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禁群租,如何解决“北漂”的“一床”难求
2013年08月05日 11:35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北京80平方米公寓住进25人
一套8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竟然住了25个人,除了保留厨房与卫生间,两个房间和客厅全部摆满了上下铺床。这不是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地区,而是在每平方米售价高达6万元的北京东三环附近的高档公寓里。这套两居室原本每月租金约8000元,靠出租床位竟然能达到每月2万元。
今年22岁的李磊在国贸附近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上班,租住在劲松首城国际一户8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同一屋檐下的,还有24个这样的单身小青年,他们的房间就是上下铺中的一张床位。“冬天还好,最难熬的是夏天,房间闷热潮湿不说,每天洗澡至少排队两个小时,空气中永远弥漫着一股臭味。”
即便居住环境如此恶劣,李磊每月仍然心甘情愿支付800元的房租。为啥?“离公司近,步行15分钟,再坐一站地铁就到了。”
选择租住群租房,一方面是房租贵所致,另一方面则是不少中介受利益驱使而为之。李磊说,他们所居住的80平方米两居室,正常租金约为8000元左右,中介从房主手中低价将毛坯房租来,刷墙、铺砖,再放进去十几张上下铺床,按照每人每月800元计算,月租金就涨到了2万元左右。中介公司这种近乎无本取利的赚钱方式简直来得又快又多又稳。大批群租客的涌入,制造垃圾、噪音,混乱作息扰邻,也引起了小区居民的抱怨。
北京整治群租:1房间最多住2人 人均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
“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关系的除外)。”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7月18日印发《关于公布我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制订出租房屋人均面积等标准,对“打隔断”等群租乱象进行整治。
通知要求,房屋出租过程中,应当以房屋原规划设计为居住空间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得改变房屋内部结构分割出租,不得按床位等方式变相分割出租。此外,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地下储藏室等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规定明确界定了人均居住面积、单位房间居住人数等具体细节,为后续整治群租乱象提供了具体的依据。
“在整治群租问题时,公安部门长久以来面临取证难的问题。该通知的印发可以为相关部门的整治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北京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通知还对房地产经纪机构及经纪人员的相关业务进行了规定,明确指出,房产中介机构不得为违反通知的房屋租赁当事人提供经纪服务,也不得参与或者教唆他人参与违反该规定的租赁行为。
链家地产副总裁林倩认为,明确界定出租房屋最低人均居住面积,整治群租乱象,会为正规的“分租”“合租”提供一个良好的渠道。
北京:禁群租 低收入如何北漂?
北京市相关部门发布的这个通知,明确要求每个单间居住的人数不能超过两个人,但是却没有考虑,如果每个单间只能住两个人,那么租房的成本对于租房者来说要提高多少,他们是否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那么这些人群该怎么解决住宿问题,在通知中都没有具体说明。其实,这个通知更多的意义是对群租现象出一个官方的正式文件,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会很理想,因为群租的根子没有解决,只靠一纸禁令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管是租房者个人还是中介机构,都可能把这样的禁令最后当成一张废纸,因为市场的需求在那里摆着,不是说政府想禁止就能禁止得了的,不对房地产市场来一次釜底抽薪的改革,不把房地产市场的虚火降下来,恐怕出再多的禁令也无济于事,除非把这样的禁令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但那又是不现实的。
然而,清理群租房在很多人看来,禁止将房间分割、群租,必然会令北漂蚁族生活成本大增,很不人性和温情;更有甚者,索性将此次行动解读成,“城市治理者为求脸面好看,而强力扭曲那些虽不雅观却自发而生的生活景观”……矛盾之处恰在于此:当一项初衷正确、程序合法的公共政策,无可避免地会伤及一些人的利益,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之?北漂租房需求怎能"一禁了之"
尽管北京市提出了种种举措,能否顺利执行仍然饱受疑问,更多的质疑是,在北漂们的艰辛和城市管理的难度之间,到底应该如何寻找一个平衡?“一禁了之”真的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吗?
关于房价,国家统计局2013年7月18日公布,2013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为63个和55个,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为69个和68个,虽然上涨面有所收窄,但仍在上行通道。动辄单价四、五万的房子,那么的遥不可及。
关于租金,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北京单套房平均租金价格已经攀升至3660元,较2008年大涨了82%。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工资的一半仅够合租的租金而已。
公共管理学者丁兆林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群租的“一禁了之”,只是主管部门一种看似美好的愿望而已。
禁令是否会推高房价租金?
市房协秘书长陈志坦言,群租乱象被遏制后,个人承担的租金肯定会略涨,但租户应该更注重正规合租带来的人身财产的安全保障以及居住舒适度、个人隐私方面的提高。至于房价是否会因此上涨,陈志认为决定房价上涨的是房地产的买卖关系,并非不具备购房能力的租户与出租方之间的租赁关系,所以完全不可“划等号”。
80平方米住25人 北京整治群租岂能一赶了之?
追问一:是中介“心太黑”?
