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透析“棱镜门”事件终结后的故事
2013年08月04日 20:25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军报:"棱镜门"令美国原形毕露
“棱镜门”事件曝光后,美国由网络“警察”变为惨遭讨伐的“窃贼”。拥有如此“魔力”的“棱镜门”,到底折射出什么?
当世界各地的民众在使用谷歌、脸谱、苹果等知名公司的网络进行社交、办公或储存信息时,他们绝不会想到自己屏幕的背后正隐藏着美情报部门的身影。换句话说,任何网民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美国情报部门看在眼里、记在“芯”上——这不禁让人想起好莱坞电影《国家公敌》中网民信息被人完全操控的骇人场景。其实美情报部门在网络监控及窃密方面已是“惯犯”。早在冷战时期,美情报部门就曾联手美国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偷阅了不计其数的电报。如今,前科累累的美情报部门简单地换了个“马甲”,便又开始在网络空间兴风作浪。对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声称,“棱镜”计划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言下之意,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对他国民众的监控不成问题。这种简单、霸道的逻辑正是“棱镜”的可怕之处。
为了让美国民众放心,美国高官们一再表示“棱镜”的目的是反恐和维护国家安全,它受到国会和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督,不针对本国民众。但细细想来,这种解释却是十分无力和矛盾的。“棱镜”在理论上只监控海外的互联网使用者,美国民众在境外的时候会不会受到监控,美国政府并没有明说,但是美国政府不针对任何美国公民的辩护是很难成立的。
“棱镜”的“奥妙”还不止于此。有媒体指出,美国政府只是以反恐为名,实则另有他图,即美国要在互联网这个新兴的第五维战场空间排兵布阵,占领信息制高点。对此,美国政府坚称,“棱镜”为的是反恐,不涉及其它事项。但稍有情报工作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一辩护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在情报工作中,负责情报搜集的部门是无法事先知道哪些信息是涉及反恐的,因此只有广泛地搜集信息,才能从中遴选出反恐信息。美国情报部门高举反恐大旗大肆进行信息搜集的行为可谓屡试不爽。“9·11”事件后不久,美国情报部门就以反恐为名,秘密通过一家国际银行信息数据中心,对成千上万名世界各国人士的金融交易信息进行了数年的调查,并回避了相关指责。此次,人们有理由相信,美国情报部门在互联网搜集反恐信息的同时,也“顺带”搜集了其它领域的诸多有用信息。而面对后者,美国情报部门可能弃之不用吗?相信人们心中自有答案。
人们心中的答案已经被斯诺登最新揭露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又一监控项目所证实。据英国《卫报》7月31日披露,美国情报人员利用名为“X关键得分”的项目监控互联网活动。《卫报》评价“X关键得分”是美国国家安全局“最庞大”监控项目,称情报人员“可以监控某个目标网民的几乎所有互联网活动”。“没有任何一个系统能如此处理未经筛选的原始批量数据”,“X关键得分”是“触角最为广泛”的电脑情报搜集系统。
关注“棱镜门”事件:斯诺登是“英雄”还是“瘟神”?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皮莱日前指出,斯诺登的处境和其揭露的大规模侵犯隐私权的监控项目,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重要国际人权问题。她同时呼吁各国按《世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公约》的规定,向斯诺登提供保护。
