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东盟市场潜力仍待开发 企业“走出去”需做足功课
2013年08月01日 19:03
今年是东盟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10年间,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专家指出,东盟市场潜力巨大,但“走出去”企业在进入东盟市场前,应当做足功课,并承担社会责任,避免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瓶颈。
十年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年来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商务部副部长高燕表示,按目前趋势有望在2015年实现双边贸易额5000亿美元的目标。
据中方统计,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547.6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001亿美元,年均增长22%。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为210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2%。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图片: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商务部副部长高燕、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晓钦介绍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年来经贸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数据显示,长期以来中国对东盟保持贸易逆差,但这一情况去年发生变化,2012年中国对东盟贸易实现顺差85亿美元。
高燕表示,这是受到东盟与多个国家建立自贸区后发生贸易转移的影响。中方将采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措施,扩大从东盟国家的进口。
此外,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近300亿美元,约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1%。东盟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四大经济体。同期东盟对华投资累计超过80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6.6%,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
东盟仍有巨大潜力待开发
自1999年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已达3100亿美元,境外登记注册的企业超过18万家,遍及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而与中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东盟,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
据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马振岗介绍,中国作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对东盟的投资也在不断增长。中国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其中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年均增长超过15%,投资领域也从传统的建筑行业、工程承包向新能源、制造业等行业延伸。东盟已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第一大市场,在缅甸、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外国投资来源地。这正是众多东盟国家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中国投资的原因。
(图片:7月18日,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品贸易博览会在泰国首都曼谷开幕,250余家中国企业参展。)
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楚玉峰介绍,我国水果加工机械约占东盟国家市场的四分之一,“东盟国家农产品丰富、市场广阔。相比欧美、日本的企业,中国企业生产的加工设备价格便宜,性价比高,适合东盟国家。所以每年我们都会组织企业到东盟考察市场,开展合作。”
专家表示,目前东盟市场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仍然潜力巨大。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介绍说,通过对东南亚国家的实地考察,他发现在科技、农业等领域,东南亚国家市场广阔。“东南亚对我们需求最大的地方可能是新能源等科技领域,另外中国农业也很有优势。”
马明强说,“例如在印尼,过去水稻产量是每公顷6.5吨,一家中国企业过去投资之后,通过合作、研发,将产量提升到13吨,效果非常显著。”
马明强同时提示,在水产养殖、电力、制造业等很多领域,中国企业都能在东盟国家找到巨大商机。
企业进入东盟前需做足功课
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企业走进东盟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瓶颈。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弘介绍说,公司在东盟各国投资了17个项目,总金额约6亿美元,但是在进入某些国家时仍然遇到了困难。“我们多次希望进入泰国市场,但是由于法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始终未能成功。”刘弘说。
针对这一问题,马明强表示,中国企业在进军东盟前,必须“做好功课”,避免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瓶颈。
“例如很多国家在某些特定的行业,会有一些保护措施,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中国企业没有提前了解这方面的政策贸然进入,就可能导致投资失败。”马明强说,“因此企业在进入东盟国家前,应该了解目标国家的发展需求、发展规划、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做到‘知己知彼’,减少‘交学费’的风险。”
(图片:6月7日,第十一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暨亚太华商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
很多业内人士提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刘弘表示:“我们在国外的很多工程,都是在自身项目‘走出去’的同时,也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等带了出去,帮助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中国贸促会电力行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吴添荣则提出,要将对外投资当做事业来做,而不是当做生意来做。“走出去”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应当向当地提供双赢的服务,通过投资,帮助当地提升就业和经济水平。
吴添荣说:“我们很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可以带动当地产业链的发展,我们还在柬埔寨、缅甸等地建起了学校,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1/7256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