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雷同道歉书”耐人寻味的荒唐

2013年08月07日 09:35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雷同道歉书 诚意何在

“三胞胎说话都没这么像的。”“是不是环保局统一起草的?”

――网友质疑

7月9日有网民在网上吐槽说,在9日浙江省绍兴县的报纸上,出现了三家污染企业的道歉书,但道歉的内容几乎一样,质疑道歉的诚意。10日,另有网民“扒出”在7月8日的浙江长兴县地方报纸上,也出现了三封一模一样的道歉信。

登报道歉措辞一样

“我公司因违法排放工业污水造成影响,经过县政府停产整顿、深刻反省、严肃自查,已认识到问题的严肃性,为此特向全县人民深表歉意……”7月9日,浙江省绍兴县当地一家报纸的头版刊登了三家企业的道歉书。然而眼尖的网民指出,三家登报企业所写的道歉词几乎一样,被指责“毫无诚意”。

无独有偶,10日另有网民称,在7月8日的浙江长兴县地方报纸上,也出现了三家污染企业的道歉信,三封道歉信除了落款的单位不同外,正文内容一字不差。

有商量但非被安排

记者证实,这些道歉书的确存在。有企业向记者承认,“这是我们商量好的”,但并非环保部门安排。

记者翻看这两份报纸证实,的确在当天刊登了企业的道歉信,涉事企业分别为绍兴的绍兴东龙针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绍兴绿洲印染有限公司和绍兴世通毛纺绣品有限公司,以及长兴的长兴和平虹东石子厂、长兴县煤山登峰矿业有限公司和长兴吴山军民石矿。绍兴县的三封道歉信仅结尾句略有不同,长兴县登的则完全一样。

诚恳态度最重要

这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道歉信在网上引发热议。网民们普遍认为,这样的道歉信没有诚意可言。

据了解,浙江省多个地市推出了污染企业公开道歉制度,企业登道歉信已成常规动作。有网民认为,这种方式固然是创新,能够给企业压力,督促他们改进,但企业更需要真心实意地认识错误,给老百姓一个诚恳的态度。

绍兴县环保局办公室一位王姓负责人说,企业的道歉信环保局没有进行过干涉,由他们自主决定。他还表示,这些企业不仅要登报道歉,还要在电视台发表道歉书,企业所在镇的镇长以及企业主还需到县政府常务会议上再次道歉。

 

雷同道歉书:没的是什么文化

企业道歉书不多见,齐刷刷的“三胞胎”排成一列,更是见得少。整齐程度让网民都很着急——一共才135个字,你131个字都一模一样,这重合程度,完全可以买彩票了嘛;再怎么标准的答案,照抄的时候好歹也“把句子的顺序变一下啊”。参照当下学术论文鉴定标准,认定为抄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人家偏偏不承认——“大家一起没文化,才不约而同地下了个雷同三黄蛋”。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要说把这事儿归结于“没什么文化”,倒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追根溯源,确实因为没文化,但这里的文化绝对不是“识文断字”的文化,哪个企业还没几个笔杆子?这里的“没文化”更应该被解读为——没有忏悔文化、没有务实文化、没有担责文化——没了这三杯酒垫底,再高的学历也白瞎了。既然是应付、是走过场、是集体演戏,台词搞雷同了,又是多大个事儿,谁让你摸个棒槌非当真(针)呢?

企业污染,祸国殃民,说起来地球人牙根都痒痒,但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语境里头,在中国式污染治理的尴尬语境里头(环保部长不刚说中国环保部门是世界四大尴尬部门之一吗),这事儿就可以有另外的观察视角:污染企业对地方经济特别是税收方面是有贡献的;污染问题是有原因的,不能因为有点污染就不发展了嘛;治理污染,大家一起配合配合,罚酒三杯应付一下媒体和公众就行了,真把企业打死了,谁养活财政养活地方税收呢?

于是乎,很多地方进入一个污染、治污的怪圈——污染起来肆无忌惮;治理起来狠话说尽;处理起来心慈手软;履行程序轻描淡写;治理一次很快继续再犯——按照这个逻辑,到媒体道歉,可以显示政府治污决心,符合上级规定,算是给了民众“一个交代”——至于污染企业是否真的有罪恶感,是否真的深恶痛绝坚决改正,是不在这幕戏当中的;至于通过一次整治来彻底务实地解决排污问题,这要求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来想了;至于一次污染治理,就能真的把相关的责任部门、责任人都统统处理,付出代价,你这个严肃的要求未免是太天真了。

正如环保部门干部所说,“这就像一个程序”嘛——既然大家都知道在走一个程序、走一个过场,干嘛那么当真?大家抄袭抄袭,甚至环保部门给个道歉模板,把签名换一下就得了,多大点事儿嘛。这么一解释,一蹦老高的网民朋友们是不是就心平气和可以接受了呢?

没文化有很多种,不能识文断字只是一种,想问题、想事情的思路不在文明轨道上,也是一种。没有忏悔文化、没有务实文化、没有担责文化,才是更高层次的没文化。没有这些文化垫底,别说三家,就是三十家、三百家污染企业,搞出三百胞胎的虚伪道歉书,又何足为奇哉?