她认为,“斯诺登事件”提出的国际人权问题至少涉及:1.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规定,任何个人私生活或通信,都不应成为任意或非法干涉的对象;每个人都有权受到法律保护,免受干涉或攻击。皮莱说,我们必须维护人们对国家不过度检查私人通信的信心。2.国家安全机构的监控与对其的监督。出于国家安全或打击犯罪需要,国家对少数人在特定时期进行监控是可以理解的。但安全机构如以此为借口,不受有效监督,随意扩大监控范围,就可能侵犯人权和基本自由权。3.对揭密者的保护。公众享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但仅靠“授权发布”的信息,无法有效行使这一权利。“斯诺登事件”凸显了保护揭密者的必要。各国法律应有保护揭密者的规定,让揭密者不必担心遭到报复。事实上,对情报机构侵犯人权行为的揭密,最有可能来自机构内部。这种情况下,揭密真相比不披露真相更符合公共利益。因此,揭密者应该受到保护,免受法律报复和纪律处分。
无独有偶。瑞典于默尔大学社会学教授斯特凡·施瓦尔福斯近日致函奥斯陆诺贝尔奖委员会,提议将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斯诺登。推荐信说,斯诺登“不顾高昂的个人代价,勇敢地揭露了美国政府对全球电子通讯的大规模监控。他为世界的更美好和更安定作出了贡献。斯诺登的行为表明,一位普通公民也可以挺身而出捍卫基本自由和权利。像斯诺登那样对自己的责任有着清醒认识,并敢于站出来揭露美国政府监控计划的人实属罕见。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斯诺登,也可表明诺贝尔奖委员会维护人权和自由的决心。
显然,在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和许多分辨是非的欧洲人心目中,斯诺登无疑是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捍卫“普世价值”的英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将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整天挂在嘴上,甚至不惜派军队去别国“捍卫人权”的美国政府,这次却完全表现出另一副嘴脸。自斯诺登开始揭密,以行动捍卫“普世价值”以来,美国官方几乎动用了所有外交资源,要将他缉拿,封住其嘴。它先是要求香港、俄罗斯将斯诺登引渡;接着吊销其护照;再威胁可能接收他避难以及途经的国家;继而不顾国际法规定,要法、意、葡、西等国“迫降”玻利维亚总统座机。同样令人费解的是,面对斯诺登的境遇,自诩是民主、人权发源地的欧洲各国竟集体失语。其对待斯诺登的冷漠,令人发指。
美国在上演“缉拿闹剧”的同时,从政府发言人到国务卿、总统都在不断向斯诺登的滞留地俄罗斯施压。双边关系、战略合作、奥巴马访俄、G20峰会,统统成了向俄施压的工具。摆出“不抓斯诺登,绝不甘休”之势。难怪俄国家杜马外委会主席普什科夫担心,美正在掀起新一轮反俄活动。他希望美国政府能保持“理智和审慎”,不要让“斯诺登事件”破坏俄美政治对话和两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上的合作。普京总统更是直言指出,斯诺登滞留俄是美“一手造成的”,是美国施加压力害得没有国家敢收留他。
斯诺登的贡献有目共睹。不仅因为他揭密的材料,有助于让世界认清一个真实的美国;他揭密后的境遇,美国穷追猛打、欧洲集体失声、俄罗斯的为难……再一次告诉世人,当“普世价值”与“本国利益”相左时就会一文不值。斯诺登这类揭密“英雄”成“瘟神”的故事此前就有,他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棱镜门后续:俄希望斯诺登事件不损害俄美关系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013年7月19日对媒体说,俄方真诚希望斯诺登事件不会对俄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佩斯科夫说,据一些媒体报道,美国总统可能因斯诺登事件而取消9月份将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美元首会晤,但俄罗斯尚未收到美方通知,因此俄方仍在按计划对此次会晤进行准备。
佩斯科夫说,向斯诺登提供临时避难问题不是俄总统办公厅督办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俄总统工作日程上不占据重要地位,“请相信,我们有许多其他事情要做,看一看总统的工作安排,您会了解到,总统要做的事情比斯诺登问题重要得多”。
谈到斯诺登可能申请俄罗斯国籍的问题,佩斯科夫说,他对斯诺登的这一打算并不了解,不过他强调,包括斯诺登在内的任何人向俄当局申请俄国籍,俄方都会对有关申请进行审议。
