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 各种材料 交流材料

论如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2013年07月31日 14:35

 

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恰当地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能渲染情境,创设氛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学生一个有声有色、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但是,任何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多媒体也不是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如果语文课堂滥用课件,就会剥夺学生宝贵的自主读书时间,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呢?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应用须把握准“火候”,须“精当”,须“雪中送炭”。总结教学中的点滴经验,我认为在以下环节可考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1.化难为易,突出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一是“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二是“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使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这样就突破了重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二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三张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此图表明了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3.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例如在教学《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教师适时地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画面。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是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4.化少为多,获取信息。

电教媒体不仅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而且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例如课文《五彩池》第二、三自然段文字分别介绍了五彩池的颜色和形状。配合这二段文字教师选用了一组录像,让学生饱览了姿态各异、光彩夺目的五彩池的形象。根据录像输出的信息,教学中安排了一次说话练习,目的培养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又吸收消化新的知识。在阅读了课文这两段文字后,教师让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练习说话。不少学生就能互相启发、补充。说出了课文中没有的五彩池的形状:有的像五角星;有的像蘑菇;有的象花中之王牡丹…

 

5.视听结合,发展语言

任何形象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说明。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电教手段,在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轨道上下功夫,能收到显着成效。例如教学一节语言综合训练课——《跟秋姑娘旅游》。教学中假设“秋姑娘”带领学生来到了丰收的果园。“秋姑娘”要求学生欣赏一篇一百多字的短文──《秋天的果园》:秋天,果子熟了。阳光下,那熟透了的柿子象一盏盏灯笼挂在枝头,红彤彤的枣象一颗颗玛瑙似的逗人喜受。满树的苹果象一张张孩子的笑脸。葡萄架下,成串的葡萄有红的、白的、绿的、紫的……闪着迷人的光彩。多么美好啊,秋天的果园!一阵凉风吹来,树枝摇晃,果儿点头,散发出甜甜的香味。教学中,视听结合,图文同步,调动电教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自然科学的内容更富于形象性,更能促进浮想联翩。

6.发展认识,把握联系。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电教煤体常常与其它教学媒体(如教师的语言、板书、图画、课本等)配合使

用,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例如课文《捞铁牛》说的是宋朝的一位名叫怀丙的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出八只大铁牛的事。怀丙和尚说: “铁牛是被水冲走了,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做实验固然可以说明问题,但能否另辟蹊径呢?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制作课件,既展示了当时捞“牛”的困难,滔滔黄河水,铁牛沉入于泥中,又分步展示了捞“牛”的全部过程,让学生明白船、沙、绳、牛这几样事物之间的联系,搞懂了水托船的力量比铁牛的重量大时,就把铁牛捞起来了。这就是怀丙说的话的道理。学生的认识过程随着电教媒体显示的作用获得了质的飞跃。

7.对比文本,培养美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例如在教学《燕子》这一课中燕子的外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处理文学信息的独特功能,把这两段文字输进计算机:其一,全身的毛都是黑的,还有一双翅膀和一个小尾巴;其二是课文的原句,并在“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凑”、“活泼机灵”几个词用不同颜色表示。教学时教师不断将两个句子切换,让学生对比、分析、理解比喻句的作用,从而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描绘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后,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炉峰上的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在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挥舞的银纱,美极了。”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画面。

8.再现情景,丰富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后,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炉峰上的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在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挥舞的银纱,美极了。”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画面。

总之,声光电影的多媒体技术,改变和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犹如给语文课堂输入了一股鲜活的血液,但这种辅助手段的应用须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31/7255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