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劳务经济铺就致富路

2013年08月29日 11:26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在开展城乡统筹工作过程中,致力于解决转移农民就业及增收问题,在康巴什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哈巴格希街道党工委及各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摸石过河,大胆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劳务经济之路,加速推动了康巴什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背景与起因

农村自然条件恶劣加速农民转移进城趋势。哈巴格希街道是康巴什新区原来惟一的农民集中地,下辖5个村56个社,总面积352.1平方公里,总人口8544人,其中农业人口占到7850人。农村风大沙多,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旱灾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形成极大威胁。同时,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设施差,生产效益低下,导致村集体经济薄弱,农牧民经济收入较低,仅靠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分散式发展农牧业已不能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康巴什新区为着眼长远解决农村问题、集中改善民生、加快鄂尔多斯现代化城市中心区建设,所有农民集中转移进城已是大势所趋。按照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和“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要求:康巴什新区除寨子塔村是限制开发区外,其余村均划为为禁止开发区,同时,根据《康巴什新区党工委康巴什新区管委会关于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的意见》和《康巴什新区生态移民实施法案》的具体规定,寨子塔村除一社外,其余社均属征拆范围,康巴什新区将未列入征拆范围的5个村38个社2064户4518人全部纳入到生态移民范围。

转移农民个体就业竞争力弱亟待形成合力。截至2012年2月,康巴什新区累计已转移农民2251户,5681人,转移率达72%。转移农民在城市创业、就业,随着物价的上涨,加之工作极不稳定,最初年人均5000元左右的收入已远远不能保障城市生活,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哈巴格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村两委分析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散沙效应”--没有规模,不成气候;没有技术,不成大器;没有信息,不成市场。当务之急是要聚沙成盘,搭建一个载体,把转移农民形成规模,形成人才,形成市场。哈巴格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集思广益,抢抓康巴什新区成立伊始开发建设、吸纳就业、集聚产业的有利时机,提出成立劳务公司,以此为载体,加强党组织的核心带头作用,发挥村两委的组织作用,整体推进,引领农民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二、做法与成效

(一)树立大资源观,把握发展大方向

“资源”外延广泛、内涵丰富,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理念更新和技术发展,区位、交通、市场、人才、技术等都变成了重要的无形资源,具有无穷性和升级性。康巴什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和村两委清醒认识自然资源不足的现状,创新树立大资源观念,引领劳务经济步入了科学发展、高层次发展的快车道。

用好用足现有资源,大胆探索,成立劳务公司,站稳脚跟。2008年,哈巴格希街道党工委、各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分析形势,因地适宜、因人制宜,提出建立具有各村特色和符合群众就业实际的劳务公司,用好用足了当时可以利用的资源:--区位资源。康巴什新区是鄂尔多斯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城市核心区,有着天然的发展优势。--政策资源。08年正值鄂尔多斯市委“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和康巴什新区要在“鄂尔多斯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争做全市城乡统筹农村人口转移典范”的大好机遇期,政府出台多项三产扶持、城乡统筹及支持劳务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能人资源。康巴什新区通过各村推荐、个人自荐、群众联名举荐等方式,放开视野选拔创业能人,逐村开展调查摸底,广泛收集农村创业能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的状况,了解其生产经营和发展态势,发现和掌握了一批具有一定的专业生产技能、有强烈创业致富欲望、所创办项目已初具规模、有发展潜质、有社会责任心的创业能人。--组织资源。劳务公司法人全部由村主任担任,群团组织、组织人事、工商税务做劳务输出的“娘家人”,村干部纷纷充当起“劳务大使”,各负其责,协调配合,为劳务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尽责出力。通过政府宣传引导、群众自愿踊跃入股,5个村陆续组建村“两委”控股的劳务公司,每个公司下设园林绿化、工程机械、家政服务等不同类型的若干个劳务服务队,购置、租赁大型机械11 台,累计吸纳员工达3000多人。分别重点开展工程机械、物业服务、求职登记、劳务代理、就业信息服务、运输、保洁、园林养护、苗木培育等业务,相继在康巴什新区北区、109高速、包茂高速、包西铁路、东乌铁路、吉劳庆景观湖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12批次。劳务公司先后为772人提供了固定就业岗位和临时性就业岗位,人均增收1.2万元,帮转移进城农民在城市中站稳了脚跟。

