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党建带群建服务“外来嫂”

2013年07月31日 10:34

 

一、背景与起因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上海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程度高,人口结构变化显著,社会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群众思想活动多变性差异增强,特大型城市社会管理更加复杂,党的群众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外滩社区人在户在外来女性有400余人,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所在的家庭大多属于较困难的。她们远离故乡,来到上海,心理、文化上的融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人格上自主自信,才能成为新上海人。外滩社区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推进零距离服务,以妇联“关爱一生---外来嫂温馨家园”项目化运作为契机,整合区妇联、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劳动就业中心和社区单位等各方资源,实施亲情化的服务,努力搭建关爱外来嫂的爱心桥梁,切实解决外来女性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她们的生产、生活技能,改善她们的生活质量,让外来嫂切实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和归属感。

二、主要做法

外滩社区大力发扬家庭志愿者在服务世博、奉献世博中的良好风范,践行“政府推动、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家庭志愿者参与社区公益服务的机制,加强“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服务中心”建设。拓展和规范“关爱一生”项目,形成“外来嫂温馨家园”,把社区外来妇女工作做深做实,使外来妇女切实感受得到妇女组织热情而贴心的服务。 外滩外来嫂温馨家园是针对外滩社区400多名外来嫂的服务项目,共有四个板块的内容:

一是维权家园。法律引导,帮助外来女性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举办法律讲座和咨询活动,赠送《妇保法》,请律师以案说法、解读密切条款,指导证据收集方法等。心理疏导,依托区妇联“康乃馨”工作室优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和谐相处,和谐家庭”专场辅导,召开外来女性恳谈会,建立互助交流平台,学习调处家庭、邻里关系的方法。

二是巾帼家园。会同街道劳动、民政等部门,提供就业援助,引导参加社区家政服务、社区公益服务。为外来女性购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东方信息苑公益卡,使其免费享受电脑培训和全年上网,掌握网络通讯的基本手段。

三是公益家园。以节载道,开展以助老、助困为内容的“情暖四季”活动。春:元宵节包汤圆,赠送给社区结对独居老人。夏:端午节包粽子,赠送给贫困家庭子女。秋:中秋节共团聚,向困难家庭外来嫂赠送月饼。冬:在老年协会的编织手工坊中学编织,将作品赠送给社区困难家庭。

四是乐活家园。通过讲座、咨询、结对等形式,为外来嫂家庭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服务。将其纳入区妇儿工委“母亲素质工程”项目服务人群,向社区20-40岁为人妻、为人母的外来女性提供贯穿女性结婚、怀孕、生育、教子等各阶段的一体化保健服务和一系列培训教育,帮助树立积极的婚育观、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在“六一”、寒暑假期间利用社区图书馆、文化中心等资源,发动社区志愿者为外来嫂家庭子女组织学习娱乐活动。

通过项目的实施,努力提高对外来嫂们指导服务的覆盖率,确保居住在社区内的每个外来嫂家庭每年至少接受3次指导服务;构建社区外来嫂的志愿者队伍,促进“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服务中心”社会化、项目化、实事化服务的发展;活动经费由区妇联和社区(街道)党工委共同拨付,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使服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三、初步成效

外滩街道针对外来嫂这一群体处于相对弱势的特点,零距离服务搭建关爱外来嫂的爱心桥梁。外滩社区在区妇联的指导下,借助社区“外来嫂家园”这个平台,开展了党群共建,以真情关爱、真心相助、真诚相待为主要活动内容,努力搭建关爱外来嫂的爱心桥梁,受到了外来嫂们的欢迎。

