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部分小微企业免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第一步
2013年08月09日 14:52
【全球财经案例】
【事件介绍】
全国600万小微企业预计年减税300亿元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财政部7月24日宣布,据初步估算,这将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预计年减税规模近300亿元。
当日,财政部是在回应社会上不同观点时做出这一表态的。财政部税政司方面称,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此项政策的力度不够大,受益面不够广,希望进一步提高标准,扩大范围。财政部表示,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均衡性以及财政的承受能力。针对月销售额2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实行免税政策,适用范围是适当的。一方面,每个企业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低,对政策扶持的需求更大,能充分发挥减免税政策的扶持效果。另一方面,如果减免税规模过大,将会影响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实际反而会削弱财税政策整体效果。
小微企减税:减的是负担,增的是信心
有人说,大中企业强国,小微企业富民,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小微企业的功能和地位。以全国率先发展微型企业的重庆市为例,2010年底至今,该市已经发展了近10万户微型企业,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为80余万人创造了就业,其作用和意义不必赘言。
然而,万事开头难,加上大环境不景气,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无法想象。管理、市场、融资等难题纷至沓来,部分小微企业发展信心不足,早早退出了市场。为帮助小微企业度过难关,一些地方政府虽出台了贷款贴息、税费补贴政策,但不少成了吃不到的“唐僧肉”:因申请手续繁琐,得到实惠不多,很多小微企业索性放弃了事。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资金无疑是最大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方式只能靠“开源节流”,但因缺乏担保,很难完成融资,“财源”并不通畅,而“节流”方面,除了企业自身“抠牙缝过日子”外,只能依靠国家减免税收。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部分小微企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可谓切中要害,解了其燃眉之急。
当然,暂免征收税费只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第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开拓市场空间、畅通融资途径等仍然迫在眉睫。但这一步的迈出,却让小微企业看到了政府正在进行的努力,无疑会赋予小微企业更多发展信心。
部分小微企业免税:别让“小营生”只能羡慕嫉妒恨
对收入达不到一定数额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显现了政府的担当。这其实也是一种涵养水源。在他们发展有困难的时候,在他们收入不多的时候,政府之手送去的是温暖,是关爱。减轻了负担,小微企业就可以轻装上阵,或许用不了多久,他们也会成为市场中的战舰。
小微企业的成长对于经济发展,对于改善就业都有好处,政府理应出手帮助。但是,在为此项政策叫好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政府之手可以温暖小微企业,是不是也该给民生里的“小营生”一个温暖的怀抱?
这“小营生”就是民生赖以生存的土壤,更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手段。这些“小营生”包括卖菜的、卖鱼的,街头摆摊的,巷尾叫卖的,还有那些稍微宽绰点的,承保小门面的,承保小柜台的。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营生”。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些“小营生”对于民生承载的美好期待和社会效益。一者,这些“小营生”是草根生存的载体,在我们的就业还难以做到充分保障的时候,这些小买卖给他们的就业提供了一个宽广舞台;二者,这些小摊点、小门面、小柜台也为就业安置贡献了力量,他们不仅安置了自己也还招收了三三两两的务工者;三者,这些小买卖也为社会的前行和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聚少成多,想必这些“小营生”每年为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也是可观的。
当然,这几年随着国家一个个惠民政策的实施,这些小买卖也得到了国家的照顾,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的环境。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工商、质检、税务、城管、卫生等部门的各类征收行为,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惑。正如出事的城管不是也爆出了卖西瓜要交几百元的费用吗?
当然,这不是税收,但是我们可以深层次的来考虑这个问题,小微企业可以免税,那么这些“小营生”是不是也该免免相关的费呢?是不是也该有个规定,收入每月低于多少的,可以免税、免费?小微企业需要政府的温暖,这些小买卖、“小营生”更需要温暖的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些小买卖、“小营生”为就业、为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一点也不比小微企业,甚至是大企业小。
面对政府提供的大餐,别让这些“小营生”对小企业只能羡慕嫉妒恨!