这套“80平方米精装修两居室,正常租金约为8000元左右,中介从房主手中低价将毛坯房租来,刷墙、铺砖,再放进去十几张上下铺床,按照每人每月800元计算,月租金摇身一变就涨到了2万元左右,比以往翻了一番。与房主相比,中介公司这种近乎无本取利的赚钱方式简直来得又快又多又稳。”
诚然,这种转手大幅度加价的做法,从传统的道德和良心角度来看,无疑是心狠手辣的。但是,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上,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赚的都是能心安理得的钱?从土地拍卖开始,在房地产的整个利益链条中,哪一个环节还顾及到一点良心?如果说中介将租金从8000元提高2万元是暴利,那么,这套房子每平方米售价高达6万元就物有所值?说句不好听的,关于房子,本来都是在赚黑心钱。可惜的是,暴利之下的房地产,不但被市场所接受,而且紧缺的还要实行“限购”。在这种淘金式的市场博弈中,谁还好意思说中介心太黑?
当这种现实的逼仄和窘迫,被“微缩”成80平米住25人的不堪景象时,人们好像才发现关于房地产各种交易的冷血,才看到了在交易环节中被层层加码的事实。是啊!当看到25个单身小青年同一屋檐下,按照起码的生活体验,也会感到压抑甚至窒息。然而,那些看起来喜气洋洋的、有了个人小天地的年轻人,他们身上所背负的债务,不同样是令人喘不过气来。所谓的“房奴”,就是对年轻一代被房子所累的生动写照。根本无需等到看见了80平米住25人的时候,才意识到畸形的房地产市场给民生带来的困苦。
现在,中介将这套原本每月租金约8000元的两居室,靠出租床位竟然能达到每月2万元,似乎见利忘义,但这有什么错?难道指望靠中介渔利的房地产“皮条客”,在整个房地产利益链中,挤出一滴道德血液?而更重要的是,是什么让80平米住25人的恶劣租住环境拥有租赁市场?是谁逼使这些年轻人甘愿接受中介的暴利“剥削”?
追问二:让“租床”者何处去?
继“最难就业季”后,2013届高校毕业生又遭遇“最难租房季”。可以说,大批群租者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租床”而不“租房”,主要还是因为租房太难,房租太贵。“租床”可以分担房租,减轻经济压力,虽然给生活和休息带来很大的不便,但是,对租床者来说有一个安身之地比什么都重要。
表面上看,清理群租虽然可以减少扰民,消除安全隐患,而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实质上,清理群租就意味着或将流离失所,或将雪上加霜。显然,这也是相关部门不想看到的。再说,清理群租,群租者何去何从?如果不身临其境,外人是很难知道个中滋味的。
追问三 :一赶了之就能完事儿?
执意要挤进群居房里的外来打拼人、誓将“秩序不和谐者”驱赶出小区的治安者,两者在这里是对比,也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城市生存隐喻。在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里,我们总是容易见到此等的角力。不论生活得如何艰难,总有潮水般的年轻人试图闯进来,但城市的有限资源和承载属性,又总在表现出某种抗拒性。最终角力的结果,就犹如对待群租房的方式:城市的管理法则在以刚性力量的途径体现,相对“势单力薄”的拼搏者,只能再去寻觅下一处廉价的暂居之地。
再去做过多的抒情,其实于事无补。需要重复发问的是:为什么北上广等特大城市,有着如此坚定与不衰竭的吸引力?那些曾经逃回家乡二、三线城市者,已经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北上广不是可轻易生存之地,而相对落后的家乡也已非“桃源”,发展机会的匮乏,人际交往之间看似不可突破的关系网,让北上广等城市显现出机会众多发展相对公平的特征来。由此,“娜拉”重新归来,即便压力依旧在,即便“租床位”依旧是必须的,狭缝中的青春,也要随梦想而安顿。
【启示与思考】
“群租”现象不只存在于北京,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中都普遍存在该现象。催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高房价”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房租”。拼搏在大城市的打工族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是“群租”行为的主体,他们没有高收入,面对过高的房租,只能是“望房兴叹”!若不是情非得已,谁愿意和一群陌生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谁不想住得宽敞舒适呢?可是没办法,一个月的工资,去除生活费,已经所剩无几,去哪拿出这么高的房租呢!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与别人群租以分摊房租,减轻负担。禁止“群租”新规的出台,无疑是要将他们逼向绝路。
禁止“群租”的初衷是好的,从安全、卫生的角度来说,的确有治理群租的必要。可是除此之外呢?他们有没有想到低收入群体的尴尬境地?从群租者的收入情况和居住条件来看,治理群租还需三思。群租的确有必要规范和治理,但是,像北京这样指望一纸《通知》来治理群租,恐怕起不到多少作用,只能变成“表面文章”。这是因为,群租是一个沉重的民生问题,对待民生问题不能简单去“治”去“禁”,而是要通过住房改善和保障,来减少群租。有关部门要做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增加出租房供给,给高房租“降温”。要不然,“群租”不成,却又付不起高额房租的低收入群体,最终只能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在城市中的工作机会。这样下去,最后只能是“穷者更穷,富者更富”,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对于“群租”现象,要想真正予以整治,最重要的还是加强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公租房和廉租房政策的出台,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无疑是一大帮助。然而,现实中也普遍存在着“公租房”和“廉租房”申请门槛过高的情况。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却达不到申请廉租房的某些年龄方面的要求;有些外来务工人员,也常因为户口限制无法申请。要想从根本上整治“群租”现象,还需要切实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与管理,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切实保障民众“住有所居”。“群租”新规只是“表面文章”,无法从根本上整治房屋租赁市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5/7260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