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慰问不该止于形式主义

2013年08月06日 13:31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广州市长批一些慰问活动存在形式主义

在7月10日上午举行的全市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动员会上,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抨击了当前在开展密切联系群众中存在的歪风。“弄袋大米、两瓶油、一床棉被,带一帮人到五保户、贫困户那去慰问,去走一走、看一看,基本上属于形式主义。”他告诫领导干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千万不能走过场。

陈建华坦言,很多干部是密切联系领导,现在要转为密切联系群众。“有人认为联系群众非常抽象,联系领导非常具体,这是一种歪风。”

在陈建华看来,密切联系群众必须由实际的工作方式、方法来承载。作为行政单位、职能部门,能够把行政权力公开运行规范,在办事大厅不用让群众多跑路,能够高效办好事情,就是具体的密切联系群众,最有说服力,也最有成效。

他表示,广州接下来将切实搞好行政服务中心及网上办事大厅的建设,凡是能在网上办理的,以上网办理为原则,不上网办理为例外,提高行政效率,“鼠标点一点,就可以(审批)许可”。

陈建华说,原来不少部门不愿意进驻行政服务中心,不愿意规范权力的行使,“担心审批项目放进去之后,人家就不用找他们了”。

莫让“慰问秀”阻断干群联系

很多领导干部联系群众走过场玩形式已经成为了心照不宣的事情,而这样貌似见不得阳光明知却不敢言的事情却被陈市长一语道破,这也让多年来的“慰问秀”变得非常尴尬。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解忧,在群众中学习,在群众中成长。群众是绿叶,官员是鲜花,鲜花须要绿叶来衬托,枯黄无色的叶又怎能衬托出鲜花的美?为了衬托出自己忽略了健全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这种涉及到里子的东西而去追去那些华而不实的“慰问”,用作秀的染料来涂抹叶子,衬托出来的花必然也是病态不健康的。

官员们对站在录像机面前对自己拍摄的“慰问秀”乐此不疲,开机那一刻喜笑颜开显得无比亲民,关机之后瞬间变成官老爷。虽然拍摄的越来越专业,但,群众的实际问题却一点未得到解决,最终只能变成官员们的自娱自乐,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口碑一点未变甚至会遭到群众的反感,损害政府的形象。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在中国梦开启的今天我们不需要那些喜欢空谈,弄虚作假的官员。身为父母官应该切身处地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如何去去满足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的困难;把作秀演变成为实干,而不是镜头下用几桶油、几袋米充当道具,以官员为主角、以纳税人为配角的权力表演。

 

“慰问秀”是现实版“皇帝的新装”

有些领导干部喜欢逢年过节拿着米拎着油,去慰问贫困户,笔者不是说这种做法不好,对困难家庭的关怀很有必要,笔者也很赞同,但是去年慰问这户,今年还是这户,那么我们就值得反思了,是群众“不愿”脱贫呢,还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没能帮助群众脱贫呢?

一些领导显然把群众慰问当作了一场秀,慰问的对象不重要,慰问的过程不重要,反正都是给穷困病弱送“温暖”,重要的是媒体的关注和上级的认可,重要的是这样能为自己的提升“优良政绩”,塑造“亲民形象”。可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的情况下,年年如是做,总给人一种“讥讽”的感觉,为什么“助贫”不“扶贫”呢?

领导慰问不能只看贫困,还要探究为什么贫穷,困难在哪里。是因为缺乏劳动技能、收入太低,还是经济环境不好无法就业,是因病返贫,还是因灾致贫,是孩子上学有困难,还是老人养老成问题……这些都要了解清楚,好对症下药,不能只是照张相,放下米就走人。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时的慰问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怎样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改善劳动环境、提升待遇水平,怎样普及社保、提升社保水平,把更大的力气用在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和非法使用廉价劳动力的行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道出了多少人的辛酸和无奈,因病返贫者众矣,试问领导能慰问几户,若是积极探索医改新方案,加大投入提升医保水平,激励医院提升医疗水平,这样是不是能惠及更多的群众,这样的政绩是不是胜过千百次“慰问”呢?