真情关爱,了解需求,做好服务。外来嫂们来到上海,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让她们尽快适应上海、融入外滩社区,做一个文明的新上海人,是街道妇联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在座谈和走访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外来嫂们的需求,针对性地开设了“欢迎你来到上海”及“面对机遇和挑战,怎样做一名成功的女性”等系列讲座。组织外来嫂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国家有关政策,增强她们的维权意识。组织外来嫂们参加“共学文明礼仪,同建美好黄浦” 等活动,对外来嫂家庭进行文明礼仪知识培训,促进了外来嫂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和谐。在外来嫂家庭中开展“真情永驻我家,唱响文明和谐”-寻找真情家庭系列活动,有的家庭还参与了“黄浦区真情家庭故事比赛”活动。外来嫂小徐来自东北,对南方的生活习性不适应,参加社区的家政培训,很快掌握了烹饪、点心制作、插花等技艺,并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和就业的技能培训,融入家庭、融入社区,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赢得了生活的自信。虎丘居民区党总支还开设女性谈心屋,对外来嫂所遇到的矛盾进行心理疏导,为她们帮困解难提供服务,使居民的心结通过情感上的沟通、思想上的开导、心理上的慰籍,迎刃而解。为重症病人找回生存的希望和安慰、为残疾人和特困人群谋取合法权益、为反目的家庭和邻里关系修补裂痕、为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事件积极反映协调。这种“门诊式”的心理服务,把矛盾和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使党群共建在社区工作中牢牢把握了主动权。街道妇联还凭借自身优势和外界专业单位的援助,开设外来嫂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并定点定时为社区女性和外来嫂服务,提升妇联服务的质量拓宽服务的领域。

真心相助,职业帮扶,凝聚人心。街道妇联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依托街道就业服务中心,向外来嫂们发放《外来嫂就业愿望情况调查表》,了解她们的就业需求,同时根据外来嫂的现有职业能力,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利用社区资源组织相关技能培训,如点心制作、烹饪技能、绒线编织、插花等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来沪女性的职业水准和就业能力。每年组织外来嫂座谈联欢,邀请她们中的优秀代表畅谈职业生涯中的体会、收获和烦恼。同时借助 “外来嫂家园”这个平台,为生活有困难的外来嫂解决实际问题。如外来嫂小朱,三口之家仅靠丈夫微薄的工资度日,家庭矛盾凸现,妇代主任和就业援助员积极联系驻区单位替她寻找就业岗位;正巧社区单位33号餐厅需招聘收银员,但条件必须是上海常住户籍;而小朱只有临时居住证,不合条件;经居委反复与招聘方推荐,经面试合格,小朱被录用;居委又与用人单位协商给他交纳综合保险,并根据小朱的出色表现给她加了工资,为她全家缓解了燃眉之急。又如:借住福州路379弄50号的吴大姐为了照顾在上海读高中的女儿,与丈夫从安徽来上海后,仅靠她丈夫一人打工,维持全家的生活。针对她家庭情况,街道妇联会同居委多方奔走,为她落实了上海文化商厦的一份工作,使她们一家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吴大姐感慨地说,妇联为我解决了后顾之忧,告别了失落、孤独和痛苦,我要珍惜社区的关爱,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志愿活动,在同一片蓝天下,我要战胜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自觉融入社区、服务社区,以主人的心态,引得自尊和自重。

真诚相待,注重引导,构建和谐。街道妇联把社区内的外来嫂全部纳入“两病筛查”的对象,并落实“姐妹情”妇科重症后续救助,开展受检外来嫂疾病和保健知识讲座咨询。组织外来嫂困难家庭的子女参加黄浦区妇联“8.18”帮困助学暨自强队员社会实践活动,融帮困助学于社会实践中,增强自强队员自信心和社会融入度。外滩社区的党群共建将文明素质教育与文体活动开展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外来女性及其子女的文明素质。广泛开展了以“相认、相知、相助”和“爱心牵手、爱心承诺、爱心服务、爱心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三相四爱”社区创建活动。为社区少年和外来人员子弟提供学习交流、互助友爱平台,牵头组织开展爱心相助、亲子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7月29日的夜晚,在共建单位上汽集团的支助下,永胜居委与外滩街道办事处共同主办《仲夏夜之梦》暑期露天综合晚会,包括外来子女的社区青少年团队以《少年先锋队队歌》以及二胡、古筝等技艺展示自己风采,《感恩的心》对帮助与爱护过他们的父母长辈、同学朋友表达的深切感激,会上小区共建单位向困难学生传递爱心,增加了社区的凝聚力,也使社区外来人员及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得到陶冶。世博期间,街道妇联组建了一支由40名外来嫂组成的世博志愿者服务队,每月15日在宁东菜场出入口开展“文明着装”、“文明养宠物”、“不随意晾晒”等迎世博除陋习家庭志愿者文明宣传活动。外来嫂们积极参与到居委的弄口、车站、小区巡逻等各类志愿服务中去。每个志愿者都具有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做到跨前一步、守土有责,扎实筑牢居民区安保第一防线。世博后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规范家庭志愿者队伍管理。通过制定制度、建档立卡,健全家庭志愿者的培训、服务、评选表彰等机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满足外来嫂发展的渴求和进取的愿望,拓宽服务领域,打造家庭志愿者服务品牌,开展内容丰富的特色志愿服务,从促进融合入手,让外来嫂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扩大社区服务的影响力。