给小微企业免税更应“减费”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暂不规定减免期限。国家发改委也在25日公布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指导意见,这些无疑是炎炎夏日中送给小微企业的一杯冰水。不过,要想真正让小微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除了减免税收外,更应该在减免费用方面下大力气。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贡献中国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的税收,并创造中国80%的城镇就业。这意味着,大力扶持小微企业,不仅能使小微企业本身得到更多实惠,还能在稳定宏观经济增长、加快国民经济复苏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政府出台一系列惠及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的税费政策。主要包括免征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印花税,对小微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客观地讲,这些政策对于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促进其健康发展确实有所帮助。然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多地来自税收之外的东西。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所谓“三乱”现象。
早在1997年,政府就出台《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在2010年6月,国务院还成立了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中小企业减负行动。但时至今日,企业负担并没有明显改善,当时清查发现的69大类、上千个收费项目,还远远没有清理干净,有些项目甚至死灰复燃。
“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在经济下行、税收减少的背景下,成了不少地方政府维持地方收入的“暗道”。有学者估计,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内收费罚款收入、预算外收费罚款收入和无统计的预算外收费罚款收入三项之和高达2万多亿元,超过政府税收总额的20%多。2012年,全国非税收入16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地方非税收入13760亿元,增长20.3%。这个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当年全国财政收入12.8%的增长率。如果说“税”还有法可依、有账可查的话,那么“费”就像个无底洞,吞噬着小微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成为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此可见,要让小微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真正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减轻甚至免除他们的税费负担就显得格外迫在眉睫。很显然,政府此次决定对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就是往这个方向迈出的正确一步。接下来,我们还期待着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彻底清除小微企业“三乱”现象。只有让它们轻装上阵,小微企业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支持小微企业不能是权宜之计
一时间,小微企业俨然成了“香饽饽”,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
先不说这些政策能否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单就这么短时间内一下子就有这么多政策利好降落到小微企业身上,真的要让小微企业受宠若惊了。因为,处于社会夹心层的小微企业,既承担着居民就业、收入增长、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责任,又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无论是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还是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氛围等方面的营造,都很难向小微企业倾斜。不仅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反而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受到地方政府和大企业的挤压,受到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受到各种各样的利益盘剥。如各种收费、各种摊派、各种罚款以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强行搬迁、低价补偿等。
那么,为什么突然将小微企业放到了少有的重要地位呢?是否意味着小微企业的春天真正来临了呢?显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
显然,小微企业的突然“受庞”,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密不可分的,与当前中央对经济增长的认识密不可分的。
从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来看,经济的持续下滑,已经对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构成了很大威胁。如果继续将目标锁定在经济增长速度、锁定在大企业和大项目上、锁定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以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那么,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就很难保证。而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为了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如果只有靓丽的经济数据,只有极少的大企业、大项目,只有宽敞的马路和形形式式高楼大厦,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却很不如人意。那么,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尽快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走出困境,才有可能避免经济下滑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从中央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认识来看,新的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反复强调,要提高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容忍度”,要通过高度重视实体经济来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特别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以扩大就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而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向上,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一点影响。但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就象财政部长楼继伟回应欧美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放快经济增长速度救世界经济时所说,经济增长速度慢一点没有问题,只要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有保证,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
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是,无论是经济形势的需要还是对经济增长速度观念的转变,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都不应该是一种权宜之计,都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而应当作为一条基本原则牢牢把握和坚持。也只有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稳定了,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有保证了,中国经济才能真正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中国的发展才不会在各种矛盾反复出现中前进。
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就必须从现行的发展模式和思路中跳出来,大企业、大项目要抓,城市建设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抓,但更要抓的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更需要支持和帮助的也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尤其是政府能够动用的政策、资金、资源,都要向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倾斜,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稳定保障。
【启示与思考】
众所周知,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小微企业面临招工难、税费高、融资难等问题。据统计,在小微企业发展最需要解决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因素中,资金问题占到近56%。可见,资金难题不予解决,不可避免要严重制约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
无疑,这次免税对步履维艰的小微企业不啻一场及时雨。小微企业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不断扩大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小微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倘若小微企业发展困难,将会产生数量庞大的失业军,从而激化社会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扶持小微企业,就是保障民生,国家免税新政就是民生工程。
另外,扶持小微企业,有直接的政策效应。小微企业规模虽小,但拉动经济和就业的作用显著。其生存和发展环境越优化,经济和就业率增长的稳定度就越高。除此之外,扶持小微企业,还发出了重视实体经济的强烈信号。尽管二季度和上半年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还远离下限,仍在合理区间运行,但不能不看到,导致经济下行的内部因素并没有消除。这特别表现在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机会成本仍然偏高,发展空间仍然狭窄上。小微企业因为信用较低的特性,更易感受到“资金饥渴”。
在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业已冲到百万亿元大关以上后,缓解小微企业的资金紧张情况,改善其生存环境,就更难从流动性导向的角度去做文章。单纯采取向小微企业开闸放水的方法很可能导致的情况是,一方面“水”被截留,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改善小微企业环境,就只能从政府让利的角度做文章。
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是因为从总量来看,财政存款余额和财政专户余额趴着数以万亿的账。政府有条件对小微企业让利,这实际上就是盘活财政存量,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而政策发出的另一个强烈信号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因受财政增幅放缓压力,加大了征税和收费的力度,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违规征税现象。小微企业作为博弈能力相对较弱的经济组织,更容易因此萎缩。免税政策一出,等于设定了对于发展小微企业的保护线,这有助于地方税费政策的纠偏。
小微企业免税,只是盘活财政的第一步。尽管小微企业因免税而受益的规模和人群比较庞大,但实质获益并不算大。目前一般行业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只能维持在5%—10%之间,免税虽然可以增加小微企业的利润率,但还难以说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就此完成了优化。
如果地方出于财政考量“以费代税”,那么不仅免税政策会打折扣,而且小微企业的环境就也没有改善。因此,在免税发出了重视小微企业信号的同时,其他相关政策也须呼应。如此,才有可能形成对实体经济充分发展的环境,强化经济增长的真实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09/7271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