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案例】繁简字之争:“识繁写简、繁简并行”有何不可?
2013年08月05日 15:48
【文化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黄秋生“华夏文化已死”言论引繁简字之争
日前,香港演员黄秋生在微博中称,“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在内地已死。”黄秋生所说的“中文正字体”是指他所写的繁体字。这番言论,立马引起了各方对于简繁字体的争论。
简繁体字之争历时已久
对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别,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网络段子:“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儿无首,乡里无郎。”每次简繁字大讨论时,这个段子也是某些人用来标榜繁体字更能传承文化,更有意味的论据。难道我们简化了繁体字就是真的丢了华夏文明?
简体字与繁体字到底谁好谁坏,这个问题在挺简派和挺繁派之间一直争论不休。黄秋生发微博之后,很多人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网友称,“简化是为了便捷,就好比长衫马褂换成T恤短裤,不必刻意为了体现什么去强调繁体字。”也有网友称,“其实简体字的发明和普及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中文字的学习是通过认图和象形的联想,并不是拼写,笔画的多寡与学习中文的难度无关,但是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延续。”像这样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学者王宁称,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汉字简化,到80年代由于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汉字使用问题上观点发生了分歧。很多人对汉字简化产生了怀疑,认为这项措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普及文化的权宜之计”,甚至有人认为简化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
近年来,关于汉字的废简用繁问题屡屡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内容,因此繁简字之争一次次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之中,政协委员代表在全国政协会上年复一年地提交此类议案。这些议案称:“上世纪50年代简化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2009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历时8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时,也引起了简繁体之争的大讨论。不过当时教育部相关人员称,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
简体字更有利于文化传播
难道汉字的演变史就是以追求艺术性和审美性为最终目的?文化学者王立群称,中国文字的发展史历来遵从文字规范从简、从俗两大原则。“从文字发展史来看,简体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已相当多,北魏时期,‘亂’已简化为‘乱’。所以,文字的从简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是哪一个人能够阻挡得了的。”
王立群称,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因此文字形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用性。一种不实用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字,因为它不便于书写。“文字的功能既然在于交流,那么,天下百姓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会创造出一种书写简便的字体,这种来自民间的创造消极的一面是造成了文字的混乱,积极的一面是为文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巨大的能量。”
有学者以“尘”字举例称,其本意是“鹿行扬土”,古字是三个鹿下面一个土,繁体字将之简化为一个鹿加一个土。而简体字直接变成一个小加一个土,也很形象,还符合“尘”的字义。可见,简化后的汉字虽然直观感觉减少了,但是符合时代要求,如果写三个鹿一个土,光写繁体的“尘”字都要写上很久,简体字反而更利于文化传播。
“我们今天不应非议简化字。而且,学会了简化字再去熟悉繁体字并不困难,简化字不会成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障碍。特别是目前,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幅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求学习汉语,推广简化字对他们学习汉语更为方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简化字提出责难,呼吁恢复繁体字,显然不合时宜。”王立群称。
学者张颐武也称,繁体字有自己的历史价值,不能否定,但现在全球汉字的“正体字”是简体字,无论大陆或海外学中文的,除了港台和一些华人社区处,简体字是主流,包括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也如此。
一则微博再引汉字简繁之争汉字什么模样才端正源
担忧汉字简化引文化流失
近日,香港演员黄秋生的一则微博引起轩然大波。“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立即惹来网友激烈吐槽,继而掀起“汉字简繁之争”的论战。
赞者有之——“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表,运无车,儿无首,乡里无郎。”有网友以此慨叹汉字简化导致文化流失之痛。弹者亦有之——“汉字简化后,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美还是美,善还是善。”有网友见招拆招,力挺简化字对日常生活的便利。
其实,从语言学界到寻常百姓,关于“汉字简繁”的争论由来已久。几年前,就有专家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停止使用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而在网络时代,年轻人对繁体字的疏离与遗忘,更日渐加深文明传承与文化流失的担忧。
由繁入简符合文字进化规律、简化字不影响华夏文明传承
7月22日,人民网强国论坛邀请著名语言学家江蓝生和天津市侨联副主席潘庆林,就“汉字简繁之争”与网友在线交流。“黄秋生把正体字和繁体字画了等号,实际上这二者并不相等,繁体字是对简体字而言的,正体字是对异体字而言的……”江蓝生在纠正了一个概念性错误后表示,所以要说过半人不认识正体字就不是事实了。
事实上,简化字占汉字总数的比例并不大。在日常使用的文字中,简化字大约占7000通用字的31%。如果按现代汉语词典收录13000多个字算来,简化字只占17%。“独体简化字有482个,偏旁类推得出的有1753个,加起来在内地推行的简化字有2235个,在这之外的那些汉字叫传承字,就是台湾所说的正体字,这些字是两岸四地共同使用的。”
在江蓝生看来,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有简化,也有繁化,但主导趋势是简化,在常用字范围内简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这是由文字的工具性决定的,便于使用和书写是最重要的表现。汉字数量多,《康熙字典》有47035个。有的繁体字笔画多、读音乱、检索难,这都不利于文化的普及。”他认为,推广使用简化字后,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当然,江蓝生也坦承,繁体字从整体而言更能反映造字原理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但这并不代表简化字就不能传承文化。“简化字同样是人民的创造,主要利用了六书造字的方法。没有人认为隶书楷书替代了甲骨金文和大小篆就破坏了传统文化,怎么使用了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华文化呢?”
