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由高考“状元”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遭拒看如何回归教育本质

2013年08月02日 12:29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少数高考“状元”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遭拒

北大招办2013年7月22日公布了2013年在全国的招生情况:2013年北大(校本部)共录取本科生2761人,其中理工类考生1893人,占68.56%,文史类考生868人,占31.44%;男生1577人,占57.12%,女生1184人,占42.88%。

不以招收高分为目标

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今年学校顺利实现从被动单纯录取高考分数最高的学生,向主动多样化选拔最适合北大培养的优秀学生的战略转型。

该负责人称,2013年北大招生工作不仅仅以招收高分考生为目标,也不以高考“状元”、录取分数线等招生数字化指标简单评价生源质量,而更加关注学生素质与北京大学核心价值观、人才培养理念和特点以及校园文化等的匹配度。北大在九成以上的省市实现了文理专业志愿零调剂、线上考生100%满足第一志愿。

奖学金发给家困学优生

他说,北大要从培养“人”而不是招收“分”的目标出发,超越目前国内高校盲目争夺高分生源的恶性竞争。

2013年北大调整了新生奖学金的等级和发放对象。全额奖学金5万元,覆盖本科四年学费和生活费;半额奖学金2.5万元,可覆盖本科四年学费。新生奖学金将发放给真正有需求、家庭有困难、无法负担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的优秀生。对少数向北大索要巨额奖学金的所谓“状元”,北大明确表示拒绝。

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的状元就该被拒之门外

能考上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是很多高考学子们梦寐以求的青春梦想。正是因为“高考状元”或者说考上北大清华的人的稀缺,所以才有了“物以稀为贵”的说法,不仅仅是物,人也一样,因为考上的少,所以一旦考上了,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所在县城政府官员,都感觉这是给县城形象增光了。所以对高考状元,这几年无论是从市一级层面,还是到县乡镇,甚至到村委,对于高考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特别是考取了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都有不菲的物质奖励。也正是因为这种奖励效应和社会上对高考状元给予的光环之多,所以高校这头,在招生大战中也按捺不住了,有的是提供高额奖学金来诱惑,有的是用免学费等各种费用来吸引,甚至有的高校还把学校主页面换成一张校园美女照片……

在各种围绕高考状元所制造的喧嚣中,一些高分的同学和家长迷失了。在他们的认识里,既然考了这么高的分数,我挑选学校的余地就大了,那么这场择校之战就可以做成一笔“生意”——可以给学校出难题,如果你要让我去你学校上学,那必须给我提供一笔大额奖学金,否则我就奔香港中文大学或者其他抛橄榄枝的名校去了。

 

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把自己的成绩和读书意愿换算成具体的金钱数字,然后跟目标学校谈生意,这样精明世故的学生和家长是让人感觉可怕的。在笔者看来,一切填报志愿的选择的标准只有那么几条,包括孩子的兴趣爱好,某一学科在本校的优势教学科研地位,孩子对这个学校的认同以及这个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但绝对不包括这个学校会不会给高考状元多少多少奖学金。不是说一点都不在乎钱,而是在目前的体制下,作为高考状元,无论家庭多贫困,在获得各级政府的奖励补助之后所获得物质收益,已经远远的超出这个学生大学四年的花费和开支,简言之,这些高考状元读大学不存在物质条件达不到的原因。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是要看志向和兴趣,而不是看对金钱的态度,如果说以这点小钱来和北大清华谈判,笔者的建议是,直接拒绝,因为如此有金钱和生意经,可以直接去经商了嘛,何苦浪费四年读大学呢。

同时,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淡化高考状元嘉奖的氛围,诚然,高考状元是佼佼者,但纵观几年后的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高考状元伤仲永了。所以,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还是要平常心对待,对于家庭特困学生,可以帮一把,至于状元,略有表示即可,不要那么功利的动辄就奖励十万甚至二十几万。真正的学子,真正的状元,在求学阶段,一定不是以状元头衔来换取眼前的小利益的。

对索要奖金的状元说NO,我们要对北大说YES!