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寻找挖掘潜在资源,抢抓机遇,组建劳务集团,加速前进。2011年7月28日,哈巴格希街道党工委组织召开了劳务经济发展运营专题会议,总结了劳务经济取得的成绩,反思了企业化和规范化管理相对滞后、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短缺等问题,创新资源观,集思广益,挖掘出如下康巴什新区发展劳务经济可以利用的资源:--政策资源。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历史的机遇性惠顾,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基层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都是可以用好用足用活的利好政策。--交通资源。经过几年的发展,康巴什新区境内主要有京包铁路包神段,预计2013年建成的南下(至成都、广州)、东出(至北京、天津)两条快速客运道路,东康城内高铁即将动工修建;至北京的109国道,包茂高速公路,以及自治区内274省道;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深圳、三亚等数十条航线,与周边机场形成了便捷的区域航空网络。复合立体交通网的构建使康巴什新区在发展中得以占尽先机。--人才资源。康巴什新区大力发展“低碳谷”项目为龙头的高端科技创新产业和以华泰汽车制造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大规模引进高科技人才,累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380人参加了康巴什新区组织的各类人才招聘考试,人才结构更加合理、类型极大丰富,有利于吸纳数量更多、经验更丰富、技能更高端的社会能人,负责劳务经济的策划及管理运营,创建有特色的劳务品牌。哈巴格希街道党工委经研究决定,为巩固并扩大市场优势、加速劳务经济发展,要规范管理,走市场化、集团化发展道路,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由政府扶持型向市场竞争型转变,由本土区域服务向全面覆盖转变。在五个村劳务公司的基础上由五个村委会出资组建了康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新增挂靠商贸、建筑安装、文化传媒、物业管理4个子公司,明确“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的人才理念,确立“品牌化、多元化、产业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树立“打造鄂尔多斯市乃至西北地区集劳动就业培训、劳务派遣、副食品加工、批发、本土文化建设等于一体的集团化民生经济”奋斗目标,在稳定巩固现有劳务领域的同时,扩张规模,开拓延伸劳务市场领域,输出内容由原来工程机械、园林绿化向家政服务、环卫服务、建筑施工方面拓展,输出地域也由康巴什新区向东胜、伊旗阿镇等地延伸。

 

(二)完善服务观,抓好全程小细节

“拧成一股绳,移民奔富路”,为实现农民“转居、转业、转型”目标, 康巴什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和村两委多措并举,整合服务资源、构建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为转移农民就业增收全程保驾护航。

发动全方位宣传攻势,为转移农民鼓劲壮胆。针对农民长期养成的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以及出去怕没活干、挣不到钱的心理顾虑,康巴什新区在创先争优“双十”典型选树活动中选树了3名农村致富领军人,利用党建远程教育平台,先后采取专题报道、典型报道、经验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务带头人的典型事例、发展劳务经济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劳务输出政策法规,在各级媒体集中刊播《农民变市民 哈巴格希的塑身》、《以村办劳务公司为载体助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劳务公司走红康巴什新区》等新闻和通讯。同时利用哈巴格希街道“送政策、送技能、送健康、提素质”的“三送一提”宣讲阵地,邀请走出去的创业能人和知名人士现身说法,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务工常识和择业理念,累计宣讲 50场次,听众1900余人次。现在康巴什新区的农民已经转变观念,打消顾虑,认识到只有走出去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致富路子,是积累资金、开阔眼界、学习技术的创业战略,走向城市、融入城市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健全长效系统培训机制,助转移农民磨炼身手。康巴什新区以引导性、常识性、技能性培训为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实行免费培训。先后采取委托办班集训、分类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4期,引导性培训1500多人,技能性培训300多人。随着劳务输出领域的不断延伸和市场对务工人员素质要求的逐渐提高,康巴什新区一方面坚持按需培训,加强对家政服务、园林园艺等行业的对接培训,另一方面要求劳务公司与用工单位主动联系,开展对接定向培训,先后培训了汽车驾驶、物业服务专业200多人。此外,在各劳务基地和劳务企业中采取以师带徒、能人传授、岗位练兵等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常性的在岗技术培训。目前,康巴什新区务工人员中,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达到180人左右,形成了以园林绿化、建筑施工、工程机械为主的三大品牌。

