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建“三做”支部 服务村民
2013年08月13日 09:06
湖北省天门市横林镇董台村党支部始终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为创建标准,探索建立“群众想什么我们做什么、群众盼什么我们做什么、群众缺什么我们帮什么”的“三做”党支部,不断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三年明显变化、五至七年大变化”的发展蓝图,促进了董台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背景与起因
湖北省天门市横林镇董台村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收入来源少、外出打工多的平原村。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取消农业税以后,村党支部和村委员会的功能暂时没有得到相应的转变,村民及村里本身也没有重新和正确的定位党支部和村委员会的角色。另外,村里以戴、王两姓居多,两姓村民合计1400人,占村民总数的71%,家族势力影响根深蒂固,加之少数党员在村级事务管理中暗箱操作,是很多事情不公开不透明,干部和群众间各种不利于团结和谐的现象层出不穷。个别人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缺乏共同致富的精神,先富不帮后富;村民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参与热情不高;干部和群众之间缺少最基本的信任,群众担心干部假公济私,不能把国家的惠农政策变成看得见、享受得到的实惠;党群不团结,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村民也没有讨要说法的地方等等。从而使董台村的管理陷入了村民不关心、党员不热心、支委无信心的三无困境。
为了积极应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董台村党支部探索建立“群众想什么我们做什么、群众盼什么我们做什么、群众缺什么我们帮什么”的“三做”党支部,使党员成为村民的贴心人和致富引路人。
二、主要做法
探索建立“群众想什么我们做什么、群众盼什么我们做什么、群众缺什么我们帮什么”的“三做”党支部,是董台村党支部始终不渝的工作标准和目标追求。
(一)群众想什么我们做什么。
村党支部一班人通过走访群众,了解到村民想的问题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担心村级财务不公开,害怕村“三资”家底不清、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公路集资不透明;二是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担心国家补贴不落实。针对群众的这两个担心,村党支部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成立了村民理财理事会,由村民代表组成专项理事会,全权负责村里的财务工作。理事会成立第一件事就是开展“清产核资”,摸清村“三资”的家底。通过对 “三资”的全面清理核实,进一步摸清了本村的“家底”,处理了很多“糊涂账”,使村级财务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严格实行“七瓣梅花章”审核制,村里的所有开支都由村民主理财小组投票通过。民主理财小组的印章被分解成七等份,分别由7个村民代表保管。只要有一个村民代表不同意某项开支,印章都无法生效,开支也就无法通过。需再次召开扩大代表会议,由经手人进一步阐述开支的合理性,得到认可后方可报销,否则费用由开支当事人承担。村级收支公示上墙:理事小组先后对全村“三资”清理情况公示上墙,分季对村级收支情况公示上墙,随时接受村民对收支情况的质询,随时耐心地向有质疑的村民讲解收支详情,做到大家心中无疑问。
3.建立中心户户长责任制。村党支部以10户为单位,由村民推选出中心户户长,使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踏踏实实地落实到外出打工村民的头上。这样 ,不仅为每个村民建立了家庭档案,其内容包括各项惠农政策补贴款的发放情况和村集体筹资筹劳情况,使各家各户的收支情况明晰详细。而且定期通报情况。中心户户长定期通过电话向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通报补贴发放情况和一事一议集资筹劳情况,使村民身在外地也对自己家庭的收支情况也了如指掌。同时帮助困难村民排忧解难。理事会平时帮助外出村民照顾在家的老弱病残的家庭成员,在农忙时节,义务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抢种抢收,使外出村民安心在外务工经商。更值得一提的是义务出工办公益事业。为了解决生活垃圾对村环境的污染问题,理事会一班人义务出工出资,为村里修建了一个垃圾处理池,集中掩埋垃圾,彻底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二)群众盼什么我们做什么
董台村群众最盼望的有两件事:修路与致富。董台村距离横林镇区有10多里,大多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加之江汉平原降雨频繁,土路被村民比喻成“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由于交通不便,农副产品销不出去,农资建材运不进来。每逢年关春节,走亲访友回乡探亲的人都苦不堪言,就连姑娘也都说不愿意嫁到董台村来,一是因为村民穷致富无指望,二是路难走回娘家困难。另外,董台村地处滨湖地区,以粮油棉种植为主,村民人均收入始终徘徊在全市农村中下等收入水平,村民迫切希望走上一条勤劳致富路。为了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这两个问题,村党支部将这两项事务确定为确立党支部形象的创建工程、赢得村民广泛参与的民心工程和引导村民发家致富的希望工程,精心筹划,缜密部署。
1.指导村民代表成立了修路委员会。村党支部集中一个月时间,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制作宣传标语,召开座谈会议,入户走访了王和清、戴志成、戴建明等10多名困难党员和群众,共收集了村民修路建议50多条,拟定了一条长2.8公里、宽 6.5米,总投资48万元的通村公路草案。同年4月16日,在党支部的广泛动员和精心组织下,召开了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以提名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了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作风实、奉献精神强、群众信得过的老党员、老干部共11人组成了修路委员会。委员会的首要工作便是建立建全的一系列阳光财务管理制度,并选定修筑施工队。为保证工程质量,委员会成员从进料源头、施工现场、质量检验等环节实行全程监控:每车进料都由2个村民代表轮换跟车到厂家监督原材料的购进,实地查看厂家检验报告单;在搅拌场监督投入原料的质量和数量;在施工过程中监督施工。由于党支部充分体现村民自治理念,激发广大村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的豪迈情怀,使这一举措得到了预期效果,交通环境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善,村民们好评如潮。
