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模式的新境界

2013年08月05日 14:18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所构成。中国模式是以中国制度为前提、以中国道路为内涵、以中国成就为基础、以中国经验为特色的不断完善的发展范式。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赋予中国模式中国梦的新内涵并将其提升至新境界。

中国模式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之后,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并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促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是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奇迹般巨变的奥秘所在;科学发展观则在此基础上对发展目的与发展方式作出了新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邓小平开创的模式。邓小平理论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把握,基于对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判断和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提出“经济建设是我国唯一的中心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邓小平对“一个中心”的阐发是明确而坚定的,分别使用了搞经济建设要“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始终如一”、“坚定不移”、“死扭住不放”等表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作为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邓小平还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路线落实到经济发展战略上,提出“三步走”发展目标,即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翻一番,到21世纪上半叶再翻两番,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水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中国发生政治风波,中国模式面临考验。是否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路线、“三步走战略”?这些关涉中国模式的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党作出解答。在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引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世纪末我国GDP翻两番和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的目标胜利实现,中国模式的成功得到初步证明。

进入21世纪后,党的十六大确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概括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重申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并把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核心”进一步明确为“核心立场”,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人民立场和根本目的。

有人误以为科学发展观重视以人为本,工作重点要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社会建设为中心了。实际上,以人为本并未改变中国模式中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胡锦涛辩证分析了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回答的是发展目的与核心立场问题。[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2]2013年4月8日习近平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又指出,我们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了这些目标必将给中国经济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从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邓小平和江泽民确立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为主体内容的中国模式;而胡锦涛提出的“兴国之要”、“核心立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习近平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则为中国模式增添了新内涵。

 

有评论认为,中国模式主要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就也主要是经济增长。[3]这种看法不符合中国模式的实际。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重视社会全面发展的模式。虽然中国目前的发展还存在不全面、不协调因素,但这不是社会制度造成的,恰恰相反,科学发展观正是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使全面协调的发展理念更好更快地变成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江泽民的贡献是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一起抓”。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文化事业。十五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上展示了中国模式的制度特征。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模式制度特征的丰富是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突出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

国外有人不同意“中国模式”,一个深层原因是质疑中国实行的社会制度。其实,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对应的社会制度,一个失败的制度不可能产生成功的发展模式。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产生成功的中国发展模式。[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以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做到“五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特别强调要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6]科学发展观提出“四个必须”、“五个更加注重”和“一个下功夫”,强调建立健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制度保障,极大地拓展和提升了中国模式的制度内涵。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7]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所要求的,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一定能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有的人不承认中国模式,甚至批评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粗放式增长换取的,付出了高消耗、高污染的代价。实际上,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关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实践就是要使中国模式建构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8]

人类社会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获得了经济空前发展,又遭遇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挑战。先发国家无一例外走的是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的。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其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困难、问题与矛盾世所罕见,在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紧迫性。1995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9]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紧缺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面对世界各国争相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潮流,党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短板。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任何别的选择,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0]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幅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科学发展观提出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既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从而实现向生态文明的跃迁。

中国模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美国学者布鲁斯·J.迪克森已看到,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在经历巨变,更新中国模式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进入到科学发展观阶段,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所针对的正是中国模式所存在的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赋予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等新内涵并将其提升至生态文明的新境界。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就能使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注释: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于2007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2]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载于2012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3] 何迪、鲁利玲《反思“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79页。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

[5]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

[6] 陈锦华《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载于2011年7月5日《人民日报》。

[7]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结束时的总结讲话》,载于2012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8]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

[9] 温家宝《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载于2007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1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2012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5/7261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