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滞胀”风险逼近巴西经济亟需治“内伤”
2013年08月08日 14:16
近两年,巴西经济增速持续放缓,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2.7%,2012年降至0.9%,今年第一季度环比增速仅为0.6%。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巴西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最多只有2.5%和3.2%。分析认为,巴西财政、外贸双双出现赤字,通胀高企,再加上股市下跌、本币贬值,使巴西经济可能陷入“滞胀”的糟糕局面。
(图片: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山)
“双赤字”与通胀恶性共振
为了刺激经济,自2011年就任巴西总统以来,罗塞夫执行放松银根、减税等政策,先后推出了规模高达13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再加上上届政府推行了以“零饥饿计划”和“家庭救助金计划”为主的一系列社会政策,导致财政支出激增。尽管支出巨大,但由于回避了调整经济结构,巴政府的这些举措并没能成功唤醒巴西的经济活力,反而加重了政府负担。目前巴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为3.8%。
在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的同时,巴西外贸逆差进一步扩大。由于占据巴西出口65%以上的铁矿石、大豆、玉米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巴西出口额大幅下滑;再加上巴西对燃料等石油产品的进口增加,导致巴西外贸今年前7个月出现自1999年以来的首次同期逆差。巴西工贸部8月1日宣布,今年1至7月,巴西对外贸易出现49.8亿美元逆差,为1993年以来同期最差表现。
然而,让巴西政府倍感棘手的是,“双赤字”与国内通胀同时发生。由于巴西政府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刺激消费,而没有改善日趋艰难的生产和投资,导致经济发展进一步不平衡,从而加剧了物价上涨。
在今年4月之前,巴西央行过去19个月里接连10次下调利率,将基准利率从12.5%推低至7.25%,这间接地推高了通胀率。
为控制通胀,从今年4月开始,巴西央行开始进入加息通道,目前基准利率已升至8.5%。而6月份通胀率依然创6.7%的年内新高,同时也突破了政府通胀目标管理上限6.5%。
加息虽能一定程度上抑制高企的通胀,但这也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对萎靡不振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图片:7月11日,巴西里约热内卢爆发示威抗议活动。)
股市汇市承受下行压力
经济的糟糕表现还导致股市暴跌,巴西主要股市上半年跌幅高达22%。受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的预期导致资本外流和外贸逆差的影响,巴西本币雷亚尔对美元汇率一路下跌,目前已跌至四年来新低。
汇率的下跌虽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巴西的外贸出口,但却使国内深受输入性通胀影响,物价进一步高企。同时高通胀降低了现阶段政府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措施的边际效用,使其进入了瓶颈期。
内部结构性问题是“病根”
针对巴西经济面临的“滞胀”风险,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外部市场需求的减少影响了出口,但主要原因仍是内部结构性问题。其一,资源类行业过度扩张,制造业不断萎缩;其二,企业赋税沉重,导致制造业竞争力受损;其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
据统计,目前巴西制造业企业所需缴纳的繁多税种,累计已占成本的35%至50%,这使“巴西制造”在国内、国际市场均无竞争力可言。近年来,制造业在巴西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由60%降至25%以下。而在出口产品构成中,铁矿、石油、大豆、肉类等初级产品占到了80%以上。
巴西经济的这些结构性问题由来已久,但近十年来国际大宗商品的牛市,减弱了改革动力。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结果,使巴西经济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增势极不稳定。
面对国际需求不足等外部压力,巴西政府一方面通过提高关税、反倾销调查,保护国内工业不受进口冲击;另一方面连续放松银根,以提振消费和投资。
然而,这些政策带来了不少负面效果。如贸易保护措施助推了国内通胀高企;降息政策之下,投资不见起色,家庭负债率却水涨船高,已达到36%高位。经济近乎停滞、物价又普遍上涨,成为今年6月中旬大规模示威游行的主要诱因。
为此,巴西当局被迫重启升息周期。不过,分析人士担忧,若升息节奏不当,可能造成投资萎缩,进一步打击本已萎靡不振的制造业。(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8/7268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