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网格支部”服务城乡居民
2013年08月01日 08:33
近年来,武胜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主动研判形势,积极探索实践,围绕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目标,着力破除制约城乡基层党建同步发展的瓶颈,突破区域内基层组织的建制、行业和隶属关系等限制,率先在城乡结合部沿口镇河东社区试行“网格支部+综合党委”组织运行模式,迈出了按照区域抓党建、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协调同步发展的新步伐。
一、背景与起因
随着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步伐加快,党员的流动性加剧,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等功能逐步削弱,这种现象在城乡结合部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类型党组织相对封闭,组织活动体内运行,对流动于组织之间的党员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必要的约束;城乡之间、党员居住地与就业单位之间党建工作相对分离,城乡基层党建发展极不平衡。以该县河东社区为例,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党组织隶属各不相同,主要是纵向领导,基本没有横向联系,区域内党建工作就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驻地单位有相当多工作必须依赖社区的支持,社区也需要所辖各单位密切配合,而由于组织隶属上的不同、联系平台的缺乏,导致组织之间沟通极为不便。城乡之间、党员居住地与就业单位之间党建工作相对分离,随着党员社会活动范围、方式、内容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就形成组织对党员一定程度上的“失控”,一些存在于社区的社会组织、流动人员特别是城乡结合部成为党建“空白点”。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有必要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为此,该县在广泛升入调研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区域党建、城乡统筹”的工作思路,并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网格支部+综合党委”的组织运行模式。
二、做法与经过
实践中,该县着力在架构组织体系、健全互动网络、完善管理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发展。
(一)“三化推进”变格局。通过成立片区综合党委,突破基层组织设置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活动体内运行的局限,形成了全面覆盖的组织网络,消除了党建“盲区”和组织“空白点”。一是组织设置网格化。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加强管理、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将辖区内13个村(社区)、企业、学校、行政事业单位党组织进行统筹整合,成立了沿口镇河东片区综合党委,形成了全面覆盖的组织网络。二是组织管理一体化。综合党委设党委委员9名,书记1名,副书记4名。综合党委所属各党支部、党总支按照党内规定,从相应的党委中剥离出来(原行政关系不变),接受综合党委的领导。所有党组织的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综合党委,由综合党委统一教育管理,统一组织学习培训,统一开展活动。三是组织资源集约化。通过采取“网格支部+综合党委”组织设置模式,强化了综合党委在辖区内的工作主导权、资源调配权和活动统筹权,有效解决了在城镇社区内不同类别、系统党组织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缺乏沟通交流、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有效整合了一个区域内党组织阵地、人才、资金、信息资源,从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优化了党组织设置管理。
(二)“三项机制”强保障。着力在准确定位综合党委职能、健全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推进区域党建工作制度化、长效化。一是健全分类指导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基层组织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新途径,对区域内基层组织实行分类归口管理,基本实现机关、农村、社区、行业之间互联互通和工作全覆盖,有效提高了运作效率和服务管理水平。二是构建双向共管的责任机制。实行在职党员由机关和社区双向共管,开展“机关党员社区报到”活动,规定机关党员必须到居住地社区认领公益岗位,采取“业绩量化+群众测评”的方式进行分类考评,如实记入档案,并作为提拔使用、晋级晋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流动党员管理,分别明确户籍所在地、社区和工作单位党组织的共管责任,日常教育管理由社区和工作单位共同负责,预备党员转正或其他重大事项需三方分别加注意见。三是建立定期会商的议事机制。综合党委定期组织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规划和部署基层党建工作,通报相关情况,交流经验做法,特别是就区域内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管理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共识。共召开联席会议30余次,协商解决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等具体问题15个,形成《关于健全综合党委运行经费保障机制的决定》等决议11个。
(三)“三联三促”聚合力。通过组织之间的帮带互促、协作联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和拓展工作阵地,实现不同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多种利益主体的相融互动。一是机关联企促规范。对党建资源少、党员人数少、组织活动开展少的“三少”型企业,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同过组织生活等措施,帮助企业规范党建工作。分期分批选派21名机关、社区干部到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建立党员先锋示范岗6个、组织开展技能大比武等活动10余场、提供党建资料2000余份、帮助解决党员组织关系转接38人次、发展党员17名。二是企业联村促发展。坚持企业对口帮扶农村,明确帮扶主体,签订帮扶责任书,从企业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到村担任“两栖”书记和发展顾问,积极吸收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务工,基本形成村企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企业选派“两栖”书记1人、发展顾问2人,村企共建党员服务中心1个,村企党员结成帮扶对子28对,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3人。三是学校联村促教育。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为着力点,建立城乡学校共管机制。辖区内城南小学分别与三家村小结成“教育共同体”,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和一名副校长分别为村小的共建责任人,每月至少到村小上班、指导工作2天。积极开展互动交流,安排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村小教师到城顶岗锻炼,确保城乡教育平衡发展。
三、成效与反响