2. 引进“大球盖菇”订单业务。村党支部一班人三下浙江,与浙江省江山市千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了种植合作意向,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有公司包菌种、包技术、包收购,组织农户利用冬闲田种植“大球盖菇”。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成立了“大球盖茹”理事会,带领村民种植。一、是理事会与公司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合同“,如果收获季节市场大球盖菇的价格低于2元/公斤,公司按保护价收购;如果收获季节“大球盖菇”的市场价格高于2元/公斤,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收购。二、是村党支部与公司签订技术指导合同。公司从福建聘请了5位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有什么不懂的,专家都是跟踪指导随时解决。三、是村党支部扶持村民发展。理事会与公司约定,由公司先垫资提供菌种,由理事会向农户收取100元/亩的保证金,公司在收购大球盖茹时回收菌种款,使村民种植少投入、风险小。9月30号,浙江省江山市千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来了5 公斤“大球盖菇”菌种种苗。当天,董台村第一批大球盖菇就开始示范种植。四、是帮助困难村民贷款种植。针对一些困难家庭有种植意愿,但经济上有困难的实际情况,村党支部主动为村民提供担保,从银行贷款20万元扶持困难村民种植“大球盖菇”。
(三)群众缺什么我们帮什么
董台村村民最缺乏的是:帮助他们维护自身权益和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的组织。由于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强,导致村民合法权益受损时手足无措。同时,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失修,农田灌溉困难等也出现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党支部一班人注重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1.帮助村民维护权益。村党支部专门成立了村民维权理事会,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一、是负责法律诉讼和纠纷调解。附近的肖郭村信用合作社关闭,十多户村民20万多元存款无法追讨。村党支部得到消息后,立即成立了以王路发为会长的 “为民维权理事会”,向律师咨询,并多次找到当地法院,最终追回全部存款;我村村民在河南承接某饭店的装修工程,工程结束后发包方以种种理由搪塞,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村党支部闻讯后,组成河南维权班,专门赶赴河南帮助村民追讨工程款。二、是建立消费维权机制。党支部掌握一本商家通讯录,对于农户购置的假冒伪劣商品,第一时间与商家进行交涉,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直接向工商部门投诉,实现了从下行农民投诉到上行商家赔付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维权知识教育。利用召开村民大会、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购种施药注意事项》、《识假辨劣小窍门》等法律法规和维权知识提供给村民,宣传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以防购买到伪劣商品。今年以来,全村共召开维权知识培训会6场,帮助23户村民挽回损失近100万元。
2. 及时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去年入冬以来董台村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罕见旱情。面临村民无法栽插水稻的情况,董台村党支部积极发动村民找水源,找到了一段长期不为人们所知的淤塞沟渠,为镇委镇政府从汉江引水灌溉提供了天然的引水源,彻底解决了横林镇南排河,沿河两岸的数千亩良田的严重旱情和差水补水问题。
三、基本成效与反映
1、党员的凝聚力增强了。通过开展“三做”党支部建设,村党员的责任感和宗旨意识增加,党员的凝聚力也增强了。本村老党员王路发,主动担当起了为董台村通村公路义务养护的工作,他经常在公路上巡查。发现问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及时解决。尤其是在公路上的运输石料车,时有掉落一些小碎石的情况,对路面损坏十分严重,他一经发现就自己拿起扫把或组织几个人去清扫,保持了公路的清洁畅通。村民之间的许多大小矛盾,村里党员积极帮助化解,“有事找党员,有事党员带” 成为了董台村的新风尚,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作用,党员的先进行为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2、村民出行方便了。在党支部指导和党员参与下,村级财务公开透明,村民集资修路激情高涨,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集资参与面达100%,最多一个村民捐款10万元。一户村民宁愿损失500元的利息,也从银行提前支取了定期存款来支持村里修路。在通村公路修通后,村民们又踊跃捐款修筑通组路。目前,1.8公里长的通组路已铺设到位,并且家家门口植上了香樟树.
3、村民维权有保障了。村民们对村党支部维权措施十分满意,都说:“有了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维权理事会撑腰,我们在外务工经商的腰杆硬了,再也不怕外人欠钱不还了。”
4、村民致富有奔头了。村党支部与浙江千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发展“大球盖茹”农业订单生产。生产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用江汉平原冬季水田闲置、劳动力充裕、霜冻时间短和土壤适应“大球盖菇”生长等优势,由公司垫资提供菌种苗,村民以麦草、稻草、大豆秸杆、稻壳等为原料种植,公司优价回收产品时抵扣种苗款,使村民在无风险的情况下,利用冬闲农田增加收入,预计今年为本村农民创收560余万元。
村民反映:
横林镇董台村八组村民戴默佑说:“ 因为冬天的油菜一季的收入就是1000块,这个种“大球盖菇”呢,一亩田就能纯赚5000以上,心里当然想种这个效益高的东西,现在公司与我们签订的合同,是由他们提供菌种种苗,还指导我们种植,最后包收购,基本上是零风险,那肯定值得我们试一试了。”
横林镇董台村六组村民戴汉泽说:“以前我们这个董台确实贫穷,这回书记给我们找的这个致富路子,还把新手都用在了联系谷壳、稻草上,我们一定要很好的走下去,这个东西不搞好确实对不起我们的书记,也对不起我们辛勤的劳动啊。”
四、探索与评论
(一)探索
2011年3月18日,村两委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到2013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万元,年递增15%;农业总产值1800万元,年递增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年递增 8%以上;人均纯收入7000元,年递增10%以上;集体经济纯收入50万元,年递增8%以上。全村通组路全面硬化、亮化、绿化,垃圾集中处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规划建设老年活动文化中心和农用物资便民服务站,对全村生产河道、田间沟渠进一步科学规划并彻底清淤。
建设文明富裕的新董台是董台人的追求,与时俱进的董台将以只争朝夕,创新务实的精神矗立于时代潮头,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真正把董台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3/7267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