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恒天然拖延公布质检结果遭质疑 消费者应客观看待洋品牌

2013年08月07日 09:36

 

8月5日晚,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接到新西兰驻华使馆通报,称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为雅培(上海)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两批次婴幼儿配方奶粉存在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风险。这是新西兰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污染进一步扩散的最新情况。

调查发现,早在今年3月,恒天然就检测到食品安全风险,但却一直拖到8月才公布。很明显,恒天然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同时,新西兰政府相关部门是否监管到位也遭到质疑。面对洋奶粉百分百纯净安全的“神话”再次被打破,国内消费者应该客观对待洋品牌。

拖延公布检测结果

8月3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宣布,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旗下部分产品可能含有肉毒杆菌毒素。

恒天然集团当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更多详情。恒天然集团新西兰乳业执行董事加里·罗马诺说,有3批浓缩乳清蛋白出现质量问题,这些产品是去年5月在新西兰本地一家工厂生产的,涉嫌被污染的产品总量为38吨。污染源是该公司在北岛怀卡托地区豪塔普工厂的一根未经彻底清洁的管道。

恒天然集团承认,最早是在今年3月发现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当时,一批产品在杆菌检测中呈阳性反应。由于杆菌种类繁多,大部分都是无害的,因此需进一步检测。到7月31日,其中一个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可能含有肉毒杆菌,但直到8月2日,恒天然集团才向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通报这一食品安全事件。3月份即检测到食品安全风险,为何拖到8月才公布?

1

(图片:涉事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说,难以理解为何恒天然在发现3批浓缩乳清蛋白存在问题后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他告诉新西兰电台记者:“我有点吃惊,2012年5月这些浓缩乳清蛋白生产后,(恒天然)检测中显然有所发现,但明显那不是这家企业所担心的事,因为他们允许产品出厂。”

舆论认为,发生可能的食品污染问题之后是第一时间减少对消费者的损害、通知客户进行回收,还是任由可能出现问题的产品流向市场,恒天然的选择耐人寻味。

 

企业管理遭质疑

这些天,新西兰政府官员、农场主、乳品出口商、消费者、媒体一直在追问,一直号称将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的恒天然集团为何不在第一时间通报政府食品监管机构、客户和消费者,而是不紧不慢地闭门检测呢?在最终检出肉毒杆菌后,为何拖延数日才报告初级产业部?

恒天然集团新西兰奶制品公司执行董事加里·罗马诺的解释是,根据程序和检测技术,就需要这么久。但有关专家指出,从发现产品异常到跟踪检测出确切结果,长达4个月,“这个过程太长”,说明恒天然在这方面有漏洞。

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食品微生物学教授约翰·布鲁克斯同样质疑,恒天然为何如此久才向政府和公众曝光质量问题。“这些浓缩乳清蛋白2012年5月生产,不清楚为何如此久污染事件才曝光、这家企业为何如此慢才告知政府和公众。”

2

(8月5日,新西兰贸易部长格罗泽在记者会上就肉毒杆菌乳品事件发言。)

布鲁克斯猜测,拖延曝光的原因可能包括第三方检测浓缩乳清蛋白、污染水平非常低以至于需要检测大量产品样品才能发现问题,不过,“利用现代技术一旦分离出细菌,不应耗时如此久才能确认其种类”。

按照布鲁克斯的说法,恒天然可能还存在疏于监管的可能。他说,通常情况下,不会对乳制品进行肉毒杆菌方面的检测,“当产品中这种细菌的含量非常低或者不经常发生时,对于确保产品安全而言,检测变得无效,况且检测费用极其高昂”。

这名微生物学家说,公众对于肉毒杆菌的担忧“真实且有道理”,“这种细菌可产生一种强力神经毒素,导致麻痹和死亡……新西兰过去25年发生过多起类似病例”。

另外,此次事件也表明,新西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漏洞。

不满周岁婴儿成最大受害者

据了解,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常温、低酸和缺氧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它在不正确加工、包装、储存的罐装食品或真空包装食品里都能生存。在临床上,肉毒杆菌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抢救不及时,致死率较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分析指出,目前全世界乳粉中都没有关于肉毒杆菌的限量标准。尽管肉毒杆菌对成人和1岁以上的儿童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1岁以下的婴儿存在较大威胁。由于1岁以内的婴儿肠道微生态屏障还没有完全形成,正常菌群还不够强健,因此肉毒杆菌的芽孢进到婴儿的肠道内之后,它有可能生根繁殖,释放出毒素,毒素进入到血液以后有可能导致孩子神经痉挛或麻痹的中毒症状。

临床上也有1岁以内的婴儿使用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物中毒的案例,其中半岁以内的婴儿、处于转奶或者添加更改辅食阶段的婴儿属于“高危”。

 

朱毅说,值得注意的是,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物需要在120摄氏度加热10分钟后才能被消灭,而家庭在冲泡奶粉的时候往往使用的都是温水,起不到相应的杀菌作用。

新西兰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将影响新西兰乳品业的声誉,沉重打击新西兰乳制品业。

冷静看待洋品牌

长期以来,新西兰以“百分百纯净”的品牌在海外推广新西兰产品,尤其是其乳制品。此次污染事件的发生无疑给信奉“洋奶粉”的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洋奶粉”“百分百纯净”的神话被打破。这也再次表明,食品安全问题中外皆有,客观看待,冷静应对,方乃理性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跨国乳业巨头在“受污”问题上今年已是“二进宫”。今年1月,该公司生产的奶粉就曾被检测出含有微量双氰胺。而涉事公司拖延公布检测结果,让问题一再延误,不断扩散蔓延。

有不少中国网民表示,肉毒杆菌是连饱受诟病的国产奶粉都没检出过的致命病菌,而恰恰在大家无比信任的洋奶粉中发现了,很让人震惊。奶粉安全看来以后不能以国产、进口来划分质量了。

3

(图片:消费者应冷静客观对待洋品牌。)

朱毅指出,国外的乳品质量并非铁板钉钉,消费者盲目迷信国外品牌的心态亟待改变。消费者应该建立更为科学的消费观,科学合理地选择婴幼儿食品。

上海大学教授顾骏认为,“洋奶粉”跌下“神坛”的事实警示中国的乳制品企业,更需要潜下心来重建信心体系,同时通过透明化生产过程等手段向国人证明自己产品的品质,增强高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加大对进口奶粉的替代力度。

食品安全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味迷信“洋食品”并非明智之举。“洋食品”不一定都是极品,“国产货”也并非都是次品。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威胁、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突破国界的当下,不应该对“洋食品”过度迷信。对待“洋货”与“国货”应本着一视同仁的态度,理性客观看待。(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7/7265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