通过城乡资源共享、活动共抓、秩序共管等措施,“网格支部+综合党委”的作用充分凸显,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资源共享,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综合党委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大统筹调控力度,推动党建资源的良性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运作效率的最大化。一是资源共享。强化资源集约意识,打破城乡、区域、行业分割的状态,推动资源均衡流动、双向开放,形成结构合理、资源共享的城乡一体格局。进一步拓展、提升远程教育功能,通过远教网络平台将区域内企业、机关、学校、社区之间的资源进行横向链接。二是优势互补。针对农村干部熟悉基层情况、群众工作能力强,机关干部懂政策、懂法律的实际,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组织机关、村(社区)干部协同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促进村(社区)干部的政策水平得到提升,机关干部的实践能力不断加强。三是服务对接。机关党员到社区法律援助中心“兼职”,为党员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援助240余人次。通过积极协调,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免费培训村(社区)卫生站医务人员80余人次,县内“名医”结对指导村(社区)医生9名。完善管理网络,建成社区流动人口图书站1家,积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为社区爱心超市捐资捐物10余次。农村党组织积极向企业推介优秀技术人才200余人,向社区推介30余人从事城市建设基础性工作。
(二)活动共抓,实现城乡同步发展。针对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城乡经济发展不同步的实际,综合党委通过实施“五大工程”,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城乡党员结对帮扶工程。开展“城乡党员手拉手,共建和谐新党委”活动,采取“1+1”、“1+N”的方式实施对口帮扶。辖区内97名机关党员结对帮扶124名农村、社区和企业贫困党员,协调争取和捐助帮扶资金40多万元,提供致富项目37个。二是农村改革发展助推工程。县检察院、文体局、审计局分别对口联建3个农村支部,帮助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培育主导产业。综合党委整合区域资源,新发展星级农家乐3家,引进规模以上企业4家,发展种养殖项目7个,协调项目资金1500余万元,唐家山等三个村人均年增收150余元。三是党员群众就业直通车工程。根据辖区企业用工需求,统筹建立台帐,组建就业人才库。按照“技术培训作为基础、党委推荐打开渠道、企业合同形成保障”的模式,整合辖区职业技术学校资源,组织城镇无业居民、失业党员、生活困难人员免费进行短期实用技能培训,积极向企业输送技能人才,统筹解决企业用工难、群众就业难的问题。先后举办技能培训班5期,培训下岗工人、农村党员632名,为辖区内企业输送技能型员工320名。四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建成农村新居示范点1个,新建乡村乘车点8个,新建功能完善的专业洗车场1个,改建、扩建集贸市场2个、新增摊位128个,新建沼气池67口,改厨、改厕、改圈97户。同时,综合党委协调、争取资金130万元,帮助整修乡村公路1.7公里、便民道3.5公里、水渠2.1公里。五是城乡党员零距离工程。探索建立城乡互动的开放式组织生活,开展“同学习、同交流、同进步”主题活动,党员根据自身特点、发展需要自愿结对。制发党员“连心卡”,记录党员基本情况、技术特长、联系方式等内容,方便结对党员交流沟通。通过开办农家课堂、建立党员实践锻炼基地等措施,推动城乡党组织交流融合,促进党员共同提高。截至目前,共组织培训城乡党员160余名,举办城乡党员恳谈会、交流会3次,参与党员达300余人次。
(三)秩序共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综合党委以党组织为纽带,统筹协调辖区内各类组织,切实采取措施,有效实现了辖区“精细化”管理。一是加强组织管理。加强社区、农村信息收集处理,以党员志愿服务者为骨干,确定社区管理联络员和信息员,分区域收集各种信息。二是狠抓治安联防。分区域组建小区或街道联防队,由党员志愿者并吸收企事业单位保安人员、社区居民参与,协调公安部门,购置必备设施,坚持每天晚上7-12点开展“拉网式”无缝巡防,确保辖区平安稳定。三是强化信访维稳。畅通居民诉求渠道,在综合党委服务大厅设置“民声”岗,由辖区“两代表一委员”轮流值班,收集辖区居民和群众的意见建议,转交相关单位处理,确保信访问题不出辖区。四是注重纠纷调处。将辖区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组织起来,成立矛盾纠纷调处组,摸排调处辖区各类纠纷矛盾,积极配合城管、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开展活动。截至目前,工作组协同处理征地拆迁问题30余件次,成功调解土地承包纠纷、社区邻里矛盾160余起,促进了辖区和谐稳定。
四、探讨与评论
在试行“网格支部+综合党委”新模式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研究、认真实践、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做法,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与体会。
(一)必须强化领导,加强管理。构建统筹城乡、区域一体的党建工作格局 ,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党员队伍呈现出结构复杂化、行业多样化、活动范围扩大化等特征。所以,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区域党建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领导,统筹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该县综合党委充分利用组织、技术、人力等优势,统筹制定辖区内三个村的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主导产业等做法,充分印证了这一道理。
(二)必须立足实际,紧扣发展。实施区域党建一体化的主旨是服务社会、服务发展,通过深层次的融合,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资源运作效率的最大化。实践中,该县通过实施“三联三促”、“五大工程”等活动,统筹整合辖区资源,做到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发展,实现了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必须定位社会,致力服务。区域党建一体化工作的着力点应定位在突破党建工作“体内循环”状态,通过统筹整合各种要素和各方力量,为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实践中,该县针对不同领域、行业、类别的基层组织之间缺乏深度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机制不畅等实际,努力搭建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整合组织功能和优势,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活动载体,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形成了社区综合党委统筹、单位党组织具体负责,立足岗位服务本职、立足社区服务群众的新格局。
(四)必须强化统筹,完善机制。由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农村行业差别大,各有优长和短板,加之长期的纵向组织关系造成了党建资源分隔性浪费,优势不能实现有效互补。要有效、有机统筹城乡党建,必须要在完善机制上狠下功夫,研究制定着眼长远、务实管用、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实践中,该县研究制定了统筹合理使用辖区党建资源的长效机制、综合党委运行经费保障机制、统一管理分类指导工作机制、多方共管责任机制,形成了辖区活动阵地统筹共用、党建活动经费统筹使用、党务人才统筹调用、党建工作统筹共促的良好格局。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如:综合党委与所辖支部在管理层级上处于“党政剥离”状态,如何加大统筹力度值得思考;在职党员双向共管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城乡党组织各自潜在的资源尚未有效盘活,在推进城乡各种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特别是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等。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1/7254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