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洋奶粉“涉毒”殃及国内乳企本土品牌亟需提质量强监管
2013年08月09日 09:21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8月2日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此事件波及我国多家企业和多批次在华销售的婴幼儿奶粉,并有继续蔓延的趋势。继首批爆出4家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企业使用“涉毒”批次原料外,雅培、牛栏等品牌也宣布“中招”。
专家认为,由于我国进口的奶粉原料大部分来自新西兰,受此影响,国内部分乳企恐将面临短暂的“无米下锅”的窘境。从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管角度来看,完善跨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图片:为8月4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一家超市,货架上张贴“可瑞康”1段和金装版2段婴儿奶粉召回通知)
致国内部分乳企原料短缺
由于涉事原料被封存、恒天然相关原料及产品进口被叫停,再加上国际原料市场价格高企,中国部分乳企、特别是中小企业可能面临青黄不接、无米下锅的窘境,奶粉成品价格短期内将上涨。
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说,近两年来我国进口奶粉原料均保持在60万吨以上,其中约80%来自新西兰。2012年底,国际原料奶粉价格为每吨2.9万至3万元人民币,2013年年初为每吨3.1万至3.3万元,现在已飙升至5.1万至5.3万元。国内大企业一般单独下单,以每吨3.5万元吨的价格备足货源,中小企业一般通过中间商在每吨3.8万至3.9万元的价格区间下单。
而随着交易风险的上升,中间商在原料奶粉价格升至每吨4万元后就不再进货,国内部分中小企业货源本身就不充足。而“肉毒杆菌”风波爆发后,涉事原料被封存、新西兰奶粉进口被叫停,当下国际原料市场价格高企,国内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直接面临青黄不接、无米下锅的窘境。
“按往年情况推算,随着9月份产量的增加,全球奶粉原料价格将出现回落,等到10月的密集交易期,国内乳企原料短缺的窘境才能得到缓解。”王丁棉表示。
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中国进口的奶粉大部分来自新西兰,恒天然又控制了新西兰90%的奶源,若长期停止进口新西兰奶粉,会造成奶粉企业产量下降,奶粉价格将上涨。王丁棉也认为,国内奶粉价格在短期内出现全面上涨的可能性比较高。
(图片:这是2004年10月14日拍摄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位于怀卡托地区的豪塔普工厂,这次被污染产品的污染源是该厂一根受污染的管道。)
国产乳业品牌需练好内功
“肉毒杆菌”事件曝光后,新浪网的一则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7万多受访者中,78.9%表示不会再购买涉案品牌奶粉。
但业内人士认为,即使个别品牌短期受到冲击,长期来看“洋奶粉”整体市场不会有太大损失,此次事件给国内乳企带来的更多是警示。
王丁棉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内奶企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一些国内企业做了突破底线的事情,让消费者对它们的怀疑很难消除”。
东方艾格奶业分析师陈连芳说,国外奶粉出现问题被曝光已经很多次,但没有影响到国外奶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奶源质量标准低、监管不严格被认为是国内奶粉品牌“翻身”的主要障碍。
几年前“三聚氰胺”事件后,进口奶粉走俏,连带着掀起了海外代购奶粉的热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奶粉44.5万吨,同比增长24.8%,其中自新西兰进口奶粉占83.3%。
一些国内企业为了“避嫌”,从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地进口奶源。陈连芳指出,目前国内原料奶标准落后,而原料奶是乳制品的第一车间,如果原料不好,再好的深加工也造不出好的产品。
河南三色鸽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中认为,中国乳品质量这两年来已有很大改善,但仍需要很长时间来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要踏踏实实在奶源上加大投资,建立全程质量管理。“对于此次事件,国内企业不应该存在侥幸心理,还是要做好内功。”
(图片:8月5日,一名顾客从江苏连云港一家超市的国产奶粉货架前走过)
完善跨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刻不容缓
王丁棉告诉记者,“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乳业检测已经比以往严格很多,大中型企业有自检程序,但此次问题奶粉原料经过恒天然出厂检验、新西兰出口海关商检、中国进口海关商检、国内企业进厂自检、国内企业出厂检验的“五道门”,仍能进入商品流通渠道,说明中国企业和监管机构在检测手段和程序上仍存在漏洞。
宋亮认为,应尽快完善跨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厘清原料环节和生产环节的跨国责任,做到谁生产谁负责。加强与原料所在国职能机构的合作,对接监管标准和检测数据,及时掌握第一手情报,将潜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控制在最低范围。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食品安全三处副处长韩奕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新版《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提出,我国将对进口乳品商建立黑名单制度,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进口乳品,进入中国市场将通过更严格的检疫,提高准入门槛。目前,我们也正在探索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但是具体程序还在讨论。
实际上,除了奶粉,我国对于大豆等产品也严重依赖进口。同时,随着电商的兴起,“海淘”食品检测也存在严重漏洞,为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因此,完善跨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很有必要,且刻不容缓。(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9/7270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