“雷同道歉书”揭了谁的“画皮”

套用一句俗语,可谓“此道歉纯属形式主义,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当三个内容一模一样的道歉书被“批发于众”之后,其间的诚意也就令人难以接受。

道歉如同做广告,没有实际行动再好也白搭。

对于“雷同道歉书”,企业的解释为“可能大家都没什么文化”,雷同之余还挺雷人。“没有什么文化”跟道歉书雷同有什么关系?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抄袭别人却是态度问题。用能力问题去解释道德问题自然“风马牛不相及”。

“雷同的道歉书”暴露出多重耐人寻味的信息,一则说明所谓的道歉,不过是“形式以对”,当事者根本就没有把公众感受放在心上;二则表明,监管层面没有发挥作用,对于违法者的处罚没有触及灵魂,不然其态度也不会如此傲慢与无视;三则说明,在这样的态度之下,其依然还有违法之虞,道歉都没有诚意,其整改自然也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风头一过违法依旧。

“雷同的道歉书”是一张现实版的“画皮”,其真实的应对与敷衍暴露了违法者的嚣张,既无视公众的尊严,也无视监管的权威,在挑战公众心理底线的同时,也在挑战规则的权威。有多少真实的“雷同”,就有多少可怕的“画皮”。

从企业第一责任,到监管的第二责任,若没改变形式主义的作风,所谓的严苛责任就只能成为空话。

 

“雷同道歉书”更像“环保样板戏”

企业违法排污被查,一律实名登报道歉,这看起来要比悄无声息地责令停产整顿,或是关起门来开上一张罚单,更能起到一种“丑名远播”的社会震慑作用。而媒体所刊三则内容几乎一致的“雷同道歉书”,却在一不留神之间,泄露了这种管理招术的真正用意:“道歉治污”无关诚意更像演戏。

说到报载信息的雷同相似,其实并非排污企业的“道歉书”一处。长久以来,有许多征婚广告或是法律声明,要是换了个人姓名及单位名称,大概同样称得上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那么,市民百姓何以偏偏对报上的三则“雷同道歉书”不依不饶呢?道理十分简单,环境保护事涉千家万户,企业污水胡排乱放遗害子孙万代,被查之后公开道歉还照抄照搬、缺乏诚意,这种明显“装装样子”的虚伪表情,“歉”或“不歉”,根本没有多大区别。

然而,有些时候,民意昭昭,不等于能与官意划上等号。据媒体披露,为了体现对排污企业的“严查严管”,绍兴县今年专门出台了一项规定,企业凡因偷排、漏排被停产整顿的,必须要在公共媒体上作出道歉,“这就像一个程序”。既为“上命难违”的“程序”之需,放到具体执行的环保部门,当然就得“严格执行”地表现出来——至于“道歉书”中的措辞用语,或是几近“雷同”之状,则已与这种“表演”目的没有太大关系,自然不必过于“较真”矣。

说“道歉治污”无关诚意更像演戏,也许颇为刺耳。但请站在百姓的角度细细去想,整治违法排污,要的不是色厉内荏的“责令道歉”;可能就“法”的思维来说,这样的“道歉惩罚”,也未必完全妥当。依着人民群众的朴素愿望,谁若“谋财害命”地污染环境,理当毫不手软地坚决严惩,甚至没有商量地按着“倾家荡产”的标准来狠狠处罚。反之,那种重重“道个歉”、轻轻“拍一掌”的“管理仁慈”,才是最令公众扼腕叹息的。

“雷同道歉书”像不像一种“环保样板戏”,这当然只是笔者的无端猜想。绍兴一些网民质疑排污企业的“道歉诚意”,应该也是一种“言犹未尽”的聪明方式。打个比方来说,人们若是对生养自己的一方水土,充分感受到了环保无忧,即便媒体上登了几则内容雷同的“排污道歉”,估计很多人也会迅速联想到“罚必更痛”,又怎会不合时宜地再冒出“演戏”之虑来呢。

【启示与思考】

 污染企业的道歉信,应该以真诚的情感,在内容中体现真实的污染情况,告知公众其自身污染的程度,和今后将着重从哪些方面杜绝污染的再次发生。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多样性的污染情况,没有看到不同脸庞不同程度的污染状况,看到只是单一性的、被“污染了的”道歉信。通过自曝家丑的形式来增加污染企业加快落实环境保护的压力。然而,好制度竟然走了样:在绍兴,在长兴,竟然有两个批次共六家企业,在报纸上刊登的道歉信除了署名不同外,其他内容只字不差。不知道如此雷同的道歉信,是企业通过百度搜索而成呢?还是一个企业写成范文后公之于网络被其他企业所拷贝呢?倘若如此,这种雷同道歉信的主观“恶性”还情有可原。但正如一些网民所担心的那样,如此巧合的道歉信,是否会是由当地环保局替污染企业做的一份道歉信呢?是否会是一种毫无诚意的公关信呢?倘若是相关监管部门为了讨企业的欢心,干脆包办企业撰写的道歉信呢?那这样的雷同道歉信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前,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污染正是经济发展中两种相互较量的力量。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具有基本的理性认知,都应该以真诚的态度谋求持续健康发展,这才是正道。否则,即便是写一万封道歉信又有什么用呢?依然是道歉的归道歉,污染的归污染?而作为政府监管部门,即便不是雷同道歉信的幕后黑手,对于雷同道歉信,不也是一种监管失职吗?此种道歉信,不但不是一种可彰显的“隐性”政绩,反倒是一种令人作呕的显性渎职证明信。

企业造成的污染,不可能都是同一个原因,这是由企业生产经营范围所决定的。既然污染物不同,那么污染企业的道歉信原因和整治措施等道歉信的重点就不可能相同。雷同的道歉信,只能证明,污染企业昧着良心瞎说话,监管部门昧着良心当睁眼瞎,仅此而已。

良好的环境里其生态环境亦呈多样性,在道歉信雷同的语境下,在缺失责任认同与担当的境况中,我们又能期待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有怎样的改善环境的冲动呢?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近日围绕环境保护有关问题作了报告。报告中周生贤调侃中国环保部是世界四大尴尬部门之一。这个尴尬总结的很形象,那么,地方部门如何走出尴尬呢?我看,不妨就从治理治理企业的雷同道歉说抓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7/7265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