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上海:中国经济如何应对“爬坡过坎”期
2013年08月08日 10:02
原标题:“爬坡过坎”期,中国经济如何应变
在中国经济 “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指出,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在近期出炉的经济“中考成绩单”中,上半年经济增长7.6%,高于年初7.5%的全年预期目标。有评价称,与过去年均10%左右的增速相比,中国经济开始向更注重质量的相对高增长期过渡。这将是一个与自己的过去比“慢了”,但在世界上“仍挺快”的可持续发展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会出现一些变化,社会能否适应这些变化,将对形成新的发展节奏共识产生重要影响。
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增速由“高速”向“次高速”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改革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教授。
应变第一环:正确看待增速的快与慢
解放新论:对于7.6%的经济增长速度,有人认为,这可以帮助中国摆脱“唯GDP”的心理枷锁,推动改革。也有专家判断,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来说,这个速度还是有点高,要进一步放慢增长速度,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怎么看待上半年我国经济表现?当前的增长速度,究竟是“快”还是“慢”?
赵振华:判断当前增速是“快”是“慢”,必须综合来看。
纵向看,这一速度比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平均增速要低,中国经济进入次高速阶段。横向看,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经济增速仍居全球第一。总体而言,当前中国经济还是不错的。
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单看增长率,还要看通胀率。上半年,CPI增长率为2.4%,低于3%,属于低通胀。增长率通胀率都高不好、都低也不好,现在我国是中高速增长、低通胀,无疑是比较理想的。
而从就业水平来看。现在我国增长率相对放缓,但今年1月至6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725万人,相比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上半年已完成全年目标的四分之三强。
这些都说明,我国经济处于合理区间,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对当前中国经济有两点评价:一要“稳增长”,要看到未来需要密切关注短期经济增速的变化;二要“有信心”,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没变,长期增长走势没有变。
应变第二环:正确看待增速与福利的关系
解放新论: “唯GDP”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经济增长一放缓,人们就开始紧张,担心生活水平会随之下降、就业会出现问题。究竟有必要怕吗?
赵振华:首先,要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有正确的研判。我认为,我国经济增速不会过度过快下降。从外需来看,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不是很景气,但基本上也不会再恶化,这决定了外需是有动力的。而且,中国目前的贸易量依然很大,去年进出口总额为3.8万亿美元,这对稳定出口、稳定国内经济有帮助。从内需来看,国内消费需求已经开始发力并显现一些新动力。数字显示,去年消费率约为54%,高于前年,其中旅游消费尤其旺盛。我国还有投资需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投资增长率可能会下降,但投资量还会增加。因此,不需要过度担心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要正确看待速度和福利的关系。在增速不会过度下降的前提下,国民福利就有了一定保障。在此基础上,如果分配结构更加合理,就更不需要担心增速适度下降带来福利损失。过去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国民福利增加了,但不够均衡。如果未来通过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国民福利就很有可能不减反增,形成经济次高速增长下的福利增加和福利均衡。
再次,要正确看待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用速度换质量”的说法其实有待商榷。从国际上看,日本曾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其间日本经济的质量有了很大提升。我国过去高增长时期,也伴随着经济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当然,其间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如高投资低产出,教育、医疗、环境问题没有太兼顾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会略微影响到增长速度。但总的来说,经济增长率有高有低是一种规律。未来通过改革,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回升,也可能进一步下降,对于这个速度必须要客观看待,不能绝对地说快就是好,更不能绝对地说慢就不好。当前,增速下降一些,可能会带来企业收益减少、财政收入下降,但也会促进技术进步和资源更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速度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更不能把所有的事,如福利、就业等都和GDP画上等号。中国的转型不单是经济转型、经济结构升级的一元突进,也会伴随社会转型、制度完善等多方面的变化。在此情况下,经济增速适度降低,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稳定。就像火车变道时,要适当减速才更安全。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速度、没有水分的速度、可持续发展的速度、百姓能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基础上的增长速度。这样的速度慢一点未必不好,不需要过度担心。
应变第三环:正确看待增速与改革的关系
解放新论:速度慢了,很多人就将注意力更多投放到改革上。这固然不错,但其中似乎有一种急躁的倾向。如有学者提出,很多人希望改革的红利赶快释放,希望城镇化的效果赶快释放,这实际上还是对过去高增长的留恋。“新速度”下,如何防止改革急躁情绪滋生?
赵振华:出现急躁情绪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期望很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改革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在此情况下,人们对改革的期望也会越来越高,希望从改革中获得更多红利。二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约束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需要通过改革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有少数人对此可能有些着急,于是产生了急躁情绪。
增速放缓时,更要强调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换句话说,改革也需要稳中有为。这至关重要。
“稳”首先指改革的方式要“稳”。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说明,国家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当前不少改革举措已在进行,只是还处在效应潜伏阶段,大家还感受不深而已。我们的改革方式一直是渐进式的。比如所有制改革,先是允许个体经营,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后是国企改革,而国企改革也是先经过放权让利、租赁制、承包制的探索,1993年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是现代企业制度,随后对国有企业进行国企战略性兼并重组;分配制度改革,也是先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接着提出要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后来提出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现在则提出要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可见,很多领域都通过渐进式改革取得实效。过去改革是先易后难,现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更要强调稳中有为,不稳就没有为。
“稳”还指改革的方向要“稳”,不能变。这包括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变、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不能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不能变、推进城镇化的方向不能变。
而要做到“有为”,则要处理好两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前,以政府代替市场,经济没有活力;而全用市场代替政府也不行。只有政府和市场明确自己的定位,不越位、不缺位,改革才能更加有为。二是要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例如,我国就业量逐年增加,但就业后收入、就业环境怎么样?再如,过去30年城镇化高速推进,年均一千三四百万的人口进城,但到了现在,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更多地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应变第四环:正确看待增速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解放新论:面对增速的变化,中央并没有祭出“经济刺激”的大旗,甚至当银行业出现所谓“钱荒”之后,依然表现出了冷静和审慎。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什么?会不会再出台刺激性政策?
赵振华: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运行进行引导调节和控制,以达到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宏观调控政策有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政策。不能认为中性政策或政策主线不变就不是宏观调控,这恰恰也是一种宏观调控。
就稳增长而言,究竟下一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相机抉择。下半年的政策需要等到三季度结束,根据下一阶段的运行情况来选择,但不会是政府过度投资刺激政策,因为其目的不是强拉经济重回10%增速,而是防止经济滑出“下限”。
从中长期来看,今后会更强调通过改革而非刺激性政策实现经济发展。以贷款利率市场化为例,这为大金融机构给中小企业贷款打开了通道。因为,大银行给小企业贷款成本高,如果是固定利率,银行很可能不愿意贷给中小企业。而利率市场化,使银行有更多自由裁量的空间,既可以保障中小企业得到金融服务,也能够保障银行的利益。再如财税制度改革,8月1日起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目的就是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活力。
此外,要强调的是,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本身的活力,不只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事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等。可见,经济政治社会方面都在释放改革的活力,并把改革的活力变为经济的活力。与以刺激性政策来拉动经济的短期上升不同,改革带来的将是更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8/7267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