构建“上下内外”全覆盖的劳务信息网络,为转移农民灵通耳目。为实现劳务公司与劳动力市场联网,村两委依据“一点带面、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提高”的要求,建立健全康巴什新区、办事处、村三级“上下内外”全覆盖的劳动力信息数据库:“上”,就是各村与劳动就业、园林、建设、公用事业管理等部门开展信息对接,建立协作关系,开拓公益性劳务岗位,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搞好维权服务。“下”,就是在哈巴格希街道、村两级分别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将包社干部、社长设立为信息发布员,及时把劳务信息发布给广大农民,做到了信息上下衔接、快捷高效。“内”,就是由专职村干部及时了解村民的务工需求,加强与劳务公司和用工单位协调。“外”,就是设立对外联络员,收集用工信息,及时反馈到村“两委”及劳务公司,有目的地开展劳务输出,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情况,实现劳动力资源和市场信息城乡共享,捕捉机会,拓展输出渠道。

建立即时跟踪服务机制,免转移农民后顾之忧。康巴什新区各级党组织在引导组织劳务输出过程中,坚决防止一输了事,不断加强跟踪服务,确保在外务工人员安心、放心、劳有所获。一是跟踪关注务工人员的维权。必须严格保持与招工企业和务工人员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和收入情况,协助他们办理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二是提供政策保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社会保险方面,出台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并为在外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的参保缴费服务;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转包、转让、租赁等形式,解决在外务工人员抛荒地的种植问题;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成农村互助组,农忙时帮助在外务工人员的家庭进行农业生产,解决了农忙季节其家庭劳力不足问题。同时,劳动、计生等部门及当地村干部还在他们外出打工办证、子女入学、老人赡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强化责任观,确保发展惠民生

康巴什新区各级党组织始终牢记帮助农民“移出、稳住、就业,增收”的初衷,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始终奉行劳务集团“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先,以心系民生民情为本”的企业宗旨,严格贯彻“百姓公司为百姓,百姓人人为公司”的经营理念,坚持三原则:即推进集团发展与康巴什新区建设原则、帮助群众就业增收原则、培训群众和诚信服务原则,保证劳务集团的创收从三方面让群众受益:自愿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参与到劳务公司的群众,实行工资制提高其收入;自愿入股的群众,集团盈利后享受分红受益;村劳务公司从集团盈利中获得的分红,属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用于城乡统筹的群众,解决社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截止目前,集团公司及子公司相继解决了1681人次的就业增收问题,人均年增收最高达10万元,最低达2.5万元;解决临时性就业岗位1,526人,人均增收4,100元以上。旗下的文化传媒公司组建了秧歌队、威风锣鼓队、老年扇子队、舞蹈队、老年合唱团、农民文艺队6支,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3场次、重大节日活动4场次、消夏广场文艺汇演3场次、电影放映16场次,受益群众达20000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三、几点启示

第一,基层党组织必须解放思想,才能形成发展思路。谋划引领地区发展时,自然条件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更不能成为我们落后的借口,要勇于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用足现有条件、用好有利条件、用活限制条件、挖掘潜在条件,树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思想,变劣势为进入高层次发展的动力。

第二,基层党组织必须付诸行动,才能抓住发展机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作为发展的领路人,没有先行先试的勇气和精神是不行的,机遇一瞬即逝,必须彻底祛除“稳的思想、守的观念、怕的心理、慢的作风”,顶住非议和质疑,扛起责任和压力,闻铃即起,抢抓机遇。

第三,基层党组织必须服务群众,才能落实发展成果。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就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其中,“服务群众”是精髓、是其他三项功能的目的和根基。基层党组织要全面提高工作水平,完善“单向度”服务,逐步培养群众的主体意识和集体意识,转化和发展“相互服务”、“群众互助”的“互益”服务,以服务促进更大的人际互动,带动社会每个居民、单位,共同营造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和谐家园,以服务功能的覆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党组织的全面有效覆盖。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9/7268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