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曾受到行政管控,银行自行调整的空间有限,这使得国内存款利率一直较低。而银行则从较大的存贷息差中受益,储户尤其是中小储户利益受损。

自从1996年建立全国统一的拆借网络形成市场化同业拆借利率开始,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由此开启。

2012年6月,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同时,央行还宣布,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后又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存款利率上限首次上浮,贷款利率下限下浮,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象征性步伐。

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贷款利率七折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也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只有11%的银行贷款是以低于央行基准利率的水平发放的。这就是说,只有非常少的借款人将从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七折下限措施中受益,而这些借款人几乎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这表明,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实际上短期影响较为有限。

利率完全市场化需要取消存款利率上限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但它往往和影子银行搅合到一起,通过规避现有利率管制,给存款人带来一些实惠的同时,也给监管带来困难和新的风险。

目前,中国家庭储蓄大部分都局限在银行存款。央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其中居民存款大约40多万亿元,相当于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0%。

 

民众将约50%的收入储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但存款利率存在上限使得民众对银行或议价能力较高的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补贴,这意味着储户合理利益的损失。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价格应主要由市场决定,市场决定价格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也有助于发展金融市场。但利率市场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还会继续渐进向前推进。

利率市场化关键一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

央行认为,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也是风险最大的步骤。一旦打破存款的垄断定价格局,市场化竞争会导致存款利率快速上行,进而使得银行息差大幅压缩。这将不利于守住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及稳定市场预期,特别是在刚进行过一轮“钱荒”压力测试且金融机构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

根据国际经验,存款利率放开后,银行的存款争夺会非常激烈,这会提高银行的融资成本。由于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必将被挤压。为了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一般都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曾表示,可以进一步扩大甚至放开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上浮区间,然后再逐步扩大短期存款利率上浮空间,直至最终放开上浮限制。从上述表态中或许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的路径。

除了实施存款保险计划之外,近期内可能推行的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措施包括:提高存款利率上限至基准利率的120%;扩大长期存款利率(如3年或5年期)的上浮区间,从而限制其对银行利润的影响。

【启示与思考】

如何理解央行本次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举措。

首先,这是中国政府通过渐进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有助于改革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贷款利率下限的完全放开,将会进一步考验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从而促进商业银行采取更加差别化的定价策略,并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存款利率上限依然存在的前提下放开贷款利率下限,这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息差显著收窄,从而既会促进商业银行转为向风险溢价更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也会敦促商业银行去积极开拓传统借贷之外的其他业务领域、加速其结构转型。

其二,这一举措的直接受益者是央企、大型地方国企、上市公司与部分资质较好的政府融资平台,而非中小民营企业。过去两年内,企业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的,仅占贷款总规模的15%左右。2013年第一季度,仅有11%的新增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而能够享受到低于基准利率的优惠利率的,则是规模雄厚、信用记录良好、享受政府隐含担保的央企、大型地方国企、上市公司与部分优质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下限的取消,既有助于一些中小规模商业银行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大企业客户,也有助于商业银行整体从企业债等直接融资市场上争取大企业客户。然而,这必然是以存贷款息差的进一步收窄为代价的。

其三,取消对农信社的贷款利率上限管制,这一方面颠覆了传统上对高利贷(超过基准利率4倍)的定义,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农信社更好地覆盖小微企业贷款与三农贷款的风险。这有助于增加小微企业与农业的贷款可获得性,从而降低小微企业与农业的真实贷款成本。不过,全面提升农信社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治理水平,是更好地发挥农信社为中小客户提供金融支持的前提条件。

其四,这一举动相当于间接地、局部地降息。当前宏观经济增速仍在下行、经济自主增长动力疲弱,需要宏观政策的适度放松。然而,货币政策调整又受到房价全面上涨、制造业产能过剩、短期资本外流的制约,央行在下调基准利率方面遭遇掣肘。在这一背景下取消贷款利率限制,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真实融资成本,从而稳定投资增速。不过如前所述,一方面能够享受优惠利率的企业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央行并未放开个人住房利率贷款的下限,能够从中直接获益的群体是有限的,这甚至可能强化当前“国强民弱”的企业格局。

利率市场化通常会伴随着金融风险的上升。例如,日本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存贷款利差收窄,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将更多资金投入更具风险的资产市场,从而最终形成了资产价格泡沫。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避免金融市场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乃至爆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31/7253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