2013年7月16日,斯诺登正式向俄罗斯提出临时政治避难申请。俄总统普京17日称,俄罗斯无意卷入斯诺登事件,俄美两国之间的关系远比在特工问题上的无谓争吵重要得多,“我们警告过斯诺登先生,他的任何能够伤害俄美关系的行为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
棱镜门发酵:外资品牌遭质疑 国产化呼声高
全球关注的热点棱镜门事件到现在还未停息,在中国包括工信部,公安部在内的多个政府机构也加大了对外资品牌采购的重视程度。目前政府采购计划和既定采购周期,虽然短时间内无法看出影响,但是长时间来看提高国产化的呼声会越来越高。
网络安全一直都是各个国家的核心问题,就在去年有多个国外网络供应商遭到不同程度的封杀,迄今还没有哪一个国际厂商对中国政府完全公开和配合。今年棱镜门事件的爆发,将会引发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更大重视。不过即使基本提高国产化,也难以断绝信息安全隐患,因为部分国产化的产品仍然使用了国外厂商的原件,但是国产化的安全系数还是高于直接使用海外产品。
斯诺登揭秘 一片哗然的美国
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思科卷入棱镜门 带给中国不安
“棱镜门”事件正在发酵。曾为美国中情局工作的斯诺登披露了美国政府在互联网企业中进行数据挖掘的事实,一串列有苹果、微软、雅虎等IT巨头的长长名单震惊了世界。然而,被卷入“棱镜风潮”的另一个企业,或许更令中国“坐立不安”——这就是思科,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和方案提供商,它生产的路由器几乎覆盖了中国的通信、金融、海关、邮政、铁路、民航、医疗等要害部门。
业内人士指出,路由器是连接网络的重要关卡,从技术角度来说,它不仅可以获取那些经过路由器的信息,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所有网络瘫痪。
中美网络安全暗战 华为发飙
“棱镜门” 的曝光让一向自诩尊重“互联网自由”的美国政府陷入了尴尬,也让其此前对于中国的中兴、华为威胁国家安全的指控显得别有用意:是否因已施于人,所以己所不欲。
据外电报道,2013年7月20日上午,针对美国和英国对华为安全问题的最新一轮担忧,该公司外部事务副总裁威廉·普拉默(William Plummer)回应称,华为的中国身份导致其遭到了歧视和诽谤。
华为外部事务副总裁威廉.普拉默(William Plummer)在给予科技网站The Verge的声明中称,“有人说他们掌握了某种华为威胁的证据?好吧,那就拿出来吧,不然就闭嘴。”
华为声明全文如下:
这种胡话我们已经听了很多年了,早就听够了。这种话被拿出来重新包装,用来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近几周曝光的全球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真正问题转移开来。这完全是出于政治动机,是对公司的种族歧视和诽谤,仅此而已。将矛头指向华为、中伤华为也许并无问题,因为它是一家中国公司——对自己没有危害就没有关系。对吧?那就错了。
华为是一家获得广泛认可的跨国公司,覆盖全球150个市场,为大量的美国人带来了生计。我们还每年从美国供应商采购60亿美元的产品,间接地让更多美国人受益。有人说他们掌握了华为威胁的证据?好吧,那就拿出来吧,不然就闭嘴。拿不出证据,那就肯定是出于政治动机,是对公司的种族歧视和诽谤,仅此而已。
国货开创自我品牌 去外资化道路漫长
从技术上来看,国内很多产品都是从零开始,或者由开源技术改进,创新力不强,缺乏竞争力。目前不少IT行业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譬如普联的芯片和解决方案大都是美国公司的,中国企业拿来二次开发后,生产相关产品。尽管华为和中兴等中国企业在通信领域开创出自己的品牌,但这样的公司还太少。
“棱镜”事件曝光后,业界支持国产品牌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关键领域内,国产设备已经开始布局。2012年10月,中国联通完成了169骨干网江苏无锡节点核心集群路由器的搬迁工程,以华为的设备取代了思科。但即便是华为、中兴这样有实力的企业,想要在短时期内取代思科也非常困难。Flashsky说,思科等国外厂商进入中国比较早,已经在市场普及并培养了用户习惯,这些年尽管中国企业技术实力有所提升,但大规模地更换网络设备的硬成本和软成本都比较高,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棱镜门”事件背后的中美博弈