高考状元索要奖金的胆量如何惯成

北京大学招办表示,在2013年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北大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状元”。招办负责人表示,北大要用实际行动切实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使教育回归本质。

读罢这则新闻,令人非常诧异:一是高考状元为何胆气那么大?居然敢“挟分”向北大“狮子大开口”,并讨价还价,状元与金钱挂钩实在让人不能接受;二是北大真的拒绝高考状元?这似乎与媒体曝光北大许以高额奖学金为诱饵,招揽各地高考状元的做法有很区别。出现学生向学校索取奖金如此尴尬情况,到底是谁的错?值得拷问。

“北大状元”被热炒,是多方因素合成的结果,有教育理念的偏差,有教育政绩观的偏颇,有商家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媒体的错误引导,但北大等高校的招生利益诱惑宠坏高考状元是最大原因。据报道,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今年增大了奖学金投放力度,更设了最高的90万奖学金,用以引进吉林省的高考“状元”……状元成了香饽饽,各大高校纷纷伸来橄榄枝,在各种利诱下,状元难免轻飘飘,进而讨价还价,实属正常,北大也不能免俗,否则高考状元也不敢明目张胆地索要奖金。其实高校向学业成绩优异或其他方面表现杰出的人才提供巨额奖学金,这是世界通行的做法。学校可以光明正大地给,学生也可以理直气壮地申请,这并不丢人。北大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状元”,是炒作?还是缺钱?没有人知道原因。

其实面对港大年年来内地招走众多“省市状元”,一直唯我独尊的清华、北大心情肯定不是滋味。在清华北大地方招生组看来,没有了状元恐怕有点寂寞难耐,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这两所中国一流人才殿堂在状元问题上年年针锋相对。假如没了状元,怎么证实招生大丰收;假如没了状元,怎么证明他们厉害;假如没了状元,又如何再与港校一较高下,不被指称二流高校?据了解,北大清华的状元之争的重要背景是“985工程学校”,当年全国只有这两所高校入榜,他们也成了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对手。近年,两校争高端生源、甚至砸钱诱惑,已被业界诟病。由于炒作状元带来的种种弊处,在教育部门的推动下,舆论这两年已经基本形成不炒状元的共识,包括北大、清华在内也不怎么敢炒状元招录。可惜的是,状元读北大、清华不炒了,不代表状元读港大就不炒作。

北大因为奖金而拒绝了高考状元,令公众非夷所思,北大究竟在向社会表达什么?是想真正回归“唯才而招”?公众心中有个大大的“?”。笔至文末,笔者以为,“高考状元”存在弊大于利,但高校诱招高考状元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正确对待高考状元索要奖金现象,值得教育部门、媒体深入思考并认真面对。

辩证看待北大拒绝“状元”

对于每年七月惯看高校争抢“状元”火爆场面的社会大众和媒体来说,北大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众说纷纭。在褒贬不一中,由于大学掌握录取大权,是强势一方,因此舆论的天平依然偏向考生一方,对北大的做法不乏非议。

且不论各媒体对北大的种种猜测,大学能够对“状元”说“不”,对用金钱招揽生源的做法叫停,至少说明大学开始对非理性的招生行为有所觉悟,开始对大学人才选拔的标准有所反思,就这点来说,北大的做法具有积极意义。

 

其实,不论是拒绝“状元”,还是拒绝“状元”的奖学金要求,都属于高校的自主权范围,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是正常行为,本不该成为新闻焦点。美国顶尖名校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每年都有超过半数的美国高考满分者被拒,而因为奖学金而谈不拢的考生和学校也非孤例。

从国内的情况看,所谓的“状元”只不过是在高考中某一群体中分数最高者,其间存在诸多偶然因素,再加上录取时微小的分数差距,因此仅凭分数并不能说明其过人之处,更不该享有特权。

之所以出现“携分要钱”的考生,恰恰是近年来招生录取中种种不正当生源竞争种下的恶果。母校的横幅、老师的宴请、媒体的聚光灯、高校招办的纷至沓来……在光环的笼罩下,“状元”在外界奉送的“特权”面前,往往更容易迷失自我。