据了解,现行简化字绝大多数来源于古代的简体字,有一些来自草书和行书,还有一些是“古本字”,新中国吸收群众意见创制的仅占少数。“这些简化字源自我国历朝历代,绝大多数有约定俗成的历史基础,不应该被排斥在中华汉字体系之外。”
至于“华夏文明在内地已死”的说法,很多专家表示这种论调言过其实、有失偏颇。“华夏文明不只体现在文字上,华夏文明的核心应该是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2000多个简化字,不足以让华夏文明死亡。”
更何况,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繁体字和异体字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保留和使用的。比如在文物古籍、姓氏、书法篆刻、题词招牌、出版教学研究中都有所应用。“学文史哲的都会使用到繁体字,在私人的空间也可自由使用繁体字,所谓华夏文明在内地已死,就是从用字角度来说也是不全面的。”江蓝生说。
全球化趋势简化字更适用、从孩子抓起逐步用简识繁
目前,除了内地使用简化字,在香港、台湾都使用繁体字。很多内地年轻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对老祖宗留下的繁体字极其陌生,甚至完全认不得、念不出。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中国繁体汉字意蕴丰富,不但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而且‘字形藏理、字音通心’,传递上古先人对当今、后世的许多信息。”作为“恢复繁体字”的支持者,潘庆林认为这并非是开历史倒车,文化溯源是为了向前看。“我们不能把英语的各个版本都引入国内,而独忘了民族骨血气脉魂都在其内的汉字本源。”
也有专家认为,有些简化字在简化过程中,没有遵循汉字发展规律,因此降低了港澳台同胞对简化字的认可度。对此,江蓝生表示,少数简化字不太理想,不能否定整个简化字系统,“简化字给人们的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现在要逐步废除会不得人心”。
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注定了简化字的生命力。据悉,简化字由于笔画比较少,在计算机上显得形体清晰,联合国已把简化字作为中文的规范字体,成为国际标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政府也规定华人社会使用简化汉字。正如专家所言,“简化字已经走向世界,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会发挥有利的作用。毕竟,文字的使用由繁到简易,由简到繁难。”
不过,面对当代人对繁体字的“遗忘”,专家也给出了建议。比如在中小学语文课中可增加有关繁体字的内容,使学生能认识繁体字,并掌握繁简对应关系。“为了加强两岸四地语言文字的交流,最终实现书同文的远景,目前内地应逐步做到用简识繁,在一定范围内简繁由之,台湾则用繁认简,在一定范围内繁简由之。”江蓝生说。
同时,对于明显不合理的简化字,国家语委也有责任加以调整,不过专家表示“调整要适度,以保持文字的相对稳定性”。据了解,将要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就会恢复几个少数繁体字和一些人名用的异体字。
“繁体字也好,简化字也好,都是中华民族应该发扬的东西。汉字简繁之争无论是什么结论,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既能激起孩子们对繁体字的重视,对政府也是一种促进。”潘庆林说。
【启示与思考】
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黄秋生的言论不过是为这种各执一词的争论添了一把柴。不过,黄秋生以偏概全的逻辑硬伤显而易见,一是将繁体字视为正体字的“正统论”。所谓“正体字”,应该是指“人类在特定时代及范围内使用的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文字”,而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的汉字沿革,从繁到简才是汉字发展演变的总趋势。以现行繁体字作为汉字“正统”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伪命题。
二是将删繁就简视为文明失传的“死亡论”。华夏文明是一个涵义博大精深的文化概念,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岂是一个民族文字就能涵盖?将字形简化解读为文明简略甚至引申为传统“死亡”,无疑是杞人忧天。更何况,正是1956年的繁体字简化,方便了百姓的识字写字,这不仅无损华夏文明的传承,更对国人文盲群体的缩小颇有贡献。
至于说到音形义的汉字寓意,简化字丝毫无损于造字的文化创意。诚然,简化字体“爱”字的确少了“心”,但保留“友”何尝不是对“友爱”含义的延续?虽然“亲”字少了“见”,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打电话、发短信又何尝不能表达亲情?其实,即便是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考量,只要契合象形、会意、形声等传统造字方法,就不会迷失以字释义的汉字魅力。
文字的最大功能在于其方便人类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属性,约定俗成才是文字规范的根本原则。纠结于个人偏爱和书写习惯的繁简之争,并无多大意义,关注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才是重中之重。事实上,人们此次诟病黄秋生的崇繁贬简,关注点也正是字形之外对文明的否定。正是“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雷语,直击得国人心痛。从这个意义上说,黄秋生的危言耸听倒不失为值得思考的有益提醒。
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文化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趋势,也更符合“地球村”的标准。笔者倒是更欣赏新加坡的“识繁写简、繁简并行”,这更能说明“中国”与“中國”乃是一“国”。
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其实都是中国字。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繁体字或者是简体字,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好争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5/7261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