“棱镜门”事件已经沸沸扬扬闹了一个多月之后,事件的主角斯诺登经过数月滞留莫斯科谢列捷沃机场中转区的生涯后终于获得俄罗斯避难身份。
斯诺登把曝光“棱镜门”事件的地点选在了香港,曝光的时间又恰值中美元首在美国加州庄园会晤的当儿,致使本来让人感到有些温馨的中美元首的庄园会晤被蒙上了阴影。而事件甫一曝光,美国即宣称斯诺登为中国间谍,中方则以无中生有予以坚决回击。
然而,其后的事态发展颇出乎外界的预料。
其一,按常规,人们以为中国定会抓住这一事件大作文章,极力鞑伐美国对中国的网络攻击,因为就在“棱镜门”事件曝光前中美双方就网络攻击之事互相指责,网络战也成了中美元首庄园会晤的议题之一。而斯诺登却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中国和香港进行网络监控。但让人们颇感意外的是中国并未以“棱镜门事件”揪住美国不放,甚至主流媒体亦极少刊发左派们以此为议题的抨击美国的文章。
其二,当美国政府要求香港将斯诺登引渡回美国时,外界本以为中国会为斯诺登提供政治庇护。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未对斯诺登伸出援手,更诡异的是,斯诺登竟然迅速地秘密登机离开香港远赴俄罗斯。外界的评论是中国甩掉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其三,“棱镜门”事件曝光后斯诺登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虽然出其不意地飞抵俄罗斯,但却无法去任何地方。一者,许多国家与美国签有引渡协议,去了某些国家亦无法保证安全。其二,斯诺登的护照已被美国注销,他无法离开莫斯科。而人们知道中美之间没有引渡协议,若获得中国的政治庇护,则斯诺登将是安全的。当斯诺登在莫斯科机场对21个国家,包括中国提出政治庇护要求时,如果中国接受他的庇护请求,他则即容易从莫斯科飞抵北京。但中国对斯诺登的庇护请求竟然不作任何表示,那就意味着中国不接受斯诺登的庇护请求。
所有这些,都出乎人们的预料。的确,斯诺登暴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对美国普通公民的监视,但美国政府则明确宣示,网络监视是反恐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在小布什主政美国时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网络监视行动即经过国会和联邦法院的批准,即网络监控行动是符合美国法律的;而斯诺登把国家机密公布了,他就触犯了国家法律。退一步说,监视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的确侵犯了个人自由,但对任何国家而言,国家安全高于个人自由。故而,你可以盛赞斯诺登的勇敢,但你不能否认他违反了国家法律。如果说中国在处理斯诺登问题时出乎人们的意料,那么,同样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当斯诺登向俄罗斯提出庇护请求时,俄罗斯总统普京竟要求斯诺登不得为此损害美国的利益。
再者,就中国而言,虽然可以借助斯诺登的爆料反击美国对中国进行黑客攻击的指责,借此赢回一盘。但在当今世界,又有哪个大国没有对别国的网络实施监控之事?据公开信息美国只对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不进行网络监控,其他国家几乎都处于美国的监控之下。或者说,网络监控只是国家间博弈的一个层面。
就中美两国而言,政治、经贸、外交、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博弈从未停止过。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层面中美关系现在已经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甚至在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虽然也涉及到斯诺登曝光的“棱镜门”之事,但更重要的却是涉及国家利益的两国关系。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此次战略对话时甚为幽默地说:“我们两家不能走离婚的路,像邓文迪和默多克,代价太大了。”因此,可以说中国在处理“棱镜门事件”中是从两国关系的大局来考虑的,不愿让“棱镜门事件”影响了两国之间的关系。这应该是颇为理智的处理方式。
