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四川: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弱复苏”
2013年07月31日 15:07
原题:全球经济“弱复苏”我们该怎么做
今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第六个年头,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显著变化,发展环境经受考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将相应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
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经济“弱复苏”态势很难改变。四川是中西部经济大省,正处于投资加速、产业升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跨越起飞阶段,下一步应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走向,结合省情,顺势而为,及时出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从外部环境看,美国引领全球经济艰难复苏,主要经济体前景和政策分化势必引发新一轮市场调整
为应对金融危机,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史无前例地大量注入流动性,美国先后出台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欧元区推出无上限购债计划,日本更是以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核心。在遏制经济下滑的同时,非常规刺激手段的大量应用也可能引发后期金融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加剧国际市场动荡,并导致各国政府债务高企,宏观调控政策空间不断缩小、效果逐步减弱。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国际组织纷纷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
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经济“弱复苏”态势也很难改变,各种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较直接影响的因素有:一是美元强劲升值,改变我国国际贸易环境。随着美国经济率先复苏、联储QE规模削减预期成型,美元汇率呈趋势性走强,将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我国制造业进口成本,甚至加剧国内生产者价格通缩风险;同时也将带动人民币兑世界其他主要货币走强,削弱我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二是跨境资本流向可能逆转,对国内宏观调控带来挑战。今年5月,我国新增外汇占款比上月大幅下降77%,6月更环比减少412亿元,显示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资本流向已发生调整,可能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被动减少,引发国内宏观环境紧缩。一旦国内形势明显恶化,出现资本大规模流出,甚至可能引发地方平台债务、房地产和影子银行等三大风险连锁反应,导致金融风险集中释放。三是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外贸出口增长困难。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仍将面临高频率的贸易摩擦,对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二、从国内运行来看,步入排风险调结构阵痛期,金融市场异常波动明显
随着要素成本优势不断减退、体制机制性矛盾日益凸显,经济发展内外条件的基本面出现重大变化,依靠粗放式投入、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难以为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历着由稳增长向降债务、排风险、调结构、转方式,向确保经济社会长远稳健发展的目标切换。
从国内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一些新问题新变化值得密切关注: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实体经济发展堪忧。从投资看,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回落,后续增长不容乐观;非金融企业债务水平高企,风险水平攀升。各级政府普遍依托融资平台大量负债筹措建设资金,通过信托贷款等“多元化”方式变相融资现象突出,本息偿付风险大幅上升;房价持续上涨,挤压实体经济。企业资金偏好“避实就虚”,企业存款大幅增长,扩大实体经济投资的意愿进一步降低;外贸形势严峻,出口数据存在套利虚增;影子银行快速扩张,表外业务功能异化。
在此背景下,国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密集出台相关监管和调控措施。在多重新因素叠加影响之下,近期国内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为稳定市场信心,央行针对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支持。
综合研判,本次金融市场异常波动,既有强化对理财产品和外汇业务监管增加银行资金占用的影响,也受累于财政存款上缴导致货币回笼效应等季节性因素,更重要的是货币当局针对未来美联储政策转向和资本大规模流出的可能性,有意放任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缩,以达到警示正规银行与影子银行,强化金融机构资金约束,推动金融风险适度释放的目标。整体而言,央行这一举动与去年以来出台的四部委463号文,银监会8号文、71号文、10号文等一系列调控新政,乃至年初债市扫黑风暴等重大举措一致,都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层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随着风险释放与主动政策作为,我国已进入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换的阵痛期。
三、把握新形势和治国理政新思路,主动适应国家改革发展和宏观政策走向
针对严峻、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把握全局,多管齐下强化宏观调控,在确保主要经济指标不逾越底线的前提下,主动淡化经济增速目标,明确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来。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按照既有的调控思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继续推进去杠杆、挤泡沫、压产能、调结构等政策目标。从近期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强力调控来看,中央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与此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也是前后一贯的。
综合研判,只要就业形势不明显恶化、不发生大规模资本跨境流出、不出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违约事件,预计国家不会轻易改变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货币信贷政策方面,预计货币环境总体趋紧,央行将重点保持汇率、利率基本稳定,坚决防止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低存准率等相对温和的数量型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降准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外汇占款规模变化。同时,组合运用资金面约束、价格约束、监管约束和窗口指导,强化信贷资金流向和投放节奏管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压缩过剩产能。财政政策方面,除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推开外,也可能择机把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过度消耗资源的产品等纳入征税范围。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如经济下滑超预期,可能扩大国债和地方债券发行规模。
四川是中西部经济大省,正处于投资加速、产业升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跨越起飞阶段,下一步应把握内外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走向,结合省情,顺势而为,及时出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通过科学推进城镇化化解产能过剩、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相对于沿海地区贸易品部门的产能闲置,中西部地区的产能问题更多表现为房地产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下降所引发的上下游关联行业产能过剩。而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所存在的风险和效益问题,其根源和实质不完全在于投资总量超出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于现有行政分割、政绩冲动等多重因素导致的供需错配。我省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吸取东部沿海地区早期无序低效城镇化和全国开发区建设一哄而上的经验教训,坚持规划的前瞻性,以成德一体化为突破口,发展集中、高效、一体化的大型、超大型城市群,以规模推动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升级,防止违背市场选择规律和资源配置机制的低水平城镇化导致城镇体系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并使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真正配置到未来人口要素流入地区,从而获得更稳健的财务回报与社会效益。
二是从国家政策走向中把握先机,加快地方金融业战略布局和改革发展。
金融领域将是新一届政府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我省应准确把握当前国内金融体系由国有银行主导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金融资源配置重心下沉、地方政府对于区域金融市场发育作用日益突出的发展趋势,加快资源整合重组,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增强我省对区域流动性的调节能力。当前应抓住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亟待增资扩股的契机,抓紧推进省属商业性银行筹备组建工作,力争以最低成本完成相关机构整合。同时,针对国家调控目标和各类企业去杠杆降债务的迫切要求,大力发展直接股权投资,促进PE/VC行业企业集聚。通过增加资本金供给,降低全省融资杠杆比率和信贷风险,增强省内优质企业通过公开市场募集资金的能力。抓住当前证监会的政策窗口期,加快组建区域性场外股权交易市场,为我省重大项目建设主体灵活退出变现、融通资金需求,特别是吸纳新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开辟新的资本金筹措渠道。
三是努力争取符合国家政策取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改革试点。利率市场化是下一步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我省可考虑争取开展存款利率上浮试点,利用资金异地套利冲动,增强省内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能力。通过探路利率市场化进程,打破行业垄断,运用市场定价机制矫正银行业机构信贷经营行为,转变要素粗放式投入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的要求,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开展市政建设债、区县平台集合债、中小企业成长保障债券的发行试点,为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融通资金。
四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取消不合理的审批事项,改善政务服务环境,严格清理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创造西部最优的投资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办公厅综合室)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31/7254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