别让领导“慰问”成为“皇帝的新装”,莫“天真”以为让人民看到了亲民爱民的一面,其实,群众恰恰看到了我们在扶贫工作上的“短板”。“慰问”只是一种假象政绩,唯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困难才是“正道”。

真正的温暖在送米送油之外

形式服务于内容,很多时候,你要表达一份关切、一份热心,柴米油盐可能是最温暖的联系群众。只是,送米送油的形式,为什么会沦为“形式主义”呢?恐怕无非两个原因:要么是这种关心就像过年一样,一岁一次,虽然雪中送炭,却也杯水车薪;要么是更像一种表演秀,一床被子要出现在好多贫苦家庭当道具煽情,送温暖是假、捞名声是真。时日长久,不言而明,贫困户成为“临时演员”,官员和贫困户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这些天,闹“钱荒”的银行也在送米送油、甚至还送车费,拉的是业务上的客户率。权力部门与民众的关系,当然不是商家与客户的关系,但每到年底才会“每年一歌”的送温暖,越来越像在麦克风与闪光灯前高调的“表演”。真正的温暖,当然不在于油米之间,而是发自内心的、受制于权责规范的官民关系。

就现实而言,送米送油的“形式主义”,恐怕也不容易。一者,不管CPI一年到头是怎样的起起落落,弱势群体的救助或帮扶基本是一条线到底,送米送油已经算是“加餐”了,要是隔三差五真能多送送,对价格敏感的民众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二者,在一些地方,真能做好送米送油“形式”的职能部门,其实也并不是很多,送完之后又不要“拍照摄影留念”的,就更是少之又少。

说送米送油是不太坏的“形式主义”,最根本的还在于这样的“形式”,既“浪费”不了财政的几个钱,效果也是能实惠市民的,“性价比”总比人行道上铺黄金、荒山上刷绿漆什么的高多了。

 

中国特色“慰问秀” 领导假装慰问  民众假装欣慰

“一语道破天机”的魅力,往往不在于告诉了众人不知晓的事情,而是在于说出了其他人明明知道却不敢说、不愿说的事实。近日,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所讲的“慰问送米送油基本上是形式主义”就道出了形式主义慰问的种种实情。而此言论一出,搞得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的“慰问秀”非常尴尬。但同时,却赢得了公众的叫好之声。

对于贫困户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曰,一个健全的福利和社保制度。这个福利和社保制度,往往是给人以权利救济,而并非直截了当的实物救济;给人的是真正的尊严,而并非在“慰问报道”中沦为官员的陪衬。固然,贫困户需要实物,需要大米、食用油和棉被,他们在得到这些的同时,也会感谢官员、感谢政府,但是,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会让贫困户们的家里拥有“余粮”。这样的慰问不能让他们拥有真正的安全感,他们仍然会惧怕贫困带来的生活压力。

“慰问秀”,往往是官员和权力的自娱自乐。领导一定要有随从人员,此外还最好要有专业的记者和宣传人员,宣传人员一定要配个高清DV和长焦相机,所有的设备越专业越好。拍下来的镜头中,接受福利的受众一定是喜笑颜开的,慰问官员一定是正义凛然的。然而,真正的现实是,一袋米解决不了一年的口粮;一桶油不足以供给炒一年的菜;一床被子也无法让交不起供暖费的市民在冬天里得到真正的温暖——一时的感恩戴德,不会换来真正的体面和尊严。

领导假装在慰问,民众假装很欣慰。广州市市长对于形式主义慰问的反思,可谓醍醐灌顶。但是,谈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似乎也不是什么陌生话题:改善民生,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缩小贫富差距,让居者有其屋……福利社会的建设,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利赋予,而不需要镜头下道具和权力表演。

【启示与思考】

慰问本是好事。领导慰问群众是领导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表现,是继承执政党优良传统作风的重要体现。“热天送清凉,冷天送温暖”。通过与群众面对面、嘘寒问暖,有利于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增进执政党和群众之间的血浓于水关系,体现了领导对群众的关心,缩短领导与群众心与心的距离,势必赢得群众的拥戴。但是,看了太多的走过场式的慰问、完成任务般的慰问,曾几何时,慰问成了一种作秀,褒贬不一。

领导假装在慰问、民众假装很欣慰、摆个pose照一张照片、写篇报道渲染渲染——这就是大多数假慰问的流程。对于贫困户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一袋米、一瓶油、几百块钱?这些远远不够,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全的福利和社保制度。他们在得到柴米油盐这些东西的同时,会感谢官员、感谢政府,但这些东西只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暂时或者微小的帮助,这样的慰问不能解决他们更深层次的困难,贫困压力在这些官员们走后依然存在。要让贫困户得到真正的救助,真正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情,我们的政府要实实在在进行福利社会的建设,给予了他们相适应的福利和社保制度,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利赋予,而不是这种虚伪的“慰问秀”。

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应该不是表面的,而是把群众装在内心深处的服务。只有那样,群众才会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只有那样,党和群众的联系才会越来越深,才会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6/7264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