大学需要回归本质,奖学金也需要回归本质。不论是考生、家长,还是高校自身,都须认清奖学金设立的原本目的奖励优秀并且让学生在无经济压力下专心向学。国外及港校的奖学金动辄十几万人民币,相比于国内来说的确是“高额”。但是,美国顶尖私立学校一年的学费就超过人民币30万元,港大一年的学费也有4万元人民币左右。因而,这些学校提供的所谓“高额”奖学金,也并没有超出支付学费、杂费、生活费等范畴,更不可能让学生及其家庭通过奖学金来“敛财”。

对于“状元”来说,能够获取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对于个人成长成才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考生向北大索要奖学金的背后,笔者相信,学生和家长最看重的或许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选择理想的专业和与自己契合的学校文化,否则就算得到了50万、100万的金钱,屈居于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对于自己未来的前途来说依然得不偿失,这笔账并不难算。

对于高校来说,要真正作到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不以录取分数线等招生数字化指标简单评价生源质量”,“更加关注学生素质与大学核心价值观、人才培养理念和特点以及校园文化等的匹配度”,还远远没有达到完成时状态,有很长的路要探索前行。比如,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在打破“唯分数论”的同时,不要陷入缺乏标准的尴尬、滋生暗箱操作的土壤。再比如,尽快建立健全奖学金制度,杜绝随意向考生许诺、政策透明度不高等情况的发生。这样,拒绝“状元”才更有底气,才更经得住公众的考验。

【启示与思考】

为了抢夺优质生源尤其是各地的高考状元,一些高校许诺重金,而且相互攀比,推动着奖学金水涨船高,很不正常,也让大学的尊严扫地。更严重的是,许诺重金,争抢状元,就是迷信分数,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在这种氛围中,高考状元自我感觉良好,有天之骄子之感,待价而沽,“狮子大开口”,谁给的钱多就到谁的学校去。重金争抢状元,对高考生的品行培育,没有好处,让其早早地掉进了钱眼里。

高考状元就是高考成绩的第一名,不代表什么,它与高考中的第二名、第三名等差距不大,没有天壤之别。现在是学习型社会,学习是人终身的事,高考只是学习型个人生活中的一个阶段,而且是初级阶段,高考成绩好并不等于以后能继续保持学习力且学习力强。至于职场成就,与人的学习有联系,但不画等号。在某种程度上讲,职场成就与人的创新力联系更大。学习力强并不等于创新力强。更需要看到的是,与人打交道的职场成就与人的意志力、社会制度、职场环境等社会因素的联系更密切,这些领域的职场竞争往往变数更多,随机性更大。不难理解,职场的佼佼者不一定是学习的佼佼者,光学习好并不一定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尤其在官场。可见,把高考状元捧为“人尖子”是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高考状元一辈子干什么都是人上人,更是不合时宜的僵化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日新月异,条条大路通罗马,什么奇迹都能发生,谁不努力谁就会被时代大潮淘汰出局,对状元也是如此。对高考状元不可不必如此宠着惯着。

高考状元向北大索要巨奖、讨价还价,只是竞技教育下出的一个“畸形蛋”。为什么会惯出这身毛病?因为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抢夺高分考生的掐尖游戏就没停止过,某些成绩高的学生成了家长的“摇钱树”也是一个很现实的现象:学校为了扬名,招录一批分数高的学生给将来的中考高考攒家底,想尽一切办法去挖高分学生,名校到重点校掐尖,重点校到普通校掐尖,市区到郊区掐尖,郊区到农村掐尖,把高分学生的胃口越吊越高——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公开标价,中考状元到哪里读书给“奖学金”多少多少万。  

教育这么个玩法,作为高考状元,眼看着北大清华与香港以及境外大学比拼更加激烈,开始待价而沽跟北大讨价还价,成了轻车熟路吗?所幸,现在北大觉醒了,表态不玩了,算是带了个好头。

所谓巨额奖学金,对北大而言,可谓九牛一毛,拿出来不伤筋骨,但这是一个价值观的导向问题。北大如今的做法,是对以往盲目追捧高考状元的纠偏,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昭显了教育应有的高风亮节。作为国内名校的排头兵。北大的做法具有示范的导向意义,相信会有更多的国内名校跟进。事实上,国外名校吸引“状元”们,除了奖学金,更重要的是其过硬的教育质量。国内高校与其把吸引状元的牌打在高额奖学金上,不如在教育质量上下工夫,以此赢得状元们的青睐,这才是正道。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2/7258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