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禁办生子祝寿宴”,彰显政府反腐决心
2013年08月12日 10:56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湖南:接受不了“禁办生子祝寿宴”可辞公职
湖南省纪委在三湘风纪网上公布了《关于规范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网友征求意见。此外,有网友说,做寿、生子是人生大事,这都不准办酒,是利用公权干涉私权,对此,湖南纪委回应禁办生子祝寿宴,称接受不了“禁办生子祝寿宴”可辞公职。
据湖南省纪委披露,截至2013年7月29日8时,共有7361人次参与此次活动,收集到各类意见和建议共计239条,近九成网友支持严格规范宴请操办。也有网友吐槽人情账收不回。省纪委调研法规室负责人认为,“两个不准”只要在纪律的高压下运行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就会度过所谓的“利益失衡期”,待大家逐步适应新规矩,喜庆事宜的操办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
日前,湖南省纪委调研法规室负责人表示,不准送礼、不准收礼的规定给绝大多数人减轻负担,规定出台后省纪委将确保规定监督检查的力度。
有网友说,做寿、生子是人生大事,这都不准办酒,是利用公权干涉私权。对此,湖南省纪委调研法规室这位负责人的答复是:“你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就应当遵守党纪政纪国法,正如网友说的,你接受不了,可以退党,可以辞去公职。如果因为这而要求退党、辞职,我想不会有人挽留。”
禁办生子祝寿宴,靠侵犯私权防止不了腐败
收受别人送的礼金,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贪污腐败。因为收受礼金可能存在腐败问题,因为有人做寿、生子摆酒之机敛财,就剥夺了所有人做寿、生子摆酒的权利,是既不合理也不人道的。而且,这么做也无助于消除腐败。因为,摆酒只是个形式,做寿、生子不准摆酒,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就不会借做寿、生子生受别人送的礼金。
仅仅因为摆酒存在借机腐败的可能,就禁止公职人员摆酒,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而已。按照同样的逻辑,一位公职人员喜欢抽烟,因为存在有人给他用烟行贿的可能,所以应该禁止公职人员抽烟;一位公职人员喜欢喝茶,因为存在有人用茶行贿的可能,所以也应该禁止公职人员喝茶。
可是,这么做合理吗?禁止公职人员抽烟、喝茶、洗脚、去娱乐场所消费等等之后,腐败问题就解决了吗?当然不会,只要公职人员是活生生的人,他就有衣食住行上的需求,行贿者就有可乘之机——只要他有受贿而不被察觉的机会,只要行贿者能够通过行贿从中获益,行贿受贿现象就仍然会继续存在,所不同者,只是换了个方式,更加隐蔽了而已。
只是试图扬汤止沸,却不愿去釜底抽薪,最终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疲于应付。摆酒、抽烟、喝茶等只是表面现象,既可以成为腐败的载体,也可以与腐败毫无干系。关键问题在于,相应的制度是否有效,是否能够让隐藏在其下的腐败无处可逃。
公职人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自然应该受到比普通人更多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所有的私人领域都应该受到公权力的干涉。婚丧嫁娶、过寿生子,这些都是最最私人的事情,普通人可以摆酒庆祝一下,公职人员为什么不可以?而且,这种私人事件也是联络亲朋之间感情的良好机会,完全禁绝了这些机会,必然会对公职人员的亲情、友情产生极大的破坏。难道有关部门想把他们置于抛亲弃友的境地吗?