为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黄浦区积极推进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实施区“关爱一生”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服务对象实施了 “亲子家苑”、 “独居老人关爱网” 、“‘孕·育’之家”等项目,努力转换家庭工作的思维方式和机制手段,将工作重心由活动型向服务型转变,有效实现服务品牌的项目运作,为广大社区家庭提供了社会化、项目化、实事化、多样化的服务着力在提高组织影响力上下功夫,在提高社会动员力上下功夫,提高工作创新力上下功夫,在提高群众亲和力上下功夫,真正成为工作活跃、作用明显、群众信赖的 “妇女之家”。

 

四、实践启示

外滩街道着眼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党建带群建、群建服务党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把提高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重要任务,做群众思想的引导者;认真履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参与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权机制建设,做群众权益的代表者;把竭诚服务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关心来沪人员的生活,做服务群众的实践者;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积极参与基层社会矛盾“大调解”,多渠道合理化解矛盾纠纷,做社会和谐的促进者。

党群共建,服务群众拓展新领域。外来人员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同样作为城市社会细胞的外来嫂及所在家庭,大多属于较困难的群体,对其的关怀目前仍游离于主流社会视野之外,从而不利于这些家庭自身的稳定和城市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外来嫂生活质量的好坏是反映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和分享进步成果与否的重要标尺,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反映。外滩街道的实践强调了在加强城市化和现代文明建设的同时,社会各相关方面也应该重视外来嫂及所在家庭的社区照顾问题。外滩社区立足外来嫂家庭特性,通过社区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多元的社会网络搭建关爱外来嫂的爱心桥梁,深化服务群众的机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和谐共生”体现了人文关怀。外滩社区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视角,贴近社区的需求以项目化运作开展对外来嫂的关爱,切实解决外来女性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她们的生产、生活技能,改善她们的生活质量,让外来嫂切实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和归属感。满足外来嫂的需求,把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这一群体,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体现了“和谐共生”的人文关怀。外来人员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与市民待遇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特征。衡量和谐社区还应该包括外来人员生存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提升。实现和谐社区首先应实现人的现代化,其中包括外来人员生产方式工业化、生活方式城市化、思想观念现代化。

社会协同,探索社会管理新途径。外滩街道依托党群共建,开展“外来嫂家园”的实践,具有创新性。一是搭建资源整合的平台。以妇联“关爱一生---外来嫂温馨家园”项目化运作为契机,整合区妇联、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劳动就业中心和社区单位等各方资源,大力促进外来嫂及其家庭的关心扶持。二是形成了工作品牌。以维权家园、巾帼家园、乐活家园、公益家园等项目,形成了“外来嫂家园”的工作品牌。设计满足外来嫂需求的培训课程,举办外来女性职业技能培训和招聘会,提高来沪女性的职业水准和就业能力;大力提升和改善外来嫂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开设外来嫂家庭教育的专场咨询;帮困活动中,对家庭情况困难的外来子女资助了奖学助学金;开设女性谈心屋,对外来嫂所遇到的矛盾进行心理疏导,为她们帮困解难提供服务。三是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建立一支有特色的家庭志愿者队伍。明晰外来嫂志愿者的定位,规范招募、指导、培训、监督、考核、认可等过程。发挥自助助人引领作用。重点抓好家庭志愿者骨干的培养工作,特别是紧紧抓牢外来嫂团队带头人,充分整合她们手中的资源,不断拓展项目服务范围,探索社会管理新途径。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31/7254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