【启示与思考】
随着网络事件的层出不穷,围绕“棱镜门”的风波正在逐渐散去,但这一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对于中国软件企业而言,“棱镜门”被揭露后,行业的发展又会迎来怎么样的不同呢?近日,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向奇汉、高级副总裁郑雨林和高级副总裁包志刚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表示,“‘棱镜门’事件对国产软件是一个机会。”站在国产软件的角度,认为“棱镜门”后,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确为国产软件带来了机会。
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加快,对于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如今不少企业并不愿舍去旧软件,同时对于新软件的使用又十分迷茫,企业犹豫不决的心态,业界普遍认为会对类似用友这样的国产软件企业造成发展上的压力。
很多专家也认为,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国内运营设备商,尽可能地摈弃和不使用国外的设备,譬如微软、思科、IBM、谷歌、雅虎等被卷入“棱镜”的美国的诸多得力网络和设备公司。然而偏偏这些公司的硬件产品或者服务被用在了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其实这些公司的硬件产品和服务不仅仅是用在了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上,这些基本的硬件设备也渗透在亚洲和欧洲其他很多国家的各个行业中。而最主要的是金融行业,由于受到了“棱镜”事件以及带来的惶恐的影响,近期,一度我们国内金融行业正在实行去“IOE”策略(I是IBM,金融行业主要使用其主机产品;O是Oracle,其数据库软件在金融行业广泛使用,E是EMC,金融行业的存储多用EMC产品),准备在三到五年内逐步淘汰这些国外厂商的产品和服务。
而在通信行业,这些IBM的主机设备是最具有实力的,甲骨文的数据库是最可靠的,EMC的数据存储也本身信任的,这些被信任的、可靠的和被依赖的企业,我们在金融等各个重大行业都离不开的公司,却让我们感到了潜在的危机。
后又曝出,美国正在通过检测海底光缆来获取信息,获取私人的重要信息以及各国的情报信息。而众所周知,美国的海底光缆贯穿全球,并且其光缆线的延伸是最长的。
如果不是因为“棱镜门”,大家依然还天真地沉浸在高科技的梦幻世界中。这个世界上任何有利的事情,必然有着反面的构成,只是大家没有深刻地追究黑暗层次而已。
棱镜门事件的结果:全世界的信息安全都被闹得沸沸扬扬的,斯诺登也一直向各个国家申请政治避难,每天在中转区过着来回中转的生活。
“棱镜”本是潜在事实,我们不必诧异。任何一个掌握着信息的国家都会监控他的国民的,不仅仅是美国,前段时间曝出法国,很有可能下一个是德国,俄罗斯,印度,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国度。其实我们仔细想想看,就如政治的潜规则一样,我们知道但是不能呈现,因为有些事情,我们本知道,为何让它见光呢?
而斯诺登偏偏要正义地指出来,让大家知道政府的丑闻本是件好事,但是却让大众对政府产生了极度失望。最终结果导致了爱德华先生一直生活在中转区,而大众的心里现在也是诚惶诚恐的,凉到了低谷,最后我们成了信息时代中最“彻底沮丧的一代”。
就算这样彻底地指出,斯诺登大力凛然地展现着正义之情,可是美国会有所改变吗?因为斯诺登暴露出“棱镜”,美国政府就停止信息监测了吗?法国也停止信息监测了吗?以后每个国家都不会再有信息监测的丑闻了吗?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只要有上层建筑这样的事实存在,必然会有监测的存在,专家说我们要大力发展国内运营设备商,极力摈弃那些国外制造商的设备,这无可厚非,但是并不能说明“棱镜”事件就这样消失了,其实它一直潜在的存在,只是我们并不知情罢了。
大力发展国内通信和互联网设备,只是减少了国外对国内的信息伤害,但是却不能证明每一个国家的子民能够侥幸逃过这样的信息伤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4/7260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