对公职人员私人领域的过多干涉如果被视作理所当然,并且以“接受不了可辞公职”相威胁,那么,一旦这种干涉被接受下来,这些公职人员能否建立起对公众私人领域、个人权利的尊重,是值得怀疑的。先懂得爱你的亲人,才会懂得爱你的朋友,然后才会爱你身边的陌生人,爱你服务的对象。权利就是权利,与个人身份无关。今天对公职人员私人权利过度的粗暴的干涉,明天就会演变为对所有人的私人权利的过度的粗暴的干涉,其后果是可怕的。
禁办生子祝寿宴,侵犯了谁的私权
有网友表示做寿、生子是人生大事,这都不准办酒,是利用公权干涉私权,是不近人情的。禁办生子祝寿宴不是利用公权干涉私权,不是不近人情,是对党纪政纪国法的尊重和遵守!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人情往来的民族,哪家有红白喜事,亲朋好友总是会热情到场,这也是一个可以把很多平时不怎么见面的亲戚朋友聚集到一起的机会,当然,这是要随份子钱的,一两百,两三百,客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行决定。但是,官员请客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手中握有权利的官员,他们举办某种宴请,不管是有没有邀请,下面的人肯定会趋之若鹜的赴宴,而且礼金也是一两百可以解决的,出手就是成千上万,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举办宴请成为了官员的另类敛财手段。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一言一行本就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理应成为社会的榜样,良好风气的倡导者,如今有禁令保护,应该拥护才对,究竟谁难以接受“生子祝寿禁办酒”呢?笔者认为,一是那些有权有势而信念动摇的党员干部,因为他们有权有势,在生子祝寿办酒中,趋附者云云,一来面上有光,二来礼金不菲。二是那些出了礼金还没有赚回来的信念动摇的党员干部,心有不甘,颇感委屈。这样的两类,在当下恐怕不少,也就会跟禁令的通过和执行带来不小的障碍。好在湖南省纪委很硬气,很坚决,——如若难以接受,可以“退党、辞职”。
在宴请文化“肆虐”的当今社会,湖南省纪委的这“两个不准”无疑是一剂良药,相信这些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在高压的纪律约束下,会重新燃起对党纪政纪国法权威的深刻认识,并且自觉遵守,逐步适应新规矩,严格规范宴请操办,净化社会宴请风气,使之步入健康良性的车道。
湖南禁办生子祝寿宴是一场“及时雨”
近年来,一些官员热衷于借乔迁新居、子女入学、子女结婚、父母生日等时机,大肆设宴,借机敛财。不仅助长了奢糜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也容易导致腐败,给党和政府造成不良影响。湖南省纪委出台规定,禁办生子祝寿宴,加强了对干部宴请的监督管理,赢得了民心,真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利用红白喜事请请客,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却不能让这种宴请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官员的敛财手段。办宴会,送礼金、收礼金,看似天经地义,但是不乏干部打着宴请幌子借机敛财,而如何对宴请进行监督是个不小的难题。当然并不排除某些干部办豪华宴席不是有心为之,但由于干部自身手中掌握的权力,难免有很多人借参加宴请之名,主动示好,有权钱交易之嫌。
党中央也多次发出类似禁令,三令五申,明令禁止官员大操大办,何以还是有人胆敢顶风违纪,大肆宴请?说到底还是官员的贪欲心在作怪,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将党纪政风抛到了九霄云外。比如前不久才曝光的河北沽源县平定堡镇党委书记岳树旺,四川广元青川县竹园镇人大主席李某等,最终都落到免职的下场。前车之鉴,何以不能成为后事之师?加强监管力度是关键。有些地方虽制定了监督制度、惩罚措施,但却打不破监管不力的尴尬困境,某些党员干部遇事变着花样的操办以逃避监督。湖南省纪委此举,不仅打破了党员干部的侥幸心理,更是使其没有任何借口可用,必将促使喜庆事宜的操办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值得鼓励推广。
【启示与思考】
当前,公职人员以操办各类宴席的名义趁机敛财之风愈演愈烈,人情往来、风土习俗异化为权力圈钱的工具,已是公开的秘密。遏制这股不正之风、贪腐之气成了作风建设的当务之急。面对部分网友“公权干涉私权”质疑,湖南纪委给出了非常给力地回应:不接受可以,但请你先交出手中的权力。
任何改革或制度的出台,都牵涉到利益的重新分配或调整,不可能皆大欢喜,只能顾全大局,保障多数受益。公职人员举办名目繁多的宴请已陷入恶性循环,借权敛财更让群众深恶痛绝,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从严治理。新规的出台,必然会让部分人利益受损,比如那些晚生孩子的,送出的礼金可能无法收回。但从长期看,度过利益失衡期以后,定能减轻多数人的负担,进入良性循环。
质疑新规利用公权干涉私权根本站不住脚。公职人员也有私权,但常识是,这种私权是受限制的,当公职人员的私权与公共利益发生联系时,这种私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权,而是属于政治的一分部,也就不可能与普通民众的私权同日而语。因此,保障公民私权与禁止公职人员操办生子祝寿宴没有本质冲突。
从实际看,禁办公职人员操办生子祝寿等宴席,不仅能给“被迫送礼”的人以解脱,也能防止“被迫收礼”现象,从源头上保护干部。反腐案例证明,部分官员坠入犯罪深渊,正是从“人情往来”开始的。前不久,东莞一镇委书记在庭审现场嚎啕大哭,声称是“被迫受贿”,以博取同情,一时成为笑柄,也让人唏嘘不已。当名目繁多的宴请成为收受礼金的工具,当人情风俗被扭曲为利益交换的载体,禁止公职人员操办此类宴请显得尤为迫切。
其实,湖南的这项新规并非不近人情。婚礼和葬礼就是可以操办的,亲戚也是可以参与的,这正体现了规定对习俗和人情的尊重,也是促使习俗和人情回到正常的轨道。
禁止公职人员操办婚丧之外的祝寿、生子、子女入学、结婚纪念等宴席,禁止亲戚之外的人参加,应成为官场共识,这是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具体措施,定能赢得群众口碑,取得重大成